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6年第9卷第9期

中药外治法治疗瘰疬15例

来源: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摘要:中药治疗淋巴腺结核、胸壁结核是一种慢性顽固性疾患。现将1980—1983年使用中药外治法治愈淋巴腺结核、胸壁结核的有效经验介绍如下。颈淋巴结核10例,腋下淋巴结核3例,胸壁结核2例。1.2治疗方法1.2.1外用药成分红粉、轻粉、提毒散或拔毒生肌散。...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瘰疬;中药治疗

    淋巴腺结核、胸壁结核是一种慢性顽固性疾患。其特点为病程长、痛苦大、又不易彻底治愈。现将1980—1983年使用中药外治法治愈淋巴腺结核、胸壁结核的有效经验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例中男9例,女6例,年龄24~60岁。颈淋巴结核10例,腋下淋巴结核3例,胸壁结核2例。病程2个月~2年。

  1.2  治疗方法

  1.2.1  外用药成分  红粉、轻粉、提毒散或拔毒生肌散。先用红粉、轻粉研成极细粉末,再掺入提毒散调匀(对红粉、轻粉过敏者禁用),其配制比例见表1。

  表1  外用药配制比例(略)

  1.2.2  使用方法  用纸捻蘸药粉纳入潜行体内空腔或窦道底部后,再拨出少许,外留5mm,其余剪下,上贴拔毒膏,然后创口上覆盖凡士林油纱布,1次/d,换药,药捻下入数量视病情轻重、空腔的大小而定。开始时脓多、空腔范围大、可下药捻2~4条,好转后下1~2条。

  2  结果

  疗程最短为35d,最长87d,一般为40~60d,共治15例(均为破溃期)均获得痊愈。

  3  典型病例

  例1,女,24岁,1980年4月8日初诊。3个月前开始发现左侧颈下部一肿物,如蚕豆大小,逐渐如核桃大,坚硬、轻微疼痛、皮色不变。西医诊断:颈淋巴腺结核。经抗结核治疗,肿块不消,反而逐渐化脓,局部皮色紫暗,后自行破溃,初诊检查,局部隆起硬结,中间破溃,脓腔直径约2cm×2.5cm,流红色稀脓液,用探针探知有窦道1个,深约2.5cm,用五五药粉捻纳入窦道,开始药捻只能插入1.5cm,用药后脓性分泌物显著增多,3d后药捻已可下入窦道底部,治疗20d脓液由清稀变为粘稠,疮面缩小,肉芽生长。换药后,患处有疼痛感觉,遂改用七三粉、八二粉,疼痛消失,半月后窦道进一步变细变浅,肉芽红嫩,停用药捻,改用外撒提毒散,10d后疮面愈合,全疗程共48d。例2:男,27岁,1980年9月14日初诊。3个月前发现右侧肩胛线第一肋处生一肿块,逐渐增大,皮色不红,外科诊断为胸壁结核,采用抗结核治疗。2.5个月,肿块皮色渐变红变紫,就诊前1周溃破,疮面凹陷,直径约3cm,创口内存有较多如豆腐渣样脓性分泌物,无窦道,开始放入五五药粉捻,上撒少许药粉,1周后分泌物开始减少,继续治疗1个月,疮面渐小,肉芽新鲜,生长良好,改换八二药粉捻又治疗1个月,疮面缩小大半,去药捻改用上撒九一药粉,至11月9日疮面完全愈合,疗程87d。

  4  讨论

  淋巴腺结核中医称为瘰疬,大者为瘰,小者为疬,合称为瘰疬,俗称为“老鼠疮”。多好发于儿童或青壮年人群,该病好发于颈项及耳前、耳后的一侧或两侧,也可延及颌下、锁骨上凹及腋下等。淋巴腺结核的病因一般认为有二点:一是由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火郁为痰、痰火上升、结于颈项,而成此证;二是由于肺肾阴虚、以至阴虚火旺、肺津不能输布、灼津为痰、痰火凝结,亦可形成本症。胸壁结核相当于中医所说的肋疽,多因气血不足、荣卫不和、久病气阴两伤,劳倦过度、体瘦内虚、外受阴寒之邪或因外伤损筋伤脉,致使气血凝滞、经络瘀阻、积聚漫肿而来。如若失治或误治、蕴郁日久、寒邪化热,导致肿块化脓、破溃,分泌成清稀脓液和干酪样坏死,久不收口。本组15例,均经西医外科明确诊断为淋巴腺结核和胸壁结核,在治疗期间停用一切抗结核药,完全经外用中药治疗,治愈率达100%,说明中药外治法对淋巴腺结核和胸壁结核确有很高的疗效,此方法的治疗范围广泛,许多阴症和阳症疮疡均可采用。口服药一般配合用扶正之剂即可。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医院 

作者: 郑敏 赵瑞民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