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医儿科杂志2008年第4卷第5期

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症95例临床小结

来源:《中医儿科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95例厌食症患儿均以七味白术散为基础方,并随证加减。结论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症,消积不伤正、扶正以祛积,故能收到较好的疗效。【关键词】七味白术散儿厌食症健脾助运小儿厌食症是临床常见病,近2年来,笔者应用七......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95例厌食症患儿均以七味白术散为基础方,并随证加减。结果 治愈42例,占44.2 %;好转49例,占51.6 %;无效4例,占4.2 %。总有效率为95.8 %。结论 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症,消积不伤正、扶正以祛积,故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  七味白术散 儿厌食症 健脾助运


    小儿厌食症是临床常见病,近2年来,笔者应用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95例,其中男58例,女37例;年龄最小1岁,最大8岁,平均4.8岁。脾胃不和30例,脾胃气虚38例,脾胃阴虚18例,肝旺脾虚9例。

    1.2诊断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制定[1]。(1)长期食欲不振,而无其他疾病者。(2)面色少华,形体消瘦,但精神尚好,无腹膨隆。(3)有喂养不当史,如进食无定时定量、过食生冷、甘甜厚味、零食或偏食等。

    1.3辨证分型

    (1)脾胃不和:厌食或拒食,面色少华,精神尚可,大便偏干,舌脉无特殊改变。(2)脾胃气虚:厌食或拒食,面色萎黄,精神较差,肌肉松软。或形体消瘦,大便多不成形,或夹有不消化食物。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无力。(3)脾胃阴虚:厌食或拒食,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口干食少饮多,甚则每食必饮,烦热不安,便干溲赤,舌质红,苔净或花剥,脉细无力。(4)肝旺脾虚:厌食或拒食,性躁易怒,好动多啼,咬齿磨牙,便溏溲少,舌光苔净,脉细弦。

    2