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医儿科杂志2006年第2卷第5期

刘弼臣教授对儿科发展的两大贡献

来源:《中医儿科杂志》
摘要: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研究室主任、教授,中国著名中医儿科专家、儿科教育家、研究生导师。国务院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国家教委确定的全国九位中医终身教授之一。刘弼臣教授是我国中医事业奠基人之一,在中医儿科领域中卓有建树。在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易寒易热,易虚易实,往往险象丛生,而屡见不鲜。...

点击显示 收起

     刘弼臣,男,汉族,生于1925年6月6日,江苏省扬州市人,中共党员,农工党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研究室主任、教授,中国著名中医儿科专家、儿科教育家、研究生导师。国务院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国家教委确定的全国九位中医终身教授之一。中华中医儿科学会名誉会长,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分会理事长,全国中医儿科科研成果评审委员会主任,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北京市人大代表,第八届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委员。

    刘弼臣教授是我国中医事业奠基人之一,在中医儿科领域中卓有建树。对中医理论造诣颇深,对《内经》、《伤寒论》、《温病条辨》等著作均有精深的体会,善于继承和融合历代医家之长,对钱乙、

    万密斋的学术思想尤为重视,对五脏证治学术思想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和探索,不但全面地继承和掌握,而且有重大的发扬和创新,逐步形成了“精于五脏证治,突出从肺论治”的学术思想。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60多年,具有高超的医疗技术,擅长儿科疑难病证的诊治。所治疗的海内外患儿难以数计,所培育的学生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因其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享有“东方小儿王”、“中医儿科之父”之美誉。

    1  阐发“体禀少阳”

    “体禀少阳”之说,源于明代万密斋,他在《育婴家秘》中指出:“儿之初生曰芽幼者,谓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而未已。”少阳在天象征着东方,在季节上象征着春季,在人体象征着少火。少火即少阳之火,是生命之源,维系着小儿生长发育的生生之气。在脏象征着肝,在腑象征着胆,在植物方面象征着芽。刘老认为小儿初生,如草木方萌,时刻都在生长发育,不断地变化。这种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状况,犹如旭日之东升,草木之方萌,在人的一生中好象自然界的春天,生气盎然,万物争春,洋溢着一派欣欣向荣、郁郁葱葱的景象。所以万密斋说小儿是禀少阳之气以生,为发之始,以渐而壮。由于阳气渐旺,有利于不断生长发育,如筋骨逐渐坚强,智慧方面逐渐活泼,饮食方面逐渐增多,脏腑功能方面逐渐完善成熟。阳气的生发速度越快,小儿生长发育的速度也越快,处处显示出阳气占主导地位的作用。所以小儿脏气清灵,生机蓬勃,活力充沛,反应敏捷,既无色欲伤害,也无悲观失望情绪的影响,神气安静,不动五志之火,轻病每可不药而愈,纵然重症危证或一时难治之证,只要处理及时,用药恰当,病情每可向愈迅速,容易恢复健康。

    刘老认为小儿生长的根本在肾,而小儿发育的机能转输则在肝胆。肝属木,旺于春,春乃少阳之气,可使万物生发和成长。诚如万密斋所说:“乃少阳之气,万物之所资以发生者也……有余者乃阳气自然有余也。”任何事物的兴盛、衰败、强壮、虚弱、有余、不足都是对立的。《素问·阴阳类论》云:“一阳也少阳也。”王冰注曰“阳气未大,故曰少阳。”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云:“小儿应少阳之体,而少阳实为稚阳也。”充分说明小儿虽然“体禀少阳”,而阳气仍然处于稚嫩脆弱状态。所以,小儿在生理上的特点除有“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外,尚有“脏腑娇嫩,形气不充”的一面。由于小儿机体和功能均较脆弱,对疾病的抵抗力低,因而在病理方面也具有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特点。诚如吴鞠通所言:“小儿肤薄神怯,经络脏腑嫩小,不奈三气发泄,邪气之来也,势如奔马,其传变也,急如掣电。”说明小儿患病最易多变,易寒易热,易虚易实,轻病容易变重,重病容易转危,甚或急剧死亡。

    小儿从出生直到成年在发育过程中,往往时盛时衰,时快时慢,时虚时实。在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易寒易热,易虚易实,往往险象丛生,而屡见不鲜。其原因何在?刘老认为主要是由“体禀少阳”,特别是“少阳为枢”起到直接主导作用。枢是机枢、枢纽、枢转之意,具有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转归变化的机能。如小儿有时发育很快,白皙肥胖,聪颖伶俐;有时则肌瘦骨削,甚至一年体重不增,身高不长,发育不良。只要调理得当,一旦少阳机枢作用得到发挥,常能自行调节阴阳消长的变化,保持阴阳平衡,达到正常生长发育的目的。在病变过程中,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小儿感邪后,邪气最易蕴积泛滥,病势嚣张,故易出现实证、热证。邪气既盛,正气易虚,每每正不胜邪,骤然出现内闭外脱。例如有些小儿偶患感冒,瞬即转变为肺炎,表现壮热、咳喘、气憋,此时病邪在肺、在表,属实属热。若治不及时,或因传变,常可朝呈实热阳证,暮转虚寒阴证。或在实热内闭的同时,瞬即出现虚寒外脱危候。表现面色苍白、神倦肢冷、溲清额汗、脉象细促等阳衰征象。此时治疗的关键,不在邪之多少,而在真阳欲脱,如不及时回阳救逆以固其脱,则必变生仓猝。一经阳回正复,邪正相争,实证又现。这种邪正消长、虚实转化在临床上非常多见,不能不说是与小儿“体禀少阳”和“少阳为枢”密切相关。

