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4卷第9期

穴位透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穴位透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0例,采用穴位透刺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颈椎牵引治疗。...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穴位透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0例,采用穴位透刺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颈椎牵引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为64.3%,总有效率为95.7%;对照组治愈率为30.0%,总有效率为70.0%,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S-PRI、A-PRI、T-PRI、VAS、PPI评分均明显降低,但治疗组下降更显著,与治疗前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穴位透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且明显优于对照组。
   
  [关键词]  穴位透刺;颈椎病,神经根型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多,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寻求最佳治疗方法,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关注。笔者在临床采用穴位透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1]:(1)有慢性劳损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畸形、颈椎退行性变;(2)多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有长期低头伏案工作史,往往是慢性病史;(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好发落枕;(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摄片可见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核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1.2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痛点封闭无显著疗效。(3)坚持完成针刺或牵引疗程治疗者。(4)知情同意及按医生要求完成各项检查及调查表者。

  1.3  排除标准 

  (1)仅有影像学表现异常,而无颈椎病临床症状者。(2)颈椎病属其他类型者。(3)枕骨及寰枢椎疾患。(4)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胸廓出口综合征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5)急性外伤性椎间盘突出,有手术适应证者。(6)合并有严重冠心病高血压等急重症者。(7)久病体弱、严重神经官能症、妊娠者。(8)X线片显示有骨折、脱位、肿瘤、骨关节结核骨质疏松和椎体融合的病例。(9)不能按本法要求治疗、无法判断疗效及资料不全者。

  1.4  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均为门诊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70例,其中男27例,女43例;年龄19~77岁,平均45.1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8年。对照组50例,其中男17例,女33例;年龄17~74岁,平均43.4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7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长短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5  治疗方法

  1.5.1  治疗组
 
  采用穴位透刺治疗:(1)取穴:取患侧C4夹脊透刺C7夹脊,肩外俞透曲垣,天宗透臑俞,手三里透下廉、天鼎。(2)操作:患者取俯伏坐位,用75%酒精常规消毒,采用30号3寸华佗牌无菌针灸针,以30°刺入皮下,其中C4夹脊透刺C7夹脊,针尖部位到达C7旁的颈半棘肌(根据患者情况,针刺深度约为50~60 cm),针感以放射至肩胛骨内上角曲垣穴为度;肩外俞透曲垣,从肩外俞进针,针尖部位到达曲垣穴下方、肩胛骨内上角的骨面,针感以放射至天宗穴为度;天宗透臑俞,从天宗进针,针尖朝向臑俞穴,进针2.5寸,针尖部位到达冈下肌肌腹,针感以放射至上臂内侧为度;手三里透下廉,从手三里进针,针尖朝向下廉穴,针尖部位到达桡侧腕长伸肌肌腹,针感以放射至前臂外侧为度;点刺天鼎穴,针感以放射至手部为度。间隔10 min,行捻转泻法1次,重复3次,留针30 min后出针。每日针刺1次,6天为1个疗程,休息1天后进行下1个疗程的治疗。

  1.5.2  对照组 

  采用颈椎牵引治疗,每次30 min,牵引重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4~6 kg,平均为5 kg)。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6  疗效评定方法

  1.6.1  颈椎病疼痛综合评定 

  采用国际公认的描述与测量疼痛的简化MPQ量表[2],量表分为3部分:(1)疼痛分级指数(PRI):含11个感觉性词与4个情绪性词,程度分为无、轻、中、重4级,分别以0、1、2、3分表示,可计算出PRI感觉分、情绪分和总分。(2)目测类比定级法(VAS):为一条10 cm长的直线,两端分别代表无痛和剧痛,患者在其中画线以表示疼痛程度。0分:0 cm,无痛,无任何疼痛感觉;2分:1~3 cm,轻度疼痛,不影响工作、生活;4分:4~6 cm,中度疼痛,影响工作,不影响生活;6分:7~10 cm,重度疼痛,疼痛剧烈,影响工作及生活。治疗前及治疗后均由病人根据自己的痛觉在长为10 cm线上画明疼痛所在的位置。(3)现有疼痛强度(PPI):分无痛、轻度不适、不适、难受、可怕的疼痛、极为痛苦6级,分别以0、1、2、3、4、5分表示。

  1.6.2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订。痊愈:原有症状完全消失,肌力正常,颈、肩、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显效:原有症状明显减轻,病情程度改善1个等级以上,疼痛程度改善1个等级以上或VAS减少3 cm以上;有效:原有各型症状减轻,病情或疼痛有改善,但均不显著;无效:症状没有改善,同治疗前。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1个月治疗后,治疗结果,见表1。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略)

    由表1可见,治疗组治愈率为64.3%,总有效率为95.7%;对照组治愈率为30.0%,总有效率为70.0%,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的比较 

  见表2。表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的比较(略)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2可知,治疗前两组PRI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S-PRI、A-PRI、T-PRI评分均明显降低,但治疗组下降更显著,与治疗前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治疗组对患者PRI评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表3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VAS及PPI积分的比较(略)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VAS及PPI积分的比较  见表3。

