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成都医学院学报2008年第3卷第2期

灾后情绪与行为反应障碍的自我调适策略与技术

来源:成都医学院学报
摘要:灾后心理危机中容易伴生的三种情绪与行为反应障碍:自闭、自责、自弃,会威胁着群众的心理健康,会阻挡人们的心理重建和成长。本文在对自闭反应倾向、自责反应倾向和自我放弃反应倾向进行心理学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一些灾后情绪与行为反应障碍的自我调适策略与技术。【关键词】灾后情绪与行为反应障碍自我......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5.12汶川特大地震灾难使人民经受了巨大精神打击,陷人民于深深的心理危机之中。灾后心理危机中容易伴生的三种情绪与行为反应障碍:自闭、自责、自弃,会威胁着群众的心理健康,会阻挡人们的心理重建和成长。本文在对自闭反应倾向、自责反应倾向和自我放弃反应倾向进行心理学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一些灾后情绪与行为反应障碍的自我调适策略与技术。作者认为,灾难后的学习与自助,是人心成长、人生智慧增长的契机。

【关键词】  灾后情绪与行为反应障碍 自我调适策略与技术 自闭反应倾向 自责反应倾向 自我放弃反应倾向 心理危机与心理成长

    Strategies and Technics of Self-Regulation upon Post-disaster Emotional & Behavioral Disorders

    L Jian-guo,ZHANG Rui

    (Chengdu Medical College.Sichuan Research Center of Applied Psychology,Chengdu 610083,China)

    Abstract:5.12 Wenchuan Great Earth quake put us down into deep mental crisis.Three emotional-behavioral disorders which go together with post-disaste mental crisis,self-closure reactivity,intropunitive reactivity and self-abandon reactivity,always make negative influences upon our mental health,mental rehibilitation and mental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the features and reasons of these disorders,some effective strategies and technics for mental regulation of these post-disaster emotional-behavioral disorders are offered.The authors believe that post-disaster learning and self-helping must be the chance for people to gain both mental growing and wisdom increasing.

    Key words:post-disaster emotional-behavioral disorders;strategies and technics for mental regulation;self-closure reactivity;intropunitive reactivity;self-abandon reactivity;mental crisis and psychological growth

    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地震灾难使很多人失去亲人、断绝与朋友的联系,财产损失殆尽,这些际遇,使灾区群众经受巨大的精神打击,陷入深深的心理危机之中。心理危机对于人心的成长,既是一种摧残、一种考验和挑战,又是人心成长、人的生命智慧成长的契机[1]。面对危机,痛定思痛,人们会发现,自然灾害不可抗拒,但人心可以自我调整,所谓“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1  自闭反应倾向的自我调节

    1.1  什么是自闭反应倾向

    自闭是由高强度应激导致的个体主动与周围环境疏离、隔绝,继而回避社会支持的一种综合心理障碍[2]。自闭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灾难创伤心理障碍反应,在身体、认知、情绪、行为方面都有明显的表现:①身体反应  肌肉紧张、颤抖、肠胃不适、心率不稳定、头晕、无力、目光呆滞、失眠、惊厥自卑;②认知反应  无助、思想崩溃、感觉紊乱、记忆紊乱、警觉过度或不足、自我分离;③情绪反应  不安全感、无信任感、无助感、空虚感、麻木感、茫然感;④行为反应  退缩、回避他人或场所、敌对、固执、幼稚。这些反应的病理原因,与神经系统在强烈应激情境之后的保护性抑制、潜意识当中的自尊保护机制以及个体偏于内向的人格特征,以及习惯化的灾难性思维方式有关。

    在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事件中,在一部分人群中出现这种应激反应,应该是正常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这种危机心境。如果及时地求助或自助,一个人能够较快从自闭的心境中解脱出来,变得更加热爱生命,热爱他人,热爱这个世界。因为,人类总是在应对问题和危难的过程中增长人生智慧的。

    1.2  自闭心理障碍的危害

    自闭心理障碍常常体征化,表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紊乱带来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甚至皮肤的病态反应。如果没有进行及时的应对和有效的处理,自闭有可能发展为神经官能症,例如神经衰弱、抑郁症、强迫症、自闭症,严重的可能导致精神疾病,甚至自杀。

    1.3  自闭心理障碍的自疗[3]

    自闭心理障碍的自疗有许多可行的方法和技术,其共同点,一是鼓励表达,不管是助人者还是自助者,鼓励表达(语言的或者非语言的)都是首先需要做到的;二是要通过人际活动,可以是帮助者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活动,也可以是在团体中进行的沟通和社会技能训练。

    1.3.1  认知调节的方法  ①与人交谈,解决灾难性观念;②与人交谈与自我探索:认识社会支持系统与自己解决问题的潜能。

    1.3.2  行为调节的方法  ①交互抑制放松训练(先紧张、后放松,配合深呼吸);②体育运动(全身运动,运动量适度,最好是游戏性项目);③表达与宣泄(呼喊、反复述说、拥抱大树自语等);④团体沟通活动(沟通游戏,如:我是谁?我的代表等);⑤心理剧与角色扮演(家庭角色互换、求助者助人者互换等);还可以利用音乐、绘画、像片等艺术形式,促进自己与他人之间的非言语沟通和表达。

