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7年第5卷第5期

基于筋膜学理论界定腧穴与非穴的研究思路——数字人研究的启示*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基于863计划数字人项目的研究中构建出与经络-腧穴记载有很强对应性的影像结构的分析、基于筋膜学理论,提出界定腧穴实质的假说:腧穴即是人体筋膜结缔组织聚集处、能在刺激(针刺)过程中产生较强生物学信息(神经、淋巴、交感)的部位。从筋膜学角度来看,腧穴与非穴位的区别只有量的区别而没有质的区别......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基于863计划数字人项目的研究中构建出与经络-腧穴记载有很强对应性的影像结构的分析、基于筋膜学理论,提出界定腧穴实质的假说:腧穴即是人体筋膜结缔组织聚集处、能在刺激(针刺)过程中产生较强生物学信息(神经、淋巴、交感)的部位。从筋膜学角度来看,腧穴与非穴位的区别只有量的区别而没有质的区别,这个量的区别,就是一个生物信息产生的阈值。

【关键词】  腧穴;筋膜学;数字人

    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成功地开展了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虚拟人体数字研究,为经穴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在进行国家863计划数字人项目的研究中,在对人体结缔组织的标记和计算机重建时,构建出与经络-腧穴记载有很强对应性的影像结构[1,2]。这样的发现引导我们进行结缔组织和经络腧穴两者之间相关性的研究。

    1  筋膜系统假说的提出

    在对结缔组织和经络腧穴进行相关性思考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互动互参的思维方式。我们的假说是,数字人的研究让我们发现了结缔组织和经络腧穴有着一定的特异相关,而传统医学认为经络腧穴是一个功能系统,具有联络脏腑、沟通肢窍,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功能。那么,反过来思考,结缔组织可能也是一个具有一定功能的系统。

    结合进化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和传统解剖学知识,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后,原林教授提出了筋膜学的假说。该学说认为人体可能存在第十大功能系统——筋膜系统。原林教授推测,由间充质终结演化而成的筋膜结缔组织支架在机体内形成了一个能监测和调节机体功能组织细胞的生命活动和功能活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系统,原林教授将之列为人体第十大系统——支持与储备系统或自体监测和调控系统。这一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共同参与下,实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作用,调节人体的功能活动和生命活动[3]。

    2  基于筋膜学理论假说探讨腧穴特异性的思路

    2.1  基于筋膜学理论探讨腧穴特异性假说的提出  在对筋膜系统的系统思考升级到筋膜学的假说时,我们又反过来,从筋膜理论角度来重新思考经络腧穴的基本概念。其中,关于腧穴与非穴这个问题的思考,是一个最基本的环节。我们的假说认为,腧穴的本质是在刺激时能产生较强生物信息(神经、淋巴、交感)的部位,这种信息通常以神经感觉信息为主,这种部位与筋膜高度相关。

    中医学指出,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一般说来,腧穴是一个点的概念。那么,全身上下有众多的点,哪一个点是腧穴?作为腧穴的这个点和其他的点又有什么不同?结合结缔组织和筋膜的分布,我们也存在着相同的疑问:人体筋膜支架遍布全身表层并深入组织器官之间形成间隔、间膜被膜、各种外膜等。全身上下都分布着结缔组织和筋膜,那么,哪处结缔组织和筋膜是腧穴所在的点呢?

    2.2  基于筋膜学理论假说探讨腧穴局部的生物信息特性  笔者认为,这些众多的点在受到刺激时(比如针刺时),都能够产生一定的生物信息,其中,所产生的生物信息达到一定阈值后,就能够发挥作用,被称为腧穴;达不到这个阈值的点,就不能被称为腧穴。筋膜理论认为腧穴是信息聚集和传递的中心,而且与筋膜结缔组织的分布高度相关。但是,筋膜结缔组织遍布全身,并不是说穴位遍布全身。笔者认为,腧穴要发生作用,与该腧穴(该腧穴所处之筋膜结缔组织)所产生的生物信息量有关系。透过筋膜理论,我们的假说是腧穴的数量不定,其多少与生物信息量呈正相关,某一个点,产生的生物信息量小,就没有相应的腧穴效应,当生物信息量足够大时,就会产生相应的作用效应。基于此,我们对穴与非穴的界定也是基于局部生物信息产生的大小。严格地说,腧穴与非穴位的区别只有量的区别而没有质的区别。

