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4卷第7期

输液反应93例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静脉输液是一种不经过任何生物屏障,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特殊给药方式。药物吸收快、作用迅速,同时可以维持给药状态。因此,临床输液给药越来越频繁,输液反应的发生率也相应增高。现将我院2002~2004年间发生的输液反应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安全、有效输液提供参考。...

点击显示 收起

  静脉输液是一种不经过任何生物屏障,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特殊给药方式。药物吸收快、作用迅速,同时可以维持给药状态。因此,临床输液给药越来越频繁,输液反应的发生率也相应增高。现将我院2002~2004年间发生的输液反应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安全、有效输液提供参考。

  1  临床资料

  根据临床科室报告和查阅病历,我院2002年1月~2004年12月发生输液反应93例,其中男48例,女45例;年龄1.5~50岁31例,占33.33%;51~82岁62例,占66.67%。按照输液反应发生的人群结构、药物因素、操作因素以及器材质量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输液反应与性别无关;50岁以上年龄段输液反应发生率较高;操作不当诱发输液反应占首位;合用药物多,输液反应发生率高;加入抗生素粉针剂或中草药制剂后输液反应发生率高,结果见表1、2、3。

  表1  93例输液反应诱发因素情况 (略)

  表2  93例输液反应用药类别情况 (略)

  表3  93例输液反应用药数量情况 (略)

  3  分析

  3.1  临床输液过程中,因操作不当可能使输液污染  从表1可知,操作不当诱发输液反应41例,占44.09%,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有些医务人员无菌观念不强,操作前不注意洗手或洗手后用工作服、不洁毛巾擦手造成污染。所以操作前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手部的清洁和消毒,是消除输液污染的重要环节。(2)配药室及输液室没有定期消毒、监测,造成空气洁净度不符合要求。(3)消毒剂保存不当,更换不及时,如碘酊、酒精等敞口放置或不合格以及细菌对消毒剂的耐药性等都可能污染输液[1]。(4)由于临床治疗需要,静脉通道反复给药,添加药物时多次穿刺橡胶塞,造成橡胶屑降入瓶内。(5)切割安瓿时消毒不正确或未做消毒处理,掰开即吸,则由于安瓿内负压,会将大量玻璃微粒吸入药液。

  3.2  药物类别与液体配伍后输液反应发生率关系  抗生素粉针剂、生物制剂等属于在水溶液中不稳定的药物,与液体配伍后,不溶性微粒相对增多,诱发输液反应机会增加[2]。如阿莫西林钠与含葡萄糖的液体配伍发生变色,头孢唑肟钠与5%葡萄糖液(pH<4.05)配伍后产后白色浑浊[3]。特别是中草药注射液,其成分复杂、有效成分的提取和杂质除尽,因厂家工艺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如色素、鞣质、淀粉、蛋白质等以胶态形式存在于药液中,药物与液体配伍后发生氧化、聚合或由于pH改变使生物碱、皂苷等析出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4,5]。中草药针剂与生理盐水配伍可能会因盐析出作用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像刺五加、复方丹参注射液与生理盐水最好不要配伍使用,参麦注射液与生理盐水在急救情况下可配伍使用[6]。因而中草药针剂用葡萄糖稀释后静滴为益。

  3.3  热原  热原是微生物产生的一种内毒素,含有热原的液体输入人体,在短时间就会使人体产生发冷、寒战、体温升高、身痛、出汗、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热原反应发生与热原含量和进入速度相关。静脉给药的内毒素阈值为5Eu/kg[7],即每千克人体在每小时内对内毒素能承受的量为5Eu,越过阈值输液反应才能发生。分析:(1)合用药物时所含热原也相应累加,越过阈值即可能发生输液反应[8]。本次调查表明合用药物数量多时,出现输液反应的比例随之增加(表3),应该与这种热原相加效应有关。合用药物的目的是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提高疗效。盲目合用药物,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方便病人,但不一定符合药物的作用特点。因此,临床输液尽可能避免合用药物,以降低输液反应的发生。(2)检查合格的药品,如果静脉滴注速度过快,单位时间内进入人体的内毒素量有可能超过阈值,对年老体弱或敏感病人可能引发输液反应。

  3.4  封闭式输液  随着输液方式、输液容器的变革,输液质量逐步提高,但一次性输液器和注射器被微生物污染的情况时有发生,且储存期愈长污染率愈高[9]。目前采用封闭式输液,使用塑料瓶输液具,塑瓶的最大缺陷是只能采取半开放输液方式。由于进气针过滤装置或使用短针头,经过药液的洗涤、空气中的细菌和尘粒进入药液,造成液体污染。

  综上所述,引发输液反应诸多因素中,操作因素占首位,提醒医院应加强临床输液管理和监督,增强责任心,增强输液反应防治意识,规范操作常规,避免或减少因操作不当造成复配后输液中微粒和细菌的污染。

  [参考文献]

  1  顾春英.细菌对消毒剂的抗性研究进展.中国医院感染杂志,1997,7(4):252.

  2  闫芳.临床输液反应160例分析.中国药事,2003,17(9):593.

  3  孙梁燕.有关抗菌药物不宜混合静滴的97对配伍.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22(7):445.

  4  吴民.中药注射液对输液微粒的影响.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9,19(5):277.

  5  杨丹.静脉滴注用抗生素粉针剂中不溶性微粒考察.中国药学杂志,1999,34(10):670.

  6  朱春梅.4种中药注射液在生理盐水中的稳定性.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22(3):187.

  7  中国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87(附录)

  8  闫芳.临床输液反应160例分析.中国药事,2003,17(9):593.

  9  徐朝阳.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灭菌效果监测分析.中国医院感染杂志,1997,7(1):39.

  (编辑:魏  冉)

  作者单位: 833400 新疆博乐,博乐市农五师医院药剂科

作者: 李琴,黄健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