    2  自责反应倾向的自我调适

    地震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往往使人们悲痛万分,久久不能面对。在恍恍惚惚之中,有时候会选择一种不现实的、否认的策略来释放自己的悲伤。这种不现实、否认的策略往往造成人们的自责反应倾向。可利用这样的内心话语来祈求遇难亲友、同事,以求内心平衡:比方说:“都是我不对啊,早知道地震要来,我该……”,甚至“我没有保护住你,没有救下你,我有错啊!”以至“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啊?”“我宁愿不活啦!”在巨大灾难后的人群中,一些平日责任感较强、成就感较强的人当中,在一些灾难救助人员当中,都发现这类自责反应倾向的存在。这种反应倾向,使这些社会中能够成为他人依靠、提供社会支持的人丧失或部分丧失心理功能,使损失雪上加霜。

    2.1  什么是自责反应倾向

    自责反应倾向又叫做内罚倾向,指一个人遇到灾难或重大挫折的时候,将损失或过错的原因归于自己,将愤怒向自身宣泄的反应倾向。自责反应倾向在身体、认知、情绪、行为方面都有明显的表现:①身体反应  感知障碍、部分运动功能抑制、呼吸和消化系统障碍、肢体疼痛、无力、目光呆滞、失眠、惊厥;②认知反应  自我归因、失望、注意和意识狭窄、神经质、过敏、自我贬损;③情绪反应  自尊感丧失、自罪感、无助感、悲伤、抑郁、愤怒;④行为反应  自我归罪与惩罚、回避他人、厌食、生活无规律、重复无效行为。这些反应的来源,与潜意识自尊保护机制、对所失去的亲人深刻挚爱有关,与偏于内向和过于追求完美的人格特征以及习惯化的自我认知归因倾向有关。

    在受灾人群中出现的自责反应倾向,大多能够通过积极沟通,在悲痛的合理释放中,完成认知的现实化,使自责反应倾向得以缓解,同时,也使一些可能出现的症状得到消除。然而,患者本身或救助者没有及时发现和处理这些自责反应问题,这种反应倾向就会发展成为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

    2.2  自责反应倾向的危害

    自责反应倾向如果发生在具有癔症倾向的个体身上,可能出现与心理痛楚有关的感官或运功官能障碍,例如失听、失认、肢体麻木甚至部分不能运动。

    如果没有进行及时的应对和有效的处理,自责反应倾向也有可能发展为神经官能症,例如神经衰弱、失眠、抑郁症、强迫症、癔症,严重的可能导致精神疾病,甚至自杀。

    2.3  自责反应倾向的自我调整[4]

    自责反应倾向背后的社会认知方式最大程度左右着各种症状的表现和发展。消除自责反应倾向有许多可行的方法和技术,其共同要点:第一位要点仍然是鼓励表达,不管是助人者还是自助者,鼓励表达(语言的或者非语言的)都是首先需要做到的;二是要进行认知上的澄清,使当事人现实地觉察到灾难的原因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第三,以现实的态度做一些事情,以寄托自己的悲思。

    2.3.1  认知—情绪调节方法

    ①树立“死者已去,生者要活得更好才足以慰藉死者”的观念;认识社会支持系统,同时也认识自己解决问题的潜能;②找出自己过度追求完美的非理性观念,予以自我驳斥,同时建立相应的理性观念。

    2.3.2  基于问题解决的行为调节方法  ①为遇难者或损失做一些目前自己能够做的事情;②确定一些替代物,以寄托自己对失去的亲人或事物的纪念;③尽快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有意义的社会活动、职业活动中去;④列出一些自己有兴趣,又能做到的“自我照顾活动”,再进一步选择,然后列成安排计划表,并依照执行,如:

    a.允许自己哭泣,这样让自己放松,平复伤痛;

    b.写日记,画画,记录自己的想法、感受;

    c.投入大自然中,锻炼、呼吸新鲜空气;

    d.把痛苦装进一只小罐子,在把这只罐子深埋;

    e.听音乐,冥想美丽的地方,并随音乐飘过去。

    2.3.3  放松训练与团体活动  ①交互抑制放松训练(先紧张、后放松,配合深呼吸);②全身依序放松;③非言语表达(呼喊、绘画、打击乐器操弄等);④团体沟通游戏(如:我的生命线,人在路程等);⑤心理剧与角色扮演(空椅对话等)。

    3  自我放弃反应倾向的自我调整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挫折,面临许多成长危机[5]。从事件的突发性和强度来看,这次地震灾难带来的危机太突然、太巨大,然而,对于人生成长的意义来说,各种危机又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所有灾难,对于一个民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考验,都是转折点,都是做出新选择的机会,都是我们生活智慧增长的契机。只要我们不放弃新的选择,不放弃新的努力,我们就可以从灾难中学到许多新东西,重新发现我们自己的潜能,建设起新的生活。比方说,我们在此次地震灾害中,就能够学会去理解比亲情、友情更博大的民族心和博爱,去深刻理解我们整个社会支持系统,以获得现实的安全感,通过助人、自助的实践,改善自我中心、自我封闭的人格缺陷,使我们心胸开放、接纳包容,学会理性选择以及对选择承担责任。灾害使我们对80后、90后充满信心,灾难使许多人获得了对周围世界和自己的全新认识,促成了灾后重建更美好家园的成城众志。

