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医儿科杂志2008年第4卷第3期

黄连温胆汤在小儿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来源:《中医儿科杂志》
摘要:【摘要】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方面,阐述痰的生成及痰在小儿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病理作用,并结合临床体会,总结黄连温胆汤在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动症、抽动症、癫痫、脑损伤后遗症中的临床应用。通过分析总结,认为黄连温胆汤切合病机,在临床应用中可取得较好疗效。【关键词】黄连温胆汤。小儿神经系统疾......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方面,阐述痰的生成及痰在小儿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病理作用,并结合临床体会,总结黄连温胆汤在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动症、抽动症、癫痫、脑损伤后遗症中的临床应用。通过分析总结,认为黄连温胆汤切合病机,在临床应用中可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  黄连温胆汤;小儿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应用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其药物组成为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甘草、白茯苓、生姜、大枣、乌梅,功效为理气化痰、清胆和胃。《六因条辨》中去大枣加一味黄连组成黄连温胆汤。凡“痰热”所致之各种疾病,均可通过本方加减变化以应用。现结合临床实践,就其在小儿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加以阐述。

    1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以注意力涣散、动作过多、情绪不稳、冲动任性、自我控制能力差及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为主要临床特征,但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

    本病中医学无专门记载,与古籍中的“脏躁”“躁动”“失聪”“健忘”等证相似,病属脏腑阴阳失调,心火亢盛。本病发病与痰、火关系密切。因喂养不当,或过食肥甘厚味,产生湿热痰浊,阻滞气机,扰乱心神;或因肾虚不足以制心火、滋肝木,脾虚肝旺,肝郁化火,脾虚生痰,而痰火互结,扰乱心神。临床见静谧不足,表现为兴趣多变,做事有头无尾,言语冒失,不能自制,多动难静,烦躁不宁,冲动任性,难以制约,神思涣散,注意力不能集中,胸中烦热,懊恼不眠,纳少,尿赤,口渴,大便秘结或便溏不爽,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浮滑数。治宜清热利湿、化痰宁心,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用陈皮、半夏、茯苓、竹茹、胆南星、瓜蒌、枳实、黄连、石菖蒲、珍珠母等。若痰火壅盛加瓜蒌皮、青礞石;冲动任性、性情执拗者可酌加柴胡、黄芩、栀子、当归、炒白芍、夏枯草等;心脾气虚者可加甘麦大枣汤;肝肾阴虚者加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生龙骨、生牡蛎、鹿角霜。

    案例1苏某,男,8岁,2006年8月27日初诊。患儿2年前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过多,学习困难,易扰乱课堂影响他人,急躁易怒,烦躁不宁,冲动任性,喜咬指甲,纳少溺赤,大便偏干,舌质红,舌苔黄厚,脉滑数。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查体:指鼻试验(+),翻手试验(+),快速轮替运动显得笨拙。诊断为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辨证为痰热内蕴、扰乱心神。治当清热利湿、化痰宁心,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用陈皮10 g、半夏6 g、茯神15 g、竹茹10 g、胆南星10 g、全瓜蒌10 g、枳实10 g、黄连6 g、石菖蒲10 g、郁金10 g、远志10 g、珍珠母15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2006年9月4日复诊,服上方后,烦躁减轻,小动作稍有减少,纳食较好,大便通畅。上方去全瓜蒌,加夏枯草15 g,继服7付。2006年9月13日三诊时烦躁明显好转,小动作明显减少,但仍爱发脾气,痰热之象已去大半,原方去黄连、郁金,加柴胡、生龙牡、丹参,继服20余剂,诸症消失。嘱其家长正确引导,切勿打骂。

