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8年第6卷第4期

经喙剑连线、喙突下方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关键词】臂丛神经阻滞臂丛神经阻滞通常用肌间沟、锁骨上、腋路法,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经喙剑连线、喙突下方入路垂直穿刺注局麻药与锁骨上法相比,可使阻滞成功率明显提高。1一般资料选择ASAⅠ~Ⅱ级前臂手术病人446例,男231例,女215例,年龄12~68岁,手术种类包括:肱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98例,肘关节切开......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臂丛神经阻滞


    臂丛神经阻滞通常用肌间沟、锁骨上、腋路法,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经喙剑连线、喙突下方入路垂直穿刺注局麻药与锁骨上法相比,可使阻滞成功率明显提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ASA Ⅰ~Ⅱ级前臂手术病人446例,男231例,女215例,年龄12~68岁,手术种类包括:肱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98例,肘关节切开复位64例,尺、桡骨切开复位固定122例,手腕部(包括清创、复位、肌腱吻合、指针内固定)162例,并随机分为两组,改进组:223例,(喙突下入路);对照组:223例,(锁骨上法);术前30min肌注苯巴比妥钠0.1g,麻醉用药成人采用1%利多卡因和0.5%布比卡因20~30ml,术中不用辅助药,儿童则需氯胺酮基础麻醉后,按每公斤体重2~4mg给药,手术时间90~270min,平均(152±21.45)min。

    1.2  定位及操作方法

    1.2.1  改进组  病人取仰卧位,头转向对侧,以喙突与剑突作连线,在喙突下1.5~2.0cm处与喙剑线作垂线,交叉点即为穿刺点;或以喙突与剑突作连线为喙剑线,再以颈外静脉与胸锁乳突肌外缘交点至腋前皱襞中点作连线为颈腋线,两线交点即为穿刺点,用8号注射器针头与皮肤垂直进针,成人深度为2.8~6.7cm,儿童2.2~4.5cm,针头向下、外倾斜约10°左右,出现异感放射至肘部以下,回吸无血方可注入局麻药25ml。

    1.2.2  对照组  按常规操作方法定位,找到异感后注局麻药25ml。

  2  结果

    两组病人手术种类,年龄及全身情况无明显差异,阻滞效果分:满意(无痛肌松、安静);欠满意(阻滞不完全,尺桡侧偏需追加);无效。改进组注药后即刻患肢出现沉、胀、热及麻木感。约15~20min效果完善,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本组结果显示改进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表1),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表1  两组阻滞效果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3  讨论

    常规锁骨上法易出现尺神经阻滞不完全或迟缓,偶发膈神经阻滞而降低通气或穿刺困难出现气胸,根据臂丛神经解剖观察,臂丛由颈5~8和胸1脊神经腹支组成,各神经分支经过前、中斜角肌之间肌间沟,并形成三干沿锁骨下动脉方向前外、下延伸,越过锁骨后第一肋骨面进入腋窝,分成桡、正中、尺和皮神经,呈束状向外、下方走行,臂丛自锁骨中点部后方穿出以后与锁骨中外二分之一部分成45°~60°外展夹角,向外、下方走行,在此处其垂直对应改进组穿刺点,体表骨性标志:喙突与剑突连线,在喙突下1.5~2.0cm处作喙剑线的垂线交点与皮肤垂直进针,正是解剖所见臂丛神经腋动脉的第一段,这样能够准确认定穿刺位置,减少反复穿刺带来的并发症,提高穿刺的准确性及阻滞成功率,且阻滞广泛、完善、成功率高,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病人乐于接受,临床应用佳。

 


作者单位:010020 内蒙古呼和浩特,内蒙古天骄医院麻醉科

作者: 杨建清 2008-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