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6年第9卷第9期

30岁以下青年乳腺癌相关死亡因素分析(附66例报告)

来源: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乳腺癌。死亡因素。青年人30岁以下青年乳腺癌往往病期晚,复发转移率高,预后很差[1]。我院1990—1999年的10年间收治该年龄段患者73例,其中66例术后随访资料完整,死亡28例。...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乳腺癌;增殖细胞抗原;抑癌基因;死亡因素;青年人

    30岁以下青年乳腺癌往往病期晚,复发转移率高,预后很差[1]。我院1990—1999年的10年间收治该年龄段患者73例,其中66例术后随访资料完整,死亡28例。本文对其死亡因素进行了分子生物学和临床指标的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66例手术后随访资料完整的病例全部为女性,年龄19~30岁,平均27.5岁。临床I期5例,II期23例,III期38例。17例为妊娠哺乳期乳腺癌。全部病例行改良根治或根治术及术后辅助化疗,有腋淋巴结转移者追加放射治疗,雌激素受体(ER)阳性加三苯氧胺治疗。术后病理证实有腋淋巴结转移37例(56.06%),ER阳性30例(45.45%),ER阴性36例(54.55%)。随访2~12年,死于本病28例,占42.42%。

  1.2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p53检测  对66例存档的甲醛固定、石蜡包埋标本行PCNA、和抑癌基因p53的检测。将存档标本行4μm切片,按免疫组化S-P法(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操作常规进行。试剂:单抗PCNA(北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批号: 71039041)和单抗突变型p53(Do-1,美国,Santa Cruz),稀释度PCNA为1:100,p53为1:80,染色过程中用已知乳腺癌阳性片做阳性对照,PBS替代一抗做阴性对照,DAB显色。

  1.3  结果判定  以癌细胞核呈棕黄色而胞浆不着色为阳性细胞。PCNA每例切片观察10个高倍视野,每个视野计数100个癌细胞中PCNA阳性细胞数,取平均值以“%”表示。阳性细胞数<10%为(-),10%~(%)为(+),25%~(%)为(),50%~75%为(),>75%为()[2]。p53的统计方法:阳性细胞<20%为(-),20%~(%)为(+),50%~75%为(),>75%为()[3]。(+)以上为表达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秩和检验。生存资料用Logrank检验、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表示。

  2  结果

  2.1  死亡曲线  经过2~12年随访,66例中,28例死亡,其中术后<2年死亡18例,2~5年死亡8例,存活>5年死亡2例。总的2年病死率为27.3%(18/66),5年病死率为39.62%(21/53),10年病死率为66.66%(24/36)。值得注意的是,妊娠哺乳期乳腺癌在术后2年内死亡11例,占2年内死亡人数的61.1%。与同期收治的、随访资料完整的1 894例其他年龄组相比较,死亡曲线见图1。

  2.2  PCNA、p53蛋白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66例中,PCNA表达阳性者42例(63.6%),p53表达阳性者29例(43.9%),PCNA、p53过度表达的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表达阴性者,见表1。

  2.3  TNM分期与预后的关系  按1987年UICC分类分期标准,除去13例随访尚不足5年外,其他53例中,Ⅰ期乳腺癌生存时间全部超过5年,Ⅱ期、Ⅲ期中分别有60.0%、39.4%存活5年以上。

  图1   略

  表1  66例30岁以下乳腺癌PCNA、p53蛋白表达与预后的关系(略)

  2.4  病理组织学与预后的关系  30岁以下青年乳腺癌的病理组织学类型与其他年龄组无明显差别,亦常见于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其预后与病理类型无明显关系(P>0.05)。在细胞核组织分级中,随着核组织分级的升高,其病死率呈上升趋势,但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93)。66例中腋淋巴结转移者37例,占56.06%。在死亡的28例中,22例(78.6%)呈现1~10枚的淋巴结转移,经过统计学处理,腋淋巴结转移阳性者的病死率明显高于阴性者(P=0.0016)。

  2.5  ER与预后关系  ER检测的结果表明,ER阴性者病死率高于阳性者(P=0.0042),而孕激素受体(PR)与预后无明显关系(P>0.5),见表2。

  表2  66例30岁以下乳腺癌ER状态与预后的关系(略)

  2.6  妊娠哺乳与预后的关系  本组中,妊娠或产后1年内的乳腺癌17例(25.7%)。全部随访5年以上,其中术后2年内死亡11例,2~5年死亡2例,4例存活已超过5年。排除随访时间不足5年的13例非妊娠哺乳期患者,妊娠哺乳期乳腺癌的病死率高于非妊娠哺乳期患者(P<0.001),见表3。

  表3  66例30岁以下乳腺癌妊娠哺乳与预后的关系(略)

