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4卷第8期

成年女性贫血危险因素的调查和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我们在1999年3月~2002年12月对来我科就诊的贫血患者进行了相关调查。在此基础上,对936例成年女性贫血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936例(非妊娠)女性均以贫血症状首次就诊,年龄14~60岁。贫血诊断标准[1]: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11g/dl,血清铁(SI)8。...

点击显示 收起

   我们在1999年3月~2002年12月对来我科就诊的贫血患者进行了相关调查。在此基础上,对936例成年女性贫血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36例(非妊娠)女性均以贫血症状首次就诊,年龄14~60岁。贫血诊断标准[1]: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11 g/dl,血清铁(SI)<8.95 μmol/L,总铁结合力(TIBC)>64.44 μmol/L。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既往病史、饮食习惯、月经情况、哺育方式、避孕措施、美容减肥情况及社会心理因素。检测项目包括Hb、RBC、网织红细胞(RC)、SI、TIBC。按年龄分为第一组(14~18岁)、第二组(19~28岁)、第三组(29~39岁)、第四组(40~50岁)和第五组(51~60岁)。

    1.2  方法  根据情况只对352例检测月经前后RBC、Hb,168例测定SI、RC,522例做子宫附件B超,以年龄、月经量、生殖系疾病、消化系统慢性疾病、社会心理因素作为分析指标,不同年龄组进行对比,不同组间上节育环后月经量增多发生率的比较应用χ2检验

    2  结果

    第一组192例占20.5%;第二组267例,占28.5%;第三组95例,占10.1%;第四组257例,占27.5%;第五组125例,占13.4%,可见女性贫血以青春发育期、育龄高峰期最多(占49.0%),40~50岁组次之(占27.5%)。资料显示:第一、二组共459例,Hb 8.2~11.0 g/dl,经前8.4~11.0 g/dl,经后8.2~10.0 g/dl,月经量均在30~50 ml[2],其中97例检测SI和RC,结果62例SI低于正常值,占63.9%,RC正常;84例上节育环后,31例月经量增加(>80 ml),占37%;240例经B超等检查诊断附件炎19例,宫颈息肉7例,卵巢囊肿2例,子宫肌瘤1例,消化系统溃疡2例。第三组95例,已婚94例,Hb 7.6~11.0 g/dl,经前8.0~11.0 g/dl,经后7.6~10.6 g/dl,63例上节育环后,23例出现月经量增加,其中3例被迫取环,同期19例检测SI和RC,结果12例SI低于正常值,占63.2%,RC正常,28例经检查诊断宫颈息肉3例,子宫肌瘤3例,盆腔炎症17例,消化系溃疡1例。第四组257例,已婚256例,Hb 7.0~10.2g/dl,经前8.0~10.2 g/dl,经后7.0~9.0 g/dl,上节育环221例,已取环52例,因上环后经量增加者120例,似绝经前月经不规则者46例,同期19例检测SI和RC,结果17例SI低于正常值,占89.5%,RC正常,191例经检查分别诊断宫颈息肉、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共64例占33.5%,盆腔炎症29例,占15.2%,消化系溃疡6例。第五组125例,Hb 7.0~11.0 g/dl,除38例月经正常外,其余为不规则行经,45岁左右绝经者较多(未做详细统计),其中20例查SI和RC,结果9例SI低于正常值,占45.0%,RC正常,63例经检查诊断子宫肌瘤17例,占27.0%,慢性盆腔炎症7例,占11.1%,消化系溃疡9例。综上所述,女性贫血危险因素情况在各年龄组不尽相同。第一组青春期以月经量增多明显;第二、三、四组共上节育环368例,上环后月经量增加者174例,占47.3%,其中第四组所占比例最高,与第二组、第三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经χ2检验,P<0.01);第四、五组中有19例患慢性消化系疾病,B超检查其中254例,发现81例有生殖系统异常,占31.8%,其中168例查SI和RC,结果SI低于正常值100例,占59.5%,RC均在大致正常范围。

    3  讨论

    本资料表明,成年女性贫血SI低于正常值者高达59.5%,明显高于有关报道[1],可能与检测病例太少、检测时机不同等有关;月经量增多是青春期女性产生慢性贫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应尽可能找出其原因,并给予相应处理;上节育环后出现月经量增加的比例高达47.3%,可见其为导致育龄期女性发生慢性贫血的主要危险因素,此与文献报道相一致[1],提示育龄妇女上节育环不应该是唯一的选择或规定,而应根据个人具体状况考虑采用多种形式的避孕方式;生殖系感染、子宫附件包块则是40~50岁女性慢性贫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如对其及时治疗可防止贫血的发生。

    我们在门诊注意到,在14~40岁女性贫血相关因素也与当今哺育方式及存在美容减肥误区有关。有研究认为,一段时间不正常的饮食或偏食后,可导致机体出现消化系统紊乱和神经体液、内分泌调节功能异常,明显影响机体所需营养素,尤其是维生素B12、叶酸、铁的吸收,从而发生低色素性、巨幼细胞性或双相性贫血。另外,我们在健康咨询中还发现,就月经周期变化、月经量、贫血程度而言,在校14岁以上女生确与其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压力有关,且多在考试后就诊,而40岁左右女性则显然与现代化快节奏及工作环境、生活状况经常改变相关。因对这类资料未做具体例数统计,故忧虑情绪、心理压力(推测可通过参与内分泌相关激素的调节而影响机体生理功能)是否可成为女性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尚不能确定,有待进一步观察。

    本文分析显示,不同年龄组贫血相关因素各不相同,但机体在不同因素共同作用下,通过某种机制,最终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可见,缺铁性贫血是其共同特点[3],因此,及时消除相关危险因素是防治成年女性贫血的关键。此外,社会心理因素是否引起或加重贫血在当前值得研究和重视。

    [参考文献]

    1  戴瑞鸿,林果为.内科学新理论与新技术.上海:上海科技学技术出版社,1996,189-190.

    2  郑怀美,苏应宽.妇产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8.

    3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881.

    作者单位: 430070 湖北武汉,湖北省妇幼医院内科

  (编辑:于  秋)

作者: 刘汛芳,王晓君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