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医儿科杂志2006年第2卷第2期

温通针法治疗小儿脑瘫30例临床观察

来源:中医儿科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治疗小儿脑瘫的有效方法。方法:将60例患儿随机分为温通针法治疗组与药物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结论:温通针法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药物治疗对照组,疗效肯定,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目的:探讨治疗小儿脑瘫的有效方法。方法:将60例患儿随机分为温通针法治疗组与药物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 %,与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 %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温通针法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药物治疗对照组,疗效肯定,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脑瘫;温通针法;治疗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发育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癫痫、行为异常、语言障碍等。我国脑瘫的发生率为1.8 ‰~4.0 ‰(1988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资料),是当今儿童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病目前在临床上缺少行之有效的特效疗法。笔者自1995年以来,在临床上运用温通针法治疗本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病人均来自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病人,多数患者是在接受中西药物以及多种物理疗法未效的情况下前来就诊。按就诊顺序采用随机表法,将60例病人分为温通针法治疗组和药物对照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16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5年。对照组30例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15岁;病程最短8个月,最长13年。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全部患儿的诊断与分型符合1989年全国脑瘫座谈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主要诊断依据有:①婴儿期内出现中枢性瘫痪。②病情为非进行性。③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或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流涎、语言障碍等精神、神经障碍。

  2  治疗方法

  2.1  温通针法治疗组

  (1)取穴:主穴取风池、百会、四神聪、绝骨、肾俞、三阴交。配穴可辨证选穴,如说话不清加哑门、上廉泉;上肢运动无力加曲池、外关、合谷;下肢运动无力加髀关、伏兔、阴市、梁丘、阳陵泉;足内外翻加照海、申脉。

  (2)操作:腧穴常规消毒后,左手食指或拇指紧按针穴,右手持30号毫针刺入穴内一定深度,候气至,左手加重力量,右手拇指向前连续捻按9次,针下沉紧后,针尖拉着感应的部位连续重插轻提9次,拇指再向前连续捻按9次,针尖顶着有感应的部位推弩守气,使针下继续沉紧,此时押手可明显感觉到经气冲动,每穴操作60秒,留针30 min,然后慢慢将针拔去,按压针孔。1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6个疗程。

  2.2  药物对照组

  口服脑复新0.1~0.2 g,1日3次;肌肉注射脑活素5 mL,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6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采用马若飞〔2〕提出的小儿脑性瘫痪评估标准的运动功能评价。显效:治疗前后病情进步一度(主要功能评分在12分)以上者,或各项总分进步之和达到20分以上者;有效:主要运动功能评分6分以上,总分合计10分以上;进步:总分5~10分。笔者将进步总分在5以下者归为无效。

  3.2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略)

  从表1可以看出,两种治疗方法经统计学处理, χ2=69,P<0.01。说明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4  典型病例

  杨某,女,5岁,1999年10月11日初诊。其母代诉:患儿出生后发育缓慢,2岁后出现上肢活动不灵,行走不稳,经常摔跤,语言不清,与同龄儿童相比智力低下,于1999年6月在某医院做核磁共振检查,提示“右侧脑室旁白质病变”。曾在多家医院进行了中西医综合治疗,效果不佳,转而求治于我院。检查见患儿语言模糊,咬字不清,长流口水,双上肢上举欠佳,以左侧较重,只能抬至腹部,双下肢有时发生抽搐,肌肉痉挛,表情痛苦,膝踝反射亢进,行走时步态不稳,向前倾斜,双脚尖着地,常摔跤,舌淡,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为脑瘫。中医辨证为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损,后天失养,气血虚弱所致。采用温通经脉、补益气血、固肾健脑之法治之。取穴风池、哑门、百会、四神聪、肾俞、曲池、外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绝骨等,施温通针法,留针30 min,10天为1个疗程。治疗30次后,患儿上肢能抬举至头,下肢肌肉较前有弹性,活动有力,能蹬小三轮车玩耍。又治疗50次,上、下肢活动自如,走路较平稳,能跑,能跳,说话清楚。后又连续治疗了10个疗程,患儿临床基本痊愈。

  5  讨论

  小儿脑瘫属祖国医学“五迟”、“五软”范围。其病机主要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或感受邪毒,髓海受损,致肝肾亏损,心脾不足,气血亏虚,精乏髓涸,心窍蒙蔽,筋脉失养所致。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藏精,通于脑,脑为髓之海,为精明之府,赖心气、脾气、肝阴、肾精所充养。病理改变涉及到肾、肝、心、脾及脑、髓、骨、脉等多个脏腑器官,故中医临床常以调补肝肾、益精生髓、醒脑开窍、养心益智、疏经通络、强筋壮骨为基本治疗法则。

  温通针法是老师郑魁山教授的家传针法,风池、百会、四神聪、绝骨、肾俞、三阴交是郑老临床上治疗小儿脑瘫的经验穴。温通针法与经验穴的配合,是郑老几十年来在临床上用来治疗脑瘫行之有效的经典组合。从穴位主治来讲,百会、四神聪为头部穴位,脑为元神之府,头为诸阳之会。而督脉又能总督一身之阳气,故针刺二穴可激发人体阳气,达到通调督脉、充实髓海、健脑益智之效;风池为祛风的要穴,主要针对风为百病之长而设;绝骨为髓会,配以肾俞和三阴交,能达到调补肝肾、补益气血、濡养经筋、强筋壮骨的作用。以上经典配穴更兼以温通针法,可以很好地达到疏经通络的目的。诸法合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故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从现代的实验研究可以看出,针灸治疗脑瘫效果好,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针灸不仅能使血管紧张度降低,显著增加脑瘫患儿的脑血流量,使大脑供血效率提高,而且针刺还能使甲皱微循环得到较大改善,从而改善了脑细胞代谢,促进脑功能的部分代偿或完全代偿,对脑组织的修复及功能的可塑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4〕。(2)针刺对脑瘫患儿的血液流变学和脑SPECT的变化有明显的好转作用,其机制是针刺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作用,改善了脑部的营养和血供〔5〕。(3)针刺可抑制痉挛型脑瘫患者的巨大F波,从对脑瘫患儿短潜伏时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来看,提示针刺能改善脑瘫患儿脑干机能活动以及大脑皮层和体感通路功能,对癫痫的发作具有抑制作用〔6-8〕。

  参考文献:

  〔1〕林庆.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1989, 27(3):162.

  〔2〕马若飞.小儿脑性瘫痪的治疗和评估标准的探讨[J].现代康复,1999,3(2):176.

  〔3〕于海波,靳瑞. 针灸对小儿脑瘫脑血流图的影响[J].江苏中医,1998, 19(2):9.

  〔4〕刘振寰,张鸿雁.头针为主治疗小儿脑性瘫痪210例的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1999,29(11):651-653.

  〔5〕吴美倩,张亦波.针刺对小儿脑瘫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J].江苏临床医学杂志,1998,(2)6:464-467.

  〔6〕项立敏,王宏亮,李祖剑.TCD观察头皮针疗法对脑瘫患儿脑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针刺研究,1996,(4):7-8.

  〔7〕崔荣庆,洪学宾,张瑞林,等.推拿对脑瘫小儿短潜伏时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3):23-25.

  〔8〕崔荣庆,洪学宾,魏雨农.推拿对脑性瘫痪小儿短潜伏时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3,16(3):41-47.

  (甘肃中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作者: 赵耀东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