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7年第5卷第1期

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胃脘痛40例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脾虚湿滞型胃脘痛是由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气虚,水谷不能正常运化引起的胃脘疼痛。笔者在近年门诊中接诊此类患者40例,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2治疗方法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方药组成: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陈皮10g,制半夏10g,木香6g,砂仁6g,白芍......

点击显示 收起

     脾虚湿滞型胃脘痛是由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气虚,水谷不能正常运化引起的胃脘疼痛。笔者在近年门诊中接诊此类患者40例,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均为门诊患者,男28例,女12例;年龄30~65岁;病程4个月~6年。临床表现:胃脘胀痛喜按,恶心纳差,嗳气,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大便溏薄,舌质淡胖,苔白厚,脉缓弱等。X线钡透及胃镜检查:慢性浅表性胃炎30例,十二指肠球炎8例,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7例,轻度胃下垂10例。

    1.2  治疗方法  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方药组成:党参10 g,白术10 g,茯苓10 g,陈皮10 g,制半夏10 g,木香6 g,砂仁6 g,白芍12 g,厚朴10 g,焦三仙各10 g,炙甘草5 g,生姜6 g,大枣10 g。加减:食滞重者,嗳腐吞酸,加炒莱菔子10 g;肝气犯胃,两胁胀痛,加柴胡6 g,炒枳实10 g;湿邪化热,口渴喜饮,舌苔厚黄者加蒲公英30 g;泛酸者加黄连6 g,吴茱萸3 g;胃下垂者,加升麻6 g,柴胡6 g;有溃疡者加白及15 g,三七(研冲)3 g,大黄3 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空腹温服。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忌食烟酒辛辣,忌生冷及大饥大饱。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胃镜、钡透复查提示炎症、溃疡消失;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胃镜、钡透复查提示炎症、溃疡、胃下垂明显减轻;好转: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胃镜、钡透复查提示炎症溃疡、胃下垂有好转;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和检查未减轻。

    2.2  治疗结果  经上述方法治疗2个疗程后,显效13例,有效17例,好转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40岁,2004年6月21日初诊。胃脘胀痛3年,时轻时重,本次加重1个月。症见胃脘胀痛,连及两胁,饭后及饥饿时均疼痛加重,恶心纳差,嗳气,口渴喜饮,倦怠乏力,舌淡胖有齿印,苔厚微黄,脉缓弱右关弦。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生化及B超检查排除肝、胆疾病。诊为胃脘痛,辨证为脾虚湿滞,兼肝胃不和,湿邪化热,治以健脾化湿,疏肝和胃,辅以清热。给予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方加柴胡6 g,白芍12 g,蒲公英30 g,每日1剂,水煎日2次,餐前温服。5剂后复诊,主症缓解,原方继续服用1个月再诊,诸症消失,又以原方制成散剂,每服6 g,1日3次,饭前30 min温水吞服,治疗1个月,诸症未作,胃镜复查示胃部炎症消失,随访1年,未再复发。

    4  讨论

    脾虚湿滞型胃脘痛属中医“胃脘痛”范畴中一种常见证型,临床较为多见。《内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本病病因主要为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水谷不化,停滞中焦,湿滞中阻,升降失司,不通则痛而诸症作矣。笔者运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疗效良好。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益气健脾为主药,白术、茯苓又能渗湿;辅以陈皮、制半夏燥湿和胃,木香、砂仁、厚朴理气醒脾,焦三仙消食导滞,其中焦山楂消肉食,焦神曲祛陈腐之积又能醒脾悦胃,焦麦芽消谷食;佐以白芍缓急止痛,生姜、大枣调和脾胃。诸药配伍,标本兼顾,切中病机,丝丝入扣,使脾胃健运,湿化滞消,升降复常而诸症自愈。


作者单位:730100 甘肃兰州,兰州市榆中县第一人民医院

作者: 李建国 2008-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