    然而,也发现一些在灾难巨大悲痛的压力下,处于麻木和自我封闭状态的人,心灵过分容易受伤的人,拒绝与现实和未来接触、放弃成长机会的人,需要进行心理援助。

    3.1  自我放弃反应倾向的主要症状

    3.1.1  沉沦  过分专注、沉溺于过去的悲伤之中,不愿意对现实做出主动反应,抵制选择新的行动方式解脱自己的悲痛情绪、愤怒情绪,而是选择一些消极的、自我放纵、自我麻醉的方式,如拼命喝酒,沉溺于游戏等等,来逃避现实。

    3.1.2  焦虑  被动地接受自己是“受灾者”的身份,等待他人的救助和给予,缺少为社会、为别人做点什么的念头;同时,害怕失去别人的救助,因而焦虑、愤怒,甚至因为一些不如自己意愿的事情深感刺伤,因而消极抵抗,甚至产生报复的念头。

    3.1.3  自弃  固守自己过去的精神圈子,对新的社会圈子缺少安全感,拒绝接受新的人际关系,因此,不断挑剔新环境,同时感到颇受挫折,采取自我放弃的方式应对现实环境。

    这些表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最后的结果都是“放弃”:放弃理性选择的权利和机会,放弃因为选择将要担负的责任(特别是改善自我的责任,抵制变化),放弃现实的生活目标与人生发展目标,同时也就放弃相应的意志行动与努力。自我放弃倾向,轻者无所事事,自我放纵;中度者与社会环境格格不入,愤世嫉俗,冲突频发;重者则可能行为失范,遇到一定诱因,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或者自杀。

    3.2  自我放弃反应倾向的病理原因

    自我放弃反应倾向的病理原因可能与当事人长久形成的依赖型人格、反社会型人格特征、自我中心的社会态度、缺乏心理弹性与一定的社会技能(如助人、求助与自助的能力)有关。

    3.3  自我放弃反应倾向的自疗方法

    基本方法:勇敢选择,明确责任,勇敢面对,目标递进。主张积极求助和自助。

    3.3.1  认知—情绪—行为的方法  ①深度交谈:寻求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帮助,进行深度交谈。这种立足问题解决的交谈,要力争达到以下三个目标:a.通过过去成功或失败经验的回朔,发现人格重建的契机;b.通过对自己当前灾害事态的分析,明确自己应该和可能做到的事情,确立近期生活目标;c.通过对自己现存社会资源的分析,确定社会网络重建的可能性和必要的策略。②认知—情绪疗法  a.挖掘影响自己心理社会功能的非理性信念,并予驳斥;b.用相应的理性观念取而代之。③认知—行为疗法  人类行为无效的基础—思维紊乱的三个特征:a.自我中心,以至判断不客观;b.极端、武断的思维,非友即敌,非黑即白;c.过度规则刻板,缺少弹性。

    改变上述状况可以做做以下练习:a.检查自己习惯化的“自动化思考”;b.分析自我负面思考:对自己的负面评价;所担心的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对未来的悲观态度。c.制定转化三个负面思考层面的“作业计划”进行现实性检验,寻求事实,支撑自己的正面评价;验证别人对自己是否有负面评价,随时准备做一些事来改变之;通过现实的、可能的、弹性的计划让未来变得确定。

    3.3.2  现实改善的方法  ①社会技能训练;需要训练的社会技能主要有:沟通态度、聆听技术、帮助求助自助策略等。②自我管理  a.目标选择:每次一个重要、可行、可测的靶结果目标;b.信息收集:客观分析、评价实施过程的情况;c.信息的加工与评估:重视环境,找出变化、发展规律;d.做出决策:考虑弹性;e.行动:及时反馈调整;f.自我反应:回顾、评价、总结。

    灾难带来的危机是压力,是挑战,更是机遇。只要我们勇敢面对,敢于选择,不言放弃,我们就能够实现对自我的超越,我们就会更加成熟,更能实现人生智慧的升华。

【参考文献】
  [1]Rathus,Spencer A.Adjustment and Growth(5th ed.)[J].H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ollege Publisher,1992:3-129.

[2]Bennett,Paul.Abnormal & Clinical Psychology[M].McGraw-Hill EducationCo.2003:175-250.

[3]Rosenbloom,Dena,等.田成华,等译.精神创伤之后的生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9-193.

[4]Napoli,Vince et al.Adjustment & Growth in a Changing World (4th ed.)[M].West Publishing Company,1992:3-17.

[5]Papalia,Diane E.Human Development(9th ed.)[M].The McGraw-Hill Co.,2004.

作者: 吕建国 章 锐作者单位:成都医学院·四川省应用心理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