    2  创立调肺学派

    “精于五脏证治,突出从肺论治”的学术思想,是刘老在对前贤“五脏证治”体系深入探析基础上的继承和发挥。

    五脏分证最早见于《内经》的风论、痹证、痿证、咳论等篇。在《难经》、《金匮要略》、《千金要方》中逐渐有所发展。到了宋代儿科鼻祖钱仲阳观察到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发病后所出现的证情极其复杂,因而依据《内经》五脏五行的理论,创立以“五脏为纲”的儿科辨证体系。他以五脏为基础,证候为依据,辨别虚实寒热,作为证治准则,并以五行来阐述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立五脏补泻方药作为治疗的基本手段,执简驭繁,提纲挈领,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肺属金主气,肺气郁窒则喘满闷乱。肺有热口渴欲饮,肺热不甚,或有停饮则不欲饮水,肺气不足则气机不利,甚或出气多于入气。所选列主证超过前辈,既适用于外感六淫,又可用于内伤杂证,这正是钱氏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发展了前人的学术理论之处,所以《医学纲目》称它是“乃钱乙扩充内经脏气法时论之要旨,实发前人之所未发也。”刘老则认为钱乙毕竟受到历史条件和个人经验的局限,其学术理论尚有进一步阐述与发展的必要。如肺居胸中与大肠相表里,外合皮毛,上连咽喉,司呼吸主宣发肃降,输布津液,通调水道。举凡外发疮疹,内结肠燥,上则喘咳,下则癃溺,均与肺有密切关系。尤其肺开窍于鼻,鼻与喉相通,而内连于肺,所以鼻和喉都是肺之门户,肺气和、呼吸利,则嗅觉灵敏,声音爽朗。故《灵枢·脉度》曰:“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正由于肺开窍于鼻,与喉相连通,故外邪袭肺,每从口鼻咽喉而入,出现呼吸道病变,多见鼻喉部的症状,如鼻塞流涕、喷嚏、喉痒、音哑失音等,进则影响到肺,导致肺气不利,变生他证。因此,刘老在临证中非常重视小儿苗窍的变化,作为“从肺论治”的依据。常运用疏、通、宣、肃、温等法治疗肺系疾病,多获良效。

    疏:疏是疏表用药,如桑叶、菊花、荆芥、薄荷等。通:通是通窍,如辛夷、苍耳子、山豆根、石菖蒲等或通下如大黄、风化硝、瓜蒌等。宣:宣是宣肺用药,如麻黄、杏仁、桔梗、牛蒡子等。肃:肃是肃降用药,如紫苏子、莱菔子、葶苈子、旋覆花、代赫石、川贝母等。温:温是温肺,如干姜、半夏、桂枝等。清:清是清解,如黄连、黄芩、生石膏、山栀、竹叶、连翘、黛蛤散等。补:补是补益,如黄芪、太子参、茯苓、炒白术、当归、山药、白扁豆等。敛:敛是敛肺,如乌梅、五味子、白芍、紫菀等,补充和发展了钱乙五脏证治的内容和理论。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在生理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刘老认为“从肺论治”并不是割裂脏腑间的联系,而是以肺为首,统豁其他脏腑间的联系与影响。因为肺脾、肺肾之间有着母子相生的关系,肺肝、肺心之间有着相克相侮的关系,不但可以看到五脏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同时也反映了四时五行对人体的影响。尤其肺主气属卫,具有宣发卫气、输精于皮毛的功能,同时卫气又具有温煦肌腠、充养肌肤、启闭汗孔、抵御外邪的作用。肺气旺,则肌肤固密,御外功能正常,反之则卫表不固,御外功能低下,常可因脏腑受邪而发病。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又极易传变,出现传心、损脾、侵肝、伤肾等肺外病变,尤其一些慢性疾患的发生发展,病情反复加重和预后转归,均与肺系反复感染密切相关,往往易伤难调,形成卫虚—感染—再卫虚—再感染的恶性循环局面。刘老常从调肺入手,抓住要害,出奇制胜,协调五脏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使肺气充旺,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

    根据临床观察,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小儿肾炎、肾病综合征、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小儿风湿热等肺外疾患,发病之始皆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如咽痒、喷嚏、流涕等,根据《内经》“清阳出上窍、浊阴走下窍”的理论,清窍靠肺气宣发之精气灌注而通利聪灵,浊阴赖肺清肃下降之性而传导排秽。若肺气   郁、宣肃失职,非但清窍失聪,浊窍亦因之不利。尤其清窍不利,形成慢性病灶,又常成为其他疾病发生发展的诱因,病灶不除,隐患时时有之,疾病也就迟迟不得恢复,时轻时重,迄无已时。刘老认为如能及时“从肺论治”,采用清肺利窍、益气护卫诸法,祛邪逐寇,以安内宅,不仅可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且可收到清除病灶、避免滋生变证的效果。基于上述学术思想,刘老研制“调肺养心冲剂”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自拟“鱼腥草汤”治疗小儿肾炎、肾病综合征,“定风制动冲剂”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疗效显著。

    “从肺论治”的学术观点,是刘老长期临证经验的结晶,他特别强调“调肺利窍祛邪外出”可以切断病邪内传途径,避免滋生变证,同时还能起到强肺固卫,增加抵抗外邪的能力。不仅可治肺脏本身疾患,而且还能治疗肺外其他脏腑病证,有其独到之处。具有承前启后、开拓未来的作用,为儿科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成为创立调肺学派的先驱。


作者单位:北京陛辰中医门诊部,北京 100027

作者: 刘昌艺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