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医儿科杂志2007年第3卷第1期

民族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来源:《中医儿科杂志》
摘要:【摘要】通过民族医药保护现状的分析,探讨民族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必要性和措施,为进一步推动民族医药的保护传承工作提供新的路径。【关键词】民族医药。保护。传承民族医学是在各民族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有自身文化特点的疾病信仰与治疗实践。...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通过民族医药保护现状的分析,探讨民族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必要性和措施,为进一步推动民族医药的保护传承工作提供新的路径。

【关键词】  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民族医学”是在各民族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有自身文化特点的疾病信仰与治疗实践。从广义上来说,一般是指与西方医学不同的医学体系,包括中国的中医和藏医、蒙医等各少数民族医学[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2]。民族医药作为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它是中国珍贵的、面临濒危并且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民族传统医学。应将民族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纳入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轨迹之中并加以重视。

    1  民族医药的保护现状

    1.1  中医药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发展繁衍过程中形成的独特医学科学体系,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体系。

    根据2003年底出版的《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截止到2002年底,我国卫生机构总数为85705个,人员总数为4808640人,卫生技术专业人员总数为3840340人。其中,中医医疗机构仅有3801家,职工435082人,卫生技术专业人员349274人。据统计,在全国县级医院及县级以上的医疗单位中,中医医院的比例仅占12.94 %。全国的行政县并不是都有中医医院,中医医院覆盖面只有66.145 %。中国西部地区,纳入国家西部开发计划的12个省、自治区中,地方级中医医院仅占西部地区市级数的31 %。近年来,通过政府机构和民间人士的努力,中医药国际合作气氛日益融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和亚洲的孟加拉、格鲁吉亚、韩国、蒙古、巴基斯坦、泰国、新加坡,非洲的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欧洲的白俄罗斯、克罗地亚、意大利、摩尔多瓦、俄罗斯,美洲的秘鲁,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17个国家专门签订了中医药领域的合作备忘录。并分别和意大利、克罗地亚、摩尔多瓦等国卫生部就中医药领域的合作签署了协议,与54个国家的卫生合作协定中有中医药合作条款,这标志着中医药和海外政府间的合作得到加强,中医药国际化走向了新阶段[3]。据不完全统计,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医医疗机构目前有5万多家,针灸师超过10万人,注册中医师超过2万名,每年约30 %的当地人、超过70 %的华人接受过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亚洲、北美和欧洲是中药出口的主要市场。全球四个主要中药市场为东南亚及华裔市场、日韩市场、西方市场、非洲及阿拉伯市场[4]。

    目前,在中医药传承人的教育方面,以中医药高等教育机构为培养后继人才的主要模式,同时,以名医“师带徒”培养学生的方法,也已成为适应中医成才规律的教育制度。

    1.2  少数民族医药

    各个少数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其不同的自然地域、社会文化背景,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医药。主要包括蒙古族医药、藏族医药、维吾尔族医药、壮族医药、傣族医药、彝族医药、朝鲜族医药、苗族医药、鄂伦春族医药、拉祜族医药等。

    1.2.1  少数民族医药机构与人员队伍

    目前,现有少数民族医院165所,其中藏医医院57所,蒙医医院43所,维吾尔医医院37所,傣医医院1所,瑶医医院2所,哈萨克医医院1所,壮医医院1所,其他民族医医院17所。2003年在北京成立了综合性的北京民族医院,全国各地还有一批民族医药的门诊部和科室。西藏、新疆、内蒙古、青海、四川、云南、湖南、吉林、辽宁等省、自治区都建立了民族医药研究所,开展了社会调查、文献整理、临床观察和药物研究。全国现有的民族医药专业人员约13000人,还有相当一部分分散在民间。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的壮族、瑶族、彝族、侗族、土家族医生,基本上是一支民间医生队伍。有的民族建立了医学典籍和理论体系,如藏族医学、蒙古族医学、维吾尔族医学、朝鲜族医学、傣族医学、彝族医学等;有的民族虽然没有文字,但医药资源丰富,近几十年来进行了大量的发掘工作,用汉文编纂出版了医学著作,梳理出了固有的理论并使之系统化,取得了学术上的重大建树,如壮族、瑶族、侗族、土家族医学等[5]。

    1.2.2  少数民族的医药教育

    从20世纪80年代起,藏医、蒙医、维吾尔医都建立了专科学校,并在甘肃中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云南中医学院内设立了藏医专业,广西中医学院设立了壮医专业,中央民族大学也于2002年设立了藏医系[5]。

