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医儿科杂志2008年第4卷第1期

儿童便血30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医儿科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通过对30例便血患儿的临床诊治,总结确定病种的依据和治疗疾病的疗效。结论中药辨证治疗便血疗效肯定,且要以血色辨部位,兼症辨病种,才能提高诊病的精确度。【关键词】便血。儿童便血是指血自肛门而下,或先便后血,或先血后便,或血与粪便相杂而下,或纯下血水者[1]。...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通过对30例便血患儿的临床诊治,总结确定病种的依据和治疗疾病的疗效。方法 辨病与辨证结合,分湿热蕴结和脾胃虚寒2型循证而治。结果 显效23例,有效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86.7 %。结论 中药辨证治疗便血疗效肯定,且要以血色辨部位,兼症辨病种,才能提高诊病的精确度。

【关键词】  便血;辨证论治;儿童


    便血是指血自肛门而下,或先便后血,或先血后便,或血与粪便相杂而下,或纯下血水者[1]。儿童便血与成人相比,其病种、病性、病位均有明显差异性。笔者采用中医药诊治30例便血患儿,收到满意效果,现总结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30例患儿均为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肛肠科门诊或住院病人,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最大14岁,最小3月,平均4岁;病程最短2 h,最长10月,1月以内者18例,1月以上者12例;西医诊断结肠、直肠息肉者10例,肛裂8例,溃疡性结肠炎3例,急性出血性小肠炎2例,过敏性腹型紫癜3例,肠套叠4例。

    2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经确诊后,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有明确外科手术指征者,行手术治疗。病势缓者均用中药辨证论治,基本分虚实2型。湿热蕴结型治以清化湿热、凉血止血,方以自拟经验方榆槐煎(地榆、槐角、茜草、黄芩、黄连、焦山栀、血余炭、炒枳壳、防风、当归)加减。热毒重者加金银花、薏苡仁、败酱草清热解毒;便秘甚者加大黄通便泻火。脾胃虚寒型治以健脾温中,养血止血,方以黄土汤(灶心土、炒白术、附子、阿胶、生地黄炭、炒黄芩、白及、血余炭)加减。便血日久不止,脾虚不摄者加党参、炙黄芪益气摄血;阳虚较甚,畏寒怕冷者加炮姜、艾叶温阳止血。以上2型患儿经治血止后均以补中益气丸、归脾丸、香砂六君丸巩固1~2周。

    3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制定。显效:用药2周内便血症状消失,1月内未复发。有效:用药2周内便血程度减轻,次数减少。无效:用药2周内便血症状未改善。

    3.2  结果

    显效23例,有效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7 %,其中无效的3例患儿后经外科治疗痊愈。

    4讨论

    4.1以血色辨部位

    便血,中医诊断有远血、近血之分。《景岳全书·血证》在《金匮要略》的基础上对远血、近血的具体出血部位做了详细介绍:“血在便前者,其来近,近者或在大肠,或在肛门;血在便后者,其来远,远者或在小肠,或在胃。”但在临床上以血在便前、便后区分血来远近并不可靠,也不实用,在多数情况下,血和大便、黏液相混而下,难以分辨孰前孰后。而根据便血的颜色、形势可作为诊断便血部位远近的参考。一般情况下,近血血色鲜红,来势较急;远血血色呈紫暗或棕褐色,甚至黑如柏油状,来淡渗则无湿可利;升提会引风邪上扰;清凉有伐脾胃之忌;燥脾温肾则不相及;一味固涩必会骤增胀满,甚则抽搐惊厥。临床上应辨证求因,因在肝胆,应从肝论治。药选天麻、防风、藁本、葛根、白芍等以疏泄肝风;煅石决明、醋炒槐花、黄连等平抑肝胆;鸡内金、赤石脂、禹余粮等兼以固涩,病本以除,泄泻自可痊愈。应注意药量依证而设,中病即止,不可过之。势较缓。本组30例患儿经肛肠科窥镜或钡剂灌肠X线检查,证实近血多来自结肠—直肠和肛门,而棕褐色、紫暗血多来自小肠,与前人描述是一致的。

    4.2以兼症辨病种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阳常有余”,“脾常不足”,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大多患儿又不能准确地描述病症,故在门诊立即确诊属何病种尚有困难。除了便血主症外,掌握各种疾病的兼症有助于明确诊断,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如结肠、直肠息肉在儿童便血中占首位,发病以2~8岁最常见,大多发生于直肠下端和直肠、乙肠交界处,单发性息肉多见,几乎全为带蒂息肉。无痛性便血呈间歇性,色鲜红,量不多,血与大便相混,大便性质和次数无改变。偶有息肉自行脱落,直肠指诊可触及1~2 cm大小不等的圆形和椭圆形带蒂的肿物,质软,移动度好。对于肛门指诊阴性者,尚需做乙状结肠镜检查确诊。再如肛裂患儿,典型表现是便血量少伴周期性撕裂样疼痛,由于反复出现排便时疼痛,患儿畏惧排便,久忍大便,加重便秘,形成恶性循环,检查时轻轻向左右两侧牵开肛缘皮肤,可见一菱形裂口即可确诊。

    4.3治疗以中药为重

    中医药治疗便血疗效确切,本组患儿确有外科手术指征者行外科治疗外,其余均用中医药辨证论治保守治疗。实证用榆槐煎加减,方中黄芩、黄连、栀子清热利湿、泻火解毒,地榆、槐角、茜草、血余炭凉血止血,炒枳壳、防风、当归利气宽肠、疏风活血。虚证用健脾温中止血的黄土汤加减,方中灶心土温中和胃以摄血,白术、附子、甘草健脾温阳,生地黄、阿胶养阴补虚以止血,使温阳而不伤阴。黄芩炒用尤妙,即可消其苦寒,又可增其他炭类药的收涩止血之功。

    4.4收功以胃药为主

    便血之证,耗血伤气。正气亏虚,易致外邪入侵而再次续发,故当血止之后,宜予益气养血之品,以扶其正,气足才能摄血固脱。正如《医学入门》中说:“血病每以胃药收功,胃气已复,其血自止。”故本组患儿后期多以益脾和胃的补中益气丸、归脾丸、香砂养胃丸收功,既是便血善后调理之大法,亦有防止继发便血之意。

 

【参考文献】
  \[1\]王伯岳,江育仁.中医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96.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8.


作者单位:甘肃中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作者: 王凤仪,赵党生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