    2多发性抽动症

    多发性抽动症表现为慢性、波动性的运动肌不自主地抽动,伴有不自主地发声抽动。具体表现为:摇头、挤眉、眨眼、耸鼻、撅嘴、耸肩、肢体抽动、腹肌抽动、清嗓子、重者口出秽语等。据其症状特征,中医将其归纳在“慢惊风”“抽搐”“瘛疭”等病证范畴,属小儿的疑难杂证。脾常不足,易为饮食所伤,饮食不节,或过食生冷、肥甘厚味,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成之后郁而化热化风,风痰鼓动则发病。风痰合邪横串经络,可使气阻窍闭而发秽语;蒙蔽心窍,心神失主,或痰火扰神,则头面、躯干、四肢不同部位的肌肉抽动,甚或骂人,喉中痰鸣,烦躁口渴,睡眠不安,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滑。治疗清热涤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用陈皮、半夏、黄芩、制大黄、黄连、竹茹、菖蒲、郁金、钩藤、天竺黄、青礞石、沉香末等。若头面部症状明显伴有上呼吸道症状,加辛夷、苍耳子宣肺通窍畅气机;肝风明显者加天麻、钩藤、白芍、全蝎平肝熄风化痰以制动;咽充血明显者加连翘、薄荷、牛蒡子;肢体抽动明显者加蜈蚣;眨眼明显者加石决明、夏枯草;病程长者加红花、丹参、鸡血藤。

    案例2刘某,男,7岁,2005年11月20日初诊。频繁清嗓8月,伴挤眼及嘴角抽动,间断有手足抽动,按“咽炎”予清热解毒利咽之品及西药消炎药间断治疗,效果不显。时见频繁清嗓子,喉中“吭吭”作响,自诉喉间有痰,伴肢体抖动,偶挤眼,急躁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大便偏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诊为多发性抽动症,证属痰火扰乱心神,治当清热涤痰,熄风通络。药用半夏9 g、陈皮9 g、云茯苓20 g、枳实9 g、竹茹15 g、黄芩9 g、黄连6 g、瓜蒌9 g、胆南星9 g、石菖蒲15 g、远志9 g、青礞石15 g、沉香1 g(冲服)、天麻9 g、全蝎5 g、炙甘草3 g。服药7剂后诸症明显减轻,上方去青礞石、瓜蒌、沉香,加僵蚕9 g。继服20余剂后症状基本消失,后又以上方加减巩固治疗1月余而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3癫痫

    癫痫是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肢体抽动、惊掣啼叫、喉中发出异声、片刻即醒、醒后亦如常人为临床特征的一组发作性疾病。属中医“痫证”范畴,本病的发生多由于七情失调、先天因素、脑外伤、劳累过度或罹患他病之后。沈金鳌云:“然诸痫证,莫不有痰。”(《幼科释迷·痫痉》)此外,还有“无痰不作痫”之说。《医学入门·痫证》指出“盖伤饮食蓄积为痰火”。饮食不节,脾虚不运,聚湿而为痰或脾胃积热酿炼为痰;七情失调,气郁化火,火邪炼液为痰;肝肾阴虚,阳亢烁液为痰;或由外感及内热炽盛,火动生风,煎熬津液,结而成痰。由于其发病突然,病程较长,往往痰蕴化热而有痰火见证,或为实火,或为虚火,均引起痰热上扰,蒙闭清窍而发病[1]。

    此型多突然发作,表现为痰涎壅盛,喉中痰鸣,瞪目直视,神志恍惚,状如痴呆、失神,或仆倒于地,手脚抽搐不甚明显,或局部抽动,智力逐渐低下,心烦懊怒,咳痰黄稠,大便干结,坐卧不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用半夏、陈皮、枳实、石菖蒲、胆南星、沉香、川芎、神曲、朱砂、天麻、青礞石等。抽搐甚者加钩藤、代赭石;发作频繁者加天竺黄、瓜蒌;风重者加天麻、蜈蚣、全蝎、白芍、生龙骨、生牡蛎、僵蚕;瘀血者加当归、赤芍、红花、丹参等;火盛者加栀子、薄荷、黄连。

    案例3王某,男,15岁,2003年3月3日初诊。患儿反复抽搐3年。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突然仆倒,意识丧失,双目上视,四肢抽搐,口吐涎沫,小便自遗,持续约1 min自行缓解,醒后头晕,倦怠乏力。至当地医院做脑电图,示有癫痫波发放,诊断为癫痫。予卡马西平片口服,抽搐控制不佳,约半月发作1次,且出现头晕,走路不稳,欲求中医治疗。平时睡眠不安,易醒,大便干,舌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辨证为痰热内蕴,闭窍动风。治以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用半夏10 g、陈皮10 g、枳实10 g、瓜蒌15 g、黄连9 g、胆南星10 g、菖蒲18 g、郁金10 g、石决明20 g、天麻12 g、全蝎9 g、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甘草6 g。上方加减服用半年余,逐渐减掉西药抗癫痫药,头晕、抽搐消失,走路稳。后制成水丸继服2年以巩固疗效,未再发作。