    由表3可知,治疗前两组VAS、PPI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VAS、PPI评分均明显降低,但治疗组下降更显著,与治疗前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治疗组对患者PRI评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3.1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理生理机制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理生理机制较为复杂,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神经根型颈椎病,就其症状、体征及发病机制来看,属中国传统医学“痹病”范畴。因而,临床上有称之为痹证型、麻木型或痹痛型颈椎病的。其病因多责之于风寒湿邪,即《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风寒湿邪之为病,必于机体或颈部的正气虚弱之时,即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造成机体这种虚弱状态的原因,多认为是过久的伏案工作或用枕不当,致颈部肌肉劳损、气血不达、卫外不固,或年老体虚、肝肾亏损、气血衰少、筋脉虚弱等。此时,若为风寒湿邪所乘,则易客于颈项,致太阳经气机不利、营卫不和、经脉痹阻[2,3]。也有认为颈部外伤,损伤脉络,离经之血滞留经脉,气血痹阻,即“污秽之血不行,乃至瘀血内结”也是其发病原因之一[4,5]。总之,不论是劳损、外邪还是外伤瘀血,其最终都将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脉失养而发为本病。

    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患者出现各种症状和体征的病因与下列因素有关:骨性学说认为,颈椎骨性病变是主要因素,包括颈椎间盘退行性变、纤维环松弛、椎体节段间失稳,造成纤维环和后纵韧带牵拉。纤维环表层有丰富的窦椎神经纤维分布,末梢受刺激而产生感应痛。颈椎椎体骨赘形成,椎间孔缩小,压迫神经根,使神经根受损,出现炎症、水肿,产生颈肩臂疼痛麻木。软组织损伤学说认为,突发剧烈的颈肩臂疼痛,往往与无菌性、化学性炎症刺激,造成神经根充血、水肿等炎性改变有关[6~8];如能及时解除突出的椎间盘和增生的骨赘对神经根的压迫或解除非特异性炎症造成的粘连,就能从病因方面消除患者的神经根性疼痛。基于以上认识,神经根性炎症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消除神经根的炎症和水肿。

  3.2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疼痛的评估 

  疼痛的评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颈椎病的疼痛源于颈部肌肉、肌腱、骨膜和关节,是属于持续而广泛的慢痛性质的深部疼痛。引起这种疼痛的主要原因是上述组织受到牵拉、挤压,缺血缺氧状态下局部致痛物质释放,刺激游离神经末梢。目前类似动物实验的实际测痛法已很少用,多使用更具实际意义的综合评痛法—McGill疼痛询问表,MPQ是国际上公认的测量疼痛的量表,它将疼痛分为感觉性、情绪性和判断性3大类20个亚类,共78个词。简化的MPQ将词汇缩减为15个,并增加了视觉模拟量表(VAS),使其实用性极大地提高。本研究采用简化MPQ作为测量临床疼痛的工具,解决了疼痛难以客观量化的问题。

  3.3  穴位透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 

  颈夹脊穴位于相应颈椎棘突旁开0.5寸,取C4~C7夹脊,透刺以30°刺入C4夹脊皮下,然后从C4夹脊透刺C7夹脊,针尖部位到达C7旁的颈半棘肌(根据患者情况,针刺深度约为50~60 cm),针感以放射至肩胛骨内上角曲垣穴该组穴位,可起到活血化瘀,行气通络,祛风散寒之功效。曲垣穴与肩外俞均具有舒筋活血止痛之功,《针灸大成·卷六》云:“曲垣主肩痹热痛,气注肩胛,拘急闷痛”。“肩外俞主肩胛痛,周痹寒至肘”。肩外俞透曲垣,从肩外俞进针,针尖部位到达曲垣穴下方、肩胛骨内上角的骨面,针感可放散至天宗穴,甚至到达肘部及小指。天宗穴具有散风疏筋,清热消肿之功。《甲乙经·卷十》云:“肩重,肘臂痛,不可举,天宗主之”。《针灸大成·卷六》云:“天宗主肩臂酸痛,肘外后廉痛,颊颔肿”。该穴针刺采用针尖斜向外上透刺臑腧,进针2.5寸,针尖部位到达冈下肌肌腹,针感相当强烈,能穿过肩胛,传导到小指,故对臂痛及上肢麻痹效佳。手三里具有疏风通络之功,《针灸大成·卷六》云:“手三里,主手臂不仁,肘挛不伸,中风口噼,手足不随”。配合透刺下廉穴针感特别强烈,放散至前臂外侧,具有很好的通络止痛活血之功。天鼎穴深部为臂丛神经根融合、分支的干、股部,点刺天鼎穴可振奋阳气,疏通经脉。从解剖结构上看,运用穴位透刺颈夹脊穴,可直达患者病变的神经根、椎间孔和退变的椎间盘周围,从而改善患处的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的代谢,消除炎性介质,减轻或消除神经根炎症和水肿。针刺还可通过促进外周炎性组织阿片肽的释放而发挥免疫调控作用,如β-内啡肽可增加单核细胞的趋化性,使NK细胞活性增加,达到消炎镇痛的作用。

    本项临床观察结果表明,穴位透刺能显著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参考文献]

  1  孙宇,陆琪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

  2  沈新云.加减木瓜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国骨伤,1995,6:28.

  3  徐德聪.综合疗法治疗麻木型颈椎病58例.云南中医药杂志,1996,17(1):27.

  4  李保泉,刘安平,周正新,等.颈椎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中国中医骨伤科,1998,6(1):20.

  5  潘之清.实用脊柱病学.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6,123.

  6  云利欣,张浩玲,邢淑霞.颈椎病病因与分型鉴别探讨.现代康复,2000,4(12):61.

  7  许志勇,吴焕淦,周丽斌,等.神经根痛及针灸治疗的机理探析.现代康复,2000,4(12):1890.

  8  吴伟峰,王文怀,陈泉香,等.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西医康复治疗.现代康复,2000,4(12):1888.

  作者单位: 1 430014 湖北武汉,武汉市中医医院

        2 430061 湖北武汉,湖北中医学院(2004级研究生)

 

 

作者: 万碧江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