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8年第6卷第6期

散寒解毒、行气化瘀方药内服结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385例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散寒解毒、行气化瘀方药内服结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将385例患者分为治疗组193例,对照组192例。治疗组给予散寒解毒、行气化瘀方药内服和灌肠治疗,对照组单纯内服散寒解毒、行气化瘀方药。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散寒解毒、行气化瘀方药内服结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 将385例患者分为治疗组193例,对照组192例;治疗组给予散寒解毒、行气化瘀方药内服和灌肠治疗,对照组单纯内服散寒解毒、行气化瘀方药。疗程均为30天。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9%,对照组为82.81%,P<0.05。结论 散寒解毒、行气化瘀方药内服结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更佳。

【关键词】  慢性盆腔炎;散寒解毒;行气化瘀;灌肠

慢性盆腔炎是一种妇科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大多由于急性期治疗不及时、不规范,迁延所致,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急性发作。单纯西医治疗较难痊愈[1],予以中医散寒解毒、行气化瘀法,采用口服及灌肠方法治疗,观察385例疗效较好,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85例患者均是2006年4月~2008年4月的门诊患者,年龄20~50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93例,对照组192例。两组在年龄、孕产史、病史长短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有或无急性盆腔炎病史;(2)反复发作的下腹部坠胀痛、腰骶部酸痛,劳累或性交后加重,月经不调,有时低热或白带增多;(3)妇科检查子宫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一侧或两侧可触及片状增厚或索条状增粗的输卵管,并有轻压痛,或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受限;(4)超声可见囊性包块。所有病例均无其他合并症及并发症[2]。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以散寒解毒、行气化瘀法治疗,具体方药为:败酱草35 g,蒲公英25 g,双花25 g,蒲黄15 g,五灵脂15 g,吴茱萸15 g,炮姜10 g,乌药10 g,没药7.5 g,川楝子15 g,延胡索20 g,柴胡10 g内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同时以散寒解毒、行气化瘀法组成灌肠方:败酱草、蒲公英、双花各30 g,蒲黄、五灵脂、没药、乌药、川楝子、吴茱萸、炮姜、三棱各10 g。煎汤温热后,以灌肠器插入肛门深约15 cm,保留30 min以上,每日一次,经期停用。对照组单纯选用1方内服。两种方法均以10天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体征恢复正常,妇科检查及超声局部检查增厚、压痛、粘连、包块消失,6个月内无复发。有效:症状消失,妇科检查及超声有明显改善,包块缩小1/2以上。无效:治疗后无明显改善。

    2.2  治疗结果  两组经3个疗程治疗,又经6个月的随访观察,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盆腔炎是女性内生殖器及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慢性盆腔炎多由急性盆腔炎未得到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而致盆腔组织充血、水肿,炎症组织机化增厚形成瘢痕,局部微循环障碍致下腹坠痛及腰骶酸痛。本病一般属中医妇人腹痛、带下、癥瘕、不孕等病症范畴。其病理特点多为虚实夹杂之症。“虚”多因久病气血耗伤、失治、误治或因经期、产后胞脉空虚,湿热之邪内侵或过食生冷寒湿内生,抗病能力低下;“实”则因久病瘀血内阻,气机不畅或瘀阻日久阳气不能转达而致寒凝。临床表现为下腹部疼痛胀满为主,无论是湿热或寒湿,均有胞脉受阻,均宜行气化瘀,辅以散寒解毒。方中败酱草味辛苦,性微寒清热解毒、消痈排脓,本品走血分,能行血脉,调气血,破瘀血,解气滞,为妇科常用之良药。现代药理研究败酱草对葡萄球菌、链球菌有抑制作用,且有明显的镇痛作用。配伍薏苡仁、蒲公英、双花共同达到解毒消肿之目的。《本草纲目》中记载延胡索有理一身内外上下诸痛之妙用,与川楝子配伍寒温并用,相互转化,有行气止痛,清热疏肝的作用。加入乌药行气散寒。五灵脂、蒲黄、没药化瘀、破血、消癥。吴茱萸长于暖肝温肾,又具有开郁下气之功,慢性盆腔炎久用清热解毒之苦寒伤胃之药,而选用吴茱萸补中有动,久病情志不畅,用柴胡疏肝解郁,全方共奏散寒解毒、行气化瘀之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除吸收发挥全身作用外,并因骨盆内诸静脉与痔静脉丛互相交通,药物直接进入直肠后经痔静脉丛吸收,使盆腔内迅速达到有效浓度,又经长时间保留,药物可充分吸收而发挥其作用,从而促进炎症消退、包块缩小。温热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病理产物吸收。两种方法联合产生协同作用,较单纯口服中药疗效更好,而且方法简便,易于推广。

【参考文献】
  1 沈英.活血化瘀解毒方药内服结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58例临床观察.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8):55-56.

2 乐杰.妇产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02-303.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青岛玛丽妇产医院

作者: 许喜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