    4脑损伤后遗症

    脑损伤如脑炎、脑膜炎、缺血缺氧性脑病、中毒性脑病等病后期,除引起运动功能障碍以外,智力低下、精神障碍也较常见。属中医“痴呆”“白痴”“癫”“狂”范畴,病机多与痰浊瘀血阻滞心窍有关。如乙型脑炎、病毒性脑炎等热性病后期,灼津为痰,痰浊阻滞,蒙蔽清窍使心脑神明失主;或热毒未外解内清,余热未尽,痰热互结,扰乱心神,则出现精神异常,肢体活动失灵;若痰浊瘀血阻滞心经脑络,也可使元神无主,心窍昏塞,神识不明而失聪[2]。

    此型多见于中毒性脑病后遗症、脑炎恢复期及先天性脑缺陷。表现为失聪、失语、反应迟钝、意识不清、不自主动作,或肢体强硬,或行动不便,或吞咽困难,或口流痰涎,喉间痰鸣,舌淡红,舌苔厚腻,脉象濡滑;或狂躁不宁,嚎叫哭闹,或虚烦不眠,咽干口渴,舌质绛红,舌苔黄糙,脉象滑数有力。治宜清心泻火,涤痰开窍。黄连温胆汤加味。药用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黄连、石菖蒲、远志、甘草。智力落后明显者酌加生熟地黄、山茱萸、鹿角霜、益智仁;狂躁明显者可加礞石滚痰丸;痰火盛者加龙胆草、黄芩、栀子;痰多胸闷者加天竺黄、胆南星;并发癫痫者适加天麻、钩藤、全蝎。

    案例4李某,女,12岁,2005年7月2日初诊。病毒性脑炎后意识障碍伴肢体活动障碍1月余。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抽搐、昏迷,急入当地医院行腰穿,诊为“病毒性脑炎”,经抢救1周后脱险,但遗留意识不清,呼之不应,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肢体强硬,不能活动,口角痰涎,喉间痰鸣,舌淡红,舌苔厚腻,脉象濡滑。此为温病后期,痰浊阻滞,蒙蔽清窍。治宜涤痰开窍、醒神通络,黄连温胆汤加味。药用半夏10 g、陈皮10 g、茯神30 g、枳实10 g、竹茹10 g、黄连6 g、石菖蒲18 g、远志10 g、丝瓜络15 g、鸡血藤24 g、全蝎6 g、地龙10 g、甘草6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配合头皮针及康复训练。2005年7月10日复诊,叫其名字有反应,喉间痰少,肢体僵硬略减轻。药中病机,上方加冰片0.1 g(水冲服),继服7剂,意识稍清,喉间痰消,肢体可稍活动。原方去黄连、竹茹,并随症加减,连服30余剂,配合康复治疗,患儿意识清,语言尚可,行走时姿势稍显不协调。

    5讨论

    温胆汤系从《金匮要略》之橘皮竹茹汤合半夏加茯苓汤增减而成。其半夏为君,燥湿化痰,降气和胃;竹茹为臣,清胆和胃,止呕除烦;佐以枳实、橘皮理气化痰,气顺则痰自消;茯苓健脾利湿,湿去则痰不生;使以甘草益脾和中,调和诸药;煎加生姜、大枣,和脾胃而兼制半夏之毒;加黄连以加强清热之功。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痰和中之效。经后世医家发展,凡“胆郁痰热”所致之神经系统疾病,均可通过加减变化以应用。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脾肾常虚,而心肝常有余,加之现代社会患儿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娇惯溺爱,而致患儿任性冲动,所愿不遂,肝郁气滞,易生痰化火动风。痰热互结,扰乱心神或痰气交阻,痰蒙清窍可引起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根据这一病机特点,治以清热化痰解郁,开窍宁神,黄连温胆汤切合这一病机,可随证加减用之。

【参考文献】
  [1]黄斌.癫痫中西医论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5.

[2]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52.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作者: 马丙祥,张涛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