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4卷第9期

中医治疗内耳眩晕症89例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笔者近3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内耳眩晕症89例,收到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主要症状:眩晕89例,占100%,耳鸣73例,占82。2治疗方法(1)中医治疗:基本方:仙鹤草30g,旋覆花10g,代赭石30g,茯苓30g,姜半夏12g,菖蒲6g,泽泻12g,生姜5片。(2)西医治疗:安定5mg口服,山莨菪碱20mg加入5%葡萄糖注......

点击显示 收起

  笔者近3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内耳眩晕症89例,收到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9例均为门诊患者,男8例,女81例;年龄23~54岁,平均45岁。主要症状:眩晕89例,占100%,耳鸣73例,占82.02%,恶心81例,占91.01%,呕吐68例,占76.40%,眼球震颤52例,58.43%。17例做CT及脑电图检查,均无阳性结果。

  1.2  治疗方法 

  (1)中医治疗:基本方:仙鹤草30 g,旋覆花10 g,代赭石30 g,茯苓30 g,姜半夏12 g,菖蒲6 g,泽泻12 g,生姜5片;肾虚加熟地、山茱萸各15 g;脾气虚弱加黄芪、党参、茯苓各30  g;肝阳上亢加石决明30 g,钩藤15 g;痰浊中阻加南星、竹茹各9 g。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西医治疗:安定5 mg口服,山莨菪碱 2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3天为1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治疗后眩晕、恶心、耳鸣、呕吐在短期内消失;好转:眩晕、耳鸣较前好转,恶心呕吐消失;无效:服药1个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1.4  治疗结果 

  89例中治愈54例,占60.67%;好转30例,占33.71%;无效5例,占5.62%,总有效率为94.38%。

  2  讨论

    内耳眩晕症以突发眩晕,恶心呕吐,动则晕剧为主症,归属中医晕症范畴,病因复杂,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现多倾向内耳膜迷路水肿及血运障碍学说。中医则多从风、火、痰、虚论治。临床中单纯运用西药中药治疗,效果不满意,而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疗效较好,本方为《伤寒论》旋复代赭汤加减而来,加茯苓、黄芪、党参健脾利水,南星、竹茹开窍化痰。功能健脾利水,化痰降逆止旋。现代医学认为活血化瘀药能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滞度,改变血液流变性及机体免疫功能,调节内分泌代谢。本方治疗眩晕,可能是改善脑供血不足,降低血液黏滞度之效。健脾利水药则能调整机体水、电解质代谢,消除多余的液体,切合内耳膜迷路水肿的病机。西药安定可镇静安神;山莨菪碱可解除血管痉挛,使病人在短期内缓解症状,中药与西药配合治疗,能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作者单位: 1 401520 重庆,合川市钓办处计生服务站

        2 401520 重庆,合川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作者: 黄滟渝,张勇军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