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8年第6卷第1期

中药治疗面瘫36例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关键词】面神经麻痹自2003年来,采用中药治疗面神经麻痹36例,效果满意。全是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中药内服治疗药物组成:牵正汤加味[1]。2中药外敷治疗马钱子粉贴敷法[2]。...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


    自2003年来,采用中药治疗面神经麻痹36例,效果满意。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28~65岁,平均53.6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10天。全是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1.2  方法

    1.2.1  中药内服治疗  药物组成:牵正汤加味[1]。白芍20 g,白芷15 g,白附子6 g,僵蚕15 g,蝉蜕15 g,炒地龙15 g,全蝎10 g,防风10 g,仙灵脾15 g,皂角12 g,川芎10 g,钩藤20 g,黄芪30 g,葛根20 g,红花10 g,蜈蚣(另包)2条。用法:上药除蜈蚣外,水煎3次兑匀分服,每日1剂。蜈蚣放瓦上焙焦,研为细末,分3次用药汤冲服。

    1.2.2  中药外敷治疗  马钱子粉贴敷法[2]。马钱子粉10 g,用适量白酒调成稠糊状,放入密闭容器中备用。风湿膏剪成约1 cm×1 cm大小方块,将适量马钱子粉糊置于膏药中央,贴于阳白、太阳、颊车、牵正、下关、地仓等穴,每次3~5个穴位,稍加按压[3]。每日按摩穴位3次,每次5 min,以促进药物吸收。一般贴药后患者即感面部有牵扯感,感觉越强烈,治疗效果越好。7天一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自觉症状消失,外观完全正常,检查无面神经麻痹征;好转:自觉症状改善,外观见患侧与健侧比较稍不对称,检查尚有明显面神经麻痹征;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4]。

    1.4  结果  患者经过最长为4个疗程的治疗后,治愈28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100%。

    2  典型病例

    患者,男,29岁,2003年10月12日初诊。主诉左侧口眼歪斜2天。2天前劳累1天,第2天晨起觉面部不适,后逐渐口角歪斜,不能闭目。查左侧额纹消失,左眼睑不能闭合,留约2 mm缝隙,左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右侧歪斜1.5 cm。鼓腮时左侧口角漏气,不能吹口哨。诊断:面瘫。采用本法治疗7次后痊愈。1年后随访,面部无任何不适感。

    3   讨论

     面瘫俗称口眼歪斜、卒口僻。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口候记载:“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5]本病多由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中经络,气血痹阻,面部足阳明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所致。现代医学认为,风寒导致面神经血管痉挛、缺血、水肿,使面神经受压,神经营养缺乏,以致引起神经变性而致病[6]。僵蚕、全蝎、白附子可祛风、活络、通经脉;配以丹参、葛根、红花可活血、化瘀、追风;佐以仙灵脾、皂角、蜈蚣有兴奋神经的作用。用防风、白芷、白附子、钩藤可祛风散寒,增加组织代谢,减轻炎症和水肿,促进血液循环畅通;用白芍、川芎养血活血祛风;黄芪益气扶正祛风。诸药相合,使邪去正复,风寒得除,经络得养,血脉流畅,面瘫乃愈。用马钱子粉外敷穴位可使药物直接经皮吸收,恢复面部瘫痪肌肉。使用白酒调敷,不仅中和马钱子之寒性,且能促进局部毛细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利于药物吸收。故内服、外敷二法同用,可使经络疏通,气血调和,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国杰.针灸学,第6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4.

2 王忠勤,张玉枚.马钱子临床应用体会.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5:30-31.

3 李志强.马钱子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3,7(4):11.

4 吴军.以马钱子为主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新中医,1995,1:42-43.

5 吉巧玲,高秀生.针刺配合中药马钱子外贴治疗面瘫50例临床体会.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1,11(1):25.

6 姚慧芳.内服外贴治疗面瘫83例临床观察.吉林中医药,2002,22(6):19.


作者单位:402460 重庆,重庆市荣昌县妇幼保健院

作者: 管莉,张宗智 2008-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