  3  讨论

  Rochefordiere等[1]认为年龄是乳腺癌的一个独立预后变量,年轻患者的乳腺癌易扩散,预后差。但近年来有一些报道[4]认为,30岁以下青年乳腺癌的预后与一般年龄患者相似。本组66例30岁以下青年乳腺癌的死亡曲线显示,其病死率与同期其他年龄组相比呈明显升高(图1)。同时发现,该年龄段患者于术后2年内死亡曲线陡然上升,2年后渐缓形成平台,术后7年左右有轻微上升加快。我们认为,青年女性乳腺组织丰富致密,体检漏诊率和钼靶X线片假阴性率较高[5,6],以至于大多数临床分期较晚,患者在接受手术时可能已经存在肺、肝、骨的微转移灶,虽经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但仍不能很好的控制远位转移,导致术后2年内病死率的明显升高;而一旦生存期超过2年,其预后与其他年龄组基本相同[5]。PCNA是一种和细胞增殖相关的抗原,它过度表达与细胞增殖状态密切相关。Tahan等[7]报道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肿瘤细胞的PCNA表达率高于无转移者、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较低,是一个很好的反映预后的指标。p53是一个与正常细胞增殖调节有关的抑癌基因,该基因的突变和缺失将导致正常细胞失去抑癌功能,使其无限增殖。已经证实,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到突变型p53蛋白的乳腺癌预后相当差[8]。本组表1显示,PCNA和p53蛋白高表达者病死率明显高于低表达者(P=0.0073,P=0.0043)。可以认为,PCNA和p53在乳腺癌细胞中的高表达是预示预后较差的二个重要指标。高标等[4]报道临床分期是影响35岁以下青年乳腺癌预后的主要因素。本组中,排除随访不足5年的13例患者,其他53例中,Ⅰ期2年、5年生存率均为100%,Ⅱ期分别为66.7%和60.0%,Ⅲ期分别为60.7%和39.4%。可以看出,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乳腺癌的远期生存率明显降低,病死率上升;同时还发现,青年乳腺癌手术后2年内,Ⅱ期、Ⅲ期生存率无明显差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Ⅲ期乳腺癌的病死率增加,生存率明显下降。与文献报道[9]相近。因此,我们认为,提高青年乳腺癌生存率、降低病死率的决定因素是早期发现肿瘤。大量的回顾性研究表明,癌组织分化越差,转移越早,生存率越低,预后越差[5-10]。本组中,病理类型均为浸润性。统计学处理显示,病理类型之间无生存率的差别(P>0.5)。本组结果还显示,随着细胞核组织分级的升高,病死率上升,但二者之间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1993)。淋巴结转移一直被公认为是决定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组结果表明,30岁以下青年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率为56.1%;淋巴结阴性者的预后明显好于阳性患者(P=0.0016)。近年来普遍认为,原发性乳腺癌患者ER状态与术后复发和生存时间有关,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大,ER阳性患者增多[6]。本组66例中,ER阳性者30例(45.4%),PR阳性者37例(56.1%)。对ER、PR阳性者施行内分泌治疗后,ER阳性患者的生存率高于阴性患者(P=0.0042)。以上提示,青年乳腺癌预后不良,辅助化疗为其主要治疗手段之一。青年乳腺癌并发妊娠、哺乳可以影响预后。妊娠哺乳期乳腺组织呈生理性肥大,影响早期发现;再者,该组患者体内性激素水平明显升高,直接刺激肿瘤细胞的生长,使肿瘤进展快,血行和淋巴转移率高。过去研究认为,妊娠或产后1年内患乳腺癌者预后很差[11]。本组研究表明,该组患者病死率占术后2年内死亡的61.1%(11/18);总的病死率与非妊娠哺乳期相比,有明显差异(P<0.001)。同时发现,该组患者中,III期乳腺癌占64.7%(11/17)。因此,我们认为妊娠哺乳期乳腺癌之所以预后差,与其较晚的TNM分期密切相关,早期诊断是改善妊娠哺乳期乳腺癌可怕预后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4  参考文献
 
  [1]  Rochefordiere ADL,Asselain B,Canpana F,et al.Age as prognostic factor in premenopausal breast carcinoma[J].The American Surgeon,1992,58(7):414-417
 
  [2]  Betta PG,Bottero G,Pavesi M,et al.Cell proliferation in breast carcinoma assessed by a PCNA,grading system and its relation to other prognostic variable[J].Surgery Oncol,1993,2(1):59-62
 
  [3]  MacGrogan G,Bonichon F,Mascarel I,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p53 in breast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an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on 942 cases[J].Breast Cancer Res Treat,1995,36(1):71-77
 
  [4]  高标,余建军,梁国良,等.青年乳腺癌71例的临床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2,17(11):586-589
 
  [5]  Dawson AE,Mulford DK,Faglor AS,et al.Breast carcinoma detection in women age 35 years and younger[J].Cancer,1998,84(1):163-168
 
  [6]  Colleoni M,Rotmensz N,Robertson C,et al.Very young women (<35years) with operable breast cancer: features of disease at presentation[J].Ann Oncol,2002,13(2):273-278
 
  [7]  Tahan SR,Neuberg DS,Dieffebach A.Prediction of early relapse and shortened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by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score[J].Cancer,1993,71(10):3552-3557
 
  [8]  Poller DN,Hutohings CE,Galea M,et al.p53 protein expression in human breast carcinoma: relationship to expression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c-erbB-2 protein over expression, and orstrogen receptor[J].Br J Cancer,1992,66(3):583-585
 
  [9]  Sidoni A,Cavaliere A,Bellezza G,et al.Breast cancer in young women: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biological specificity[J].Breast,2003,12(4):247-250

  [10]  陈伟国,李建文,朱丽,等.157例35岁以下女性乳腺癌的预后分析[J].肿瘤,2001,21(2):135-138

  [11]  Bakkali H,Marchal C,Lesur-Schwander A,et al.Breast cancer in women thirty years old or less[J].Cancer Radiother,2003,7(3):153-159

  河北省唐山市人民医院腹盆肿瘤外科 

作者: 牛凤玲 蔡海峰 孙志国 张景华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