    具体而言,被称为腧穴的点,和非穴点比较,在产生生物信息方面有以下的不同:当腧穴受到刺激时,就是结缔组织或筋膜受到了刺激。结缔组织或筋膜受到刺激后,会产生牵拉、扭转的机械作用,由此产生相应的牵拉扭转生物学效应。该生物学效应体现在:(1)对神经的牵拉刺激:众多感觉神经的末梢和感受器位于结缔组织内,刺激牵拉筋膜可产生较强的神经信息;(2)牵拉扭转筋膜可促进淋巴回流;(3)牵拉扭转筋膜产生交感神经兴奋和局部血管反应和细胞反应,见图1。

    腧穴这个点受到针刺或按摩等方法的刺激时,能够对局部结缔组织或筋膜产生一定的牵拉作用,进一步扭动、挤压毛细淋巴管、毛细血管,促进淋巴液、血液回流,同时也通过皮神经兴奋启动神经信号的传送,产生神经冲动。局部的牵拉效应达到了一定的阈值,对末梢神经、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挤压、牵拉、扭动达到一定阈值后,局部产生一定的生物学信息,以神经冲动为主要方式,向内传导。

    2.3  基于筋膜学理论假说探讨腧穴作用于脏腑的生物信息特性  腧穴局部牵拉产生的生物学信息在脏器这个层次,与非穴的生物学信息的区别如下:笔者认为,存在着脏器门这样一个点或者是一些点,对相应的脏器的牵拉作用最大或者是较大(达到一定阈值)。如此,该点或这些点就能够对相应的脏器产生作用,对脏器进行有效的干预和调整。凡是能够对相应脏器产生影响的这些点,就是腧穴,该个(些)特别针对脏器门的点,则与传统意义上的特定穴密切相关。那么,其他的点,对脏器的牵拉作用达不到阈值,就无法对该脏器产生影响,所以纳入非穴范畴。

    总之,在数字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筋膜穴理论,我们提出这样的假说:腧穴即是人体筋膜结缔组织聚集处、能在刺激(针刺)过程中产生较强生物学信息(神经、淋巴、交感)的部位。从筋膜学角度来看,腧穴与非穴位的区别只有量的区别而没有质的区别,这个量的区别,就是一个生物信息产生的阈值。进一步的推论是:(1)腧穴的数量不是恒定的,一个点是否被称为腧穴,与刺激量的大小密切相关,当该点受到足够的刺激、产生足够的生物学信息时,就转变成了腧穴;(2)基于局部牵拉效应的大小和对脏器门的牵拉作用的大小,可以发现腧穴的新特点和新主治,甚至还能够寻找出新的腧穴;(3)判定该点是否属于腧穴,其根据是生物信息量产生的大小。那么,提高刺激量的刺激工具或刺激技术对于一个点是否能够转变而成腧穴,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换句话说,基于生物信息量判定腧穴与非穴,将促进新的针灸器械和针灸手法的发明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Yuan L,Tang L,Huang WH,et al.Construction of dataset for virtual Chinese male No.1.J First Mil Med Univ,2003,23(6):520-523.

2 原林,姚大卫,唐雷,等.针灸经穴的数字解剖学研究.解剖学报,2004,35(4):337-343.

3 原林,王军,王春雷,等.人体内新的功能系统——支持储备及自体监控系统新学说.科技导报,2006,24(6):85-89.

(编辑:岳 麓)


作者单位:*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资助课题(编号:2006B35605013)510515 广东广州,南方医科大学(△通讯作者)

作者: 黄泳,姜雪梅,原 林△ 2008-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