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医儿科杂志2007年第3卷第5期

浅谈儿科学与温病学的关系(二)

来源:《中医儿科杂志》
摘要:【摘要】从卫气营血辨证学说、小儿易患温热病及治疗原则等方面论述了儿科学与温病学的关系。【关键词】温病学。儿科学。学术渊源温病治疗原则在儿科的应用叶天士对温病卫、气、营、血各个阶段都有其独到的见解,提出了独特的治法。...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从卫气营血辨证学说、小儿易患温热病及治疗原则等方面论述了儿科学与温病学的关系。由于小儿“纯阳”、“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决定其易患温热病,故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治疗方法多用于儿科临床

【关键词】  温病学;儿科学;学术渊源

  温病治疗原则在儿科的应用

    叶天士对温病卫、气、营、血各个阶段都有其独到的见解,提出了独特的治法。他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明确指出了温病的病因、病机、感邪途径、发病部位,同时把温病的整个病理过程划分为卫、气、营、血四个不同阶段,以此作为辨证论治纲领,揭示了温病由卫到气、自营入血、由表入里、自浅入深发展变化的传变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独特的表里、内外、先后、深浅及顺逆传变的内在联系,反映了临床证候的动态规律,确立了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一系列治则,确立了温病各病变阶段相应的治疗大法,温病初起表证“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浊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对邪气“始终在气分流连者”用战汗透邪的方法,对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用分消上下的方法。“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以及“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等独特见解,从而建立了温病的辨证论治体系。

    吴鞠通制订银翘散、桑菊饮辛凉解表方剂及加减方法,其理论根据深受叶天士这一论述的影响。在清气法上特别强调清热生津治法的重要意义,认为梨皮、蔗浆等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对温病热邪入营提出了透营转气、凉血散血的治法,属于温病学派的首创。邪入营血出现神昏谵语、抽风惊厥、舌质红绛等症时,强调用清心开窍、凉肝熄风法治疗,如犀角、鲜生地黄、连翘、石菖蒲、郁金、牛黄丸、至宝丹之类,这也是温病治法的新发展。由于这些治法的推广运用,提高了温病的疗效。针对温病伤津的特点,把养阴法提到新的高度,贯穿到各个病程之中,故曰“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对于湿温病的治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提出了“分消上下”、“辛开苦泄”、“芳香逐秽”、“苦淡驱湿”等治法。

    吴鞠通广泛汲取《伤寒论》、《温疫论》、《临证指南医案》的成功经验,融会贯通,根据叶天士所说“河间温热,须究三焦”,提出“温病自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脾与胃也。中焦病不治,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结合长期实践经验,根据病情轻重、受邪深浅、所病部位、脏腑性质及药物性味功能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观察分析后确立了三焦辨证,并提出三大治疗原则——“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吴鞠通以“上焦如羽”来比喻温病初起,病位在肺,邪位表浅像羽毛一样轻浮,故只要用辛散轻清的方药,驱邪外出,可以达到祛邪而不伤正。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衡是平衡的意思,病在中焦,说明邪已入里。治疗中焦的病证,首先要观察病位所在,即病在脾还是在胃;其次要分析伤阴还是伤阳,湿重还是热重;然后对症施治,对其调整,使其平衡。只有脾胃的升降、运纳、燥湿等功能保持相对平衡,方能使人体健康。相反,如果违背了这个治疗原则,对中焦脾胃功能的失常现象不去调整平衡,病情也就不容易减除。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其意是指下焦的病变,一般较重,多出现在温病的后期,此时往往阴精内劫,虚多实少,所以在阴血亏虚时重用滋阴养血的药物,在厥脱时重用温肾救逆的药物,这就是吴氏主张的“非重不沉”的意思。

    经过温病学家的共同努力,关于温病治法,已系统总结归纳为解表、清气、和解、化湿、通下、清营、凉血(包括散血)、开窍熄风、滋阴固脱等。这些疗法广泛应用于儿科临床。小儿温病传变迅速,不一定固守“到气才可清气”,在即将见到气分证时投清气药,如石膏、知母、竹叶。同理,在治气分证时亦应投清营凉血药,如生地黄、赤芍、牡丹皮。此非引邪入里,实系防变在先。小儿阳常有余,温为阳邪,感之则两阳相鼓,初起即见热邪炽盛,化燥伤津。除重用清热凉血化斑药外,应加入金银花、连翘、大青叶、黄连、黄芩等清热解毒药。但芩、连苦寒伤阴液,故热势一降,即应去之。小儿生机旺盛,稚阴未长,治疗中要注意滋养津液,待表证一去,即加入天花粉、天冬、麦冬、石斛、沙参之类。热病伤津,筋失濡养,易动肝风,故无论病在卫分、气分或营血,均应加入清热熄风之药,如蝉蜕、钩藤、羚羊角等。小儿脾常不足,易致呕吐、泄泻,纳运失职,血无从生化,故心血易虚,常见烦躁不安、惊悸。因此,病之末期,宜注意养阴宁心,用莲子心、麦冬、灯心草、当归、杭白芍等。
(续完)


作者单位:1.广州市黄埔区中医医院,广东广州510700;2.深圳市儿童医院,广东深圳518026

作者: 张静,肖莉,朱锦善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