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4卷第10期

中医治疗面瘫52例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我院自2003年来,采用中医治疗面神经麻痹52例,效果满意。全是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中药治疗药物组成:白芍20g,白芷15g,白附子6g,僵蚕15g,蝉蜕15g,炒地龙15g,全蝎10g,防风10g,仙灵脾15g,皂角12g,川芎10g,钩藤20g,黄芪30g,葛根20g、红花10g,蜈蚣(另包)2条。2针灸治疗处方:合谷、足三里......

点击显示 收起

  我院自2003年来,采用中医治疗面神经麻痹52例,效果满意。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2例中,男22例,女30例;年龄30~71岁,平均56.3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7天。全是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1.2  方法

    1.2.1  中药治疗  药物组成:白芍20 g,白芷15 g,白附子6 g,僵蚕15 g,蝉蜕15 g,炒地龙15 g,全蝎10 g,防风10 g,仙灵脾15 g,皂角12 g,川芎10 g,钩藤20 g,黄芪30 g,葛根20 g、红花10 g,蜈蚣(另包)2条。用法:上药除蜈蚣外,水煎3次对匀分服,每日1剂。蜈蚣放瓦上焙焦,研为细末,分3次用药汤冲服。

    1.2.2  针灸治疗  处方:合谷、足三里、太冲、牵正、颊车透地仓或地仓透颊车、风池、下关、迎香、承浆或颊承浆。加减法:眼睑不能下合、露睛流泪者,加攒竹、鱼腰、丝竹空,阳白透鱼腰。耳后痛者,加翳风。味觉减退者,加廉泉。手法:平补平泻,抽针法,治疗过程中不加用药物或电针。操作:合谷、太冲、风池针用泻法,下关、牵正、迎香平刺,采用平补平泻法,阳白向下平刺透鱼腰,地仓向颊车平刺,颊车向地仓斜刺,并采用抽针法,使面肌向后抽动,留针20 min。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法。7天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面部症状体征完全消失,面部感觉和肌肉运动功能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面部外观对称,但做表情动作时略感迟钝或偏差;有效:症状体征部分改善,做表情动作时面部有一定的偏差;无效:诊疗前后无变化。

    2  结果

    患者经过最长为4个疗程的治疗后,治愈42例,显效8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100%。

    3  讨论

    本病多由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中经络,气血痹阻,面部足阳明经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所致。现代医学认为,风寒导致面神经血管痉挛、缺血、水肿,使面神经受压,神经营养缺乏,以致引起神经变性而致病。僵蚕、全蝎、白附子可祛风、活络、通经脉;配以丹参、葛根、红花可活血、化瘀、追风;佐以仙灵脾、皂角、蜈蚣有兴奋神经的作用。用防风、白芷、白附子、钩藤可祛风散寒,增加组织代谢,减轻炎症和水肿,促进血液循环畅通;用白芍、川芎养血活血祛风;黄芪益气扶正祛风。诸药相合,使邪去正复,风寒得除,经络得养,血脉流畅,“面瘫”乃愈。针灸选合谷、足三里以疏通阳明经气,能祛除头面之风邪;翳风、风池、外关能祛除少阳之风邪止痛;阳白、四白、攒竹、下关、颧髎、巨髎、地仓、颊车均为局部取穴,“经络所过主治所及”以取病变局部穴,而疏通患部之经气。

    作者单位: 1 402460 重庆,荣昌县妇幼保健院

    2 401520 重庆,合川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编辑:周  蕊)

作者: 管莉,张宗智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