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4卷第10期

浅谈生脉散加味治疗暑热的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在夏季临床实践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在气温持续38℃以上的一段时间里,许多高热(39℃以上)的病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经输液、注射退热针及服用退烧药物等西医治疗之后,高烧有所下降,在4~6h内病情稳定,但部分患者出现一种异常的现象:他们的体温在下降后不久又上升到原来甚至更高的体温,再用药退烧,后来又反复高烧,......

点击显示 收起

  在夏季临床实践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在气温持续38 ℃以上的一段时间里,许多高热(39 ℃以上)的病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经输液、注射退热针及服用退烧药物等西医治疗之后,高烧有所下降,在4~6 h内病情稳定,但部分患者出现一种异常的现象:他们的体温在下降后不久又上升到原来甚至更高的体温,再用药退烧,后来又反复高烧,如此迁延不愈。后来经中医老师指导得知:这种发热为虚热,由暑热伤元气、伤津液所致,经运用生脉散加味取得了好的效果。现举例如下。

    1  典型病例

    例1,患者,女,42岁。因发热而来诊。体温39.5 ℃,头痛,乏力,汗出,舌红少津,经输液数日,并口服抗炎退烧西药,发热反复不愈,后转中医科。诊断为外感暑热致气阴两虚,治宜解表清热,益气养阴兼顾。方药拟生脉散加味:生石膏30 g,菊花10 g,薄荷10 g,甘草5 g,双花15 g,蝉衣10 g,党参10 g,麦冬10 g,五味子10 g,黄芩3 g,白芍10 g,防风10 g,姜皮6 g,水煎服,每日1剂,3剂而愈。其中:石膏、黄芩清解里热;白芍、甘草酸甘化阴,养阴液而兼顾疏散太过;姜皮、甘草调和营卫;菊花、双花、薄荷疏散上焦风热。再辅以生脉散,益气生津,恢复元气,津液生则虚火渐灭。

    例2,患者,男,60岁。因“身热自汗,气短乏力,劳累后加重,西医治疗,十余日不愈”转中医科,诊为外感暑热。热伤元气、伤津液之证以气虚较著,拟用生脉散合补中益气汤化裁:党参10 g,麦冬10 g,五味子10 g,黄芪15 g,白术10 g,柴胡10 g,升麻10 g,羌活10 g,甘草5 g,姜皮6 g,大枣10 g,云苓10 g,水煎服,每日1剂,共3剂。

    由于发热伤及元气,中气不足,虚火内生引起再次或反复发热,劳则气耗,故发热于劳累后加重。运用此方热退汗止,精神恢复,临床治愈。

    2  讨论

    《黄帝内经》中有“暑热伤元气、津液”的记载,单纯运用西药抗感染、退热,无法达到对所伤气、津液的恢复,虚火无所制约,故才会有如此反复发热不退之症。这类病人表现为:神疲乏力,肢体倦怠,气短懒言低声,自汗少尿,或口干咽干,舌红少苔,口渴喜饮,以及心烦不寐等症状。经分析:暑热伤元气,元气亏虚,神形失养,故神疲乏力,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声低;卫气弱则卫外失固,腠理疏松,故自汗。此外,暑热伤津,脏腑津液不足,虚热内生,则口渴必引饮,小便短少而赤,神气失调,故不寐,乏力。

    在临床治疗的过程当中,根据不同的症状,运用生脉散加减治疗暑热高烧难退取得很好的效果。生脉散为气阴两虚的代表方,在应用中党参、五味子补气生津,敛阴止汗。麦冬滋阴润燥。三药相伍,使元气充而津液自生,使内生虚火得以制约,达到根本上退热的目的。

     作者单位: 1 730000 甘肃兰州,兰州大学临床医学院03级中西医结合

    2 730112 甘肃榆中,榆中县甘草中心卫生院

 (编辑:于秋山)

作者: 雷彩霞,屈西全(指导)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