    1.2.3  少数民族医药资源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出现了少数民族药现代生产企业,尤其是一批民营企业涉足少数民族医药生产领域,极大地推动了少数民族医药的成药生产。截止2002年底,少数民族药成药的国家标准共906个,涉及9个省区的156个生产企业,其中藏药322个,蒙药216个,苗药154个,维吾尔药98个,彝药81个,傣药34个,景颇药1个,另外还有蒙药材57种。从目前情况来看,藏药、苗药的开发较好[5]。

    1.2.4  少数民族医药的临床优势

    少数民族医药在临床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具有内涵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的理论。它不但对疾病的治疗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对疾病的未病先防和即病防变等方面皆起到很好的效果。例如,蒙古族医学的防治方法,除了药物以外,还有传统的灸疗、针刺、正骨、冷热敷、马奶酒疗法、饮食疗法、正脑术、药浴、天然温泉疗法等;藏医对疾病的预防有着相当丰富的内容,除了药物防治之外,还有灸法、搽涂外敷法、药浴、药膳等防治疾病的方法;维吾尔族医学将治疗方法在形式上分为4大类:即护理疗法、饮食疗法、药物疗法、手治疗法;壮族医学、朝鲜族医学、傣族医学、彝族医学以及苗族、鄂伦春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医学也各有其独特的医疗方法和特效方药。

    2  民族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获悉:中医药将首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保护和发扬我国珍贵的传统中医药文化。目前,该局正会同教育部、文化部、卫生部等部门进行申报文化遗产的前期准备工作,申请报告的初稿已经完成,正进一步完善,计划在年内提出申报。此次申报的中医药将包括中医、中药和民族医药等内容,申报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6](现已经申报)。这表明国家中医药管理机构,已从理念乃至行动上将民族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纳入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轨迹之中并加以重视。这也是形成民族医药保护与传承的新开端的大好契机。

    2.1  民族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

    就民族医药保护与传承现状而言,各民族的医药状况,由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各自发展显得不平衡。有些民族医药资源丰富,通过发掘整理工作,编纂出版了医学著作,有其较完整的医学典籍和理论体系;有些民族,虽然医药资源丰富,但尚未收集、整理或刚刚起步;有些民族医药零星散落在民间而未成体系。

    就目前现代化、国际化、科学化、规范化形势而言,非常令人担忧的是,民族医药文化遗产被无情地轻视或舍弃。尽管长期以来,民族医药有“中医政策”给予了有力的支持,但对整体民族医药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缺乏全面的规划和实施步骤。

    2.2  民族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措施

    2.2.1  积极开展民族医药的普查工作,使民族医药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抢救与保护

    普查是对民族医药进行有效保护、对濒危民族医药项目进行抢救的基础。民族医药普查的目的在于:

    (1)通过普查摸清一个地区流传的民族医药的主要类别和形态、蕴藏情况、流布地区、传承范围、传承脉络、衍变情况以及采集的历史。(2)通过普查发现承载民族医药的传承者、采集者,采集有代表性的民族医药的医书、采药经验等。 (3)通过普查记录或录制各民族医药的原真形态与现状等。

    2.2.2  保护民族医药传承人,建立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机制

    保护传承人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的重要内容。培养“传习人”是传承机制的另一个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性”集中表现在“传承危机”,而解决传承危机的关键是“传承人”的保护。通过传承人的传授,习得、接受、掌握民族医药遗产的技能,并有可能成为新的传承骨干的人即“传习人”。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保护措施”条款中对“传承”加上“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的说明,意味着“教育”是“传承机制”的重要手段7。在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齐抓保护“传承人”与培养“传习人”,才有可能使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下去。

    2.2.3  保持民族医药的原真性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是?押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民族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传承,需要提高认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批申报地区级、国家级以及联合国的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展这项工作时,要把握好保持民族医药的原真性的原则。原真性是国际公认的文化遗产评估、保护和监控的基本因素。在民族医药文化遗产保护中贯彻原真性的原则,不仅有助于提高对民族医药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改进保护的理论和实践,而且也有助于在符合国际保护理论精神的基础上,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和民族医药文化特征的保护理论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庄孔韶. 人类学通论M. 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489.

[2]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手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

[3]张伯君. 我国中医医疗机构生存状况调查[N]. 中国中 医药报. 转引康易网. 2005-10-25.

[4]左言富. 中医药在国外发展现状[N]. 中国中医药报. 转引康易网. 2005-10-25.

[5]诸国本. 中国民族医学是当代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N]. 中国中医药报. 转引康易网. 2005-10-21.

[6]中医药正准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N]. 中国中医药报,转引中税网. 2005-10-21.

[7]邹启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指南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41.195.


作者单位:1.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 兰州 730030;2.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作者: 文化1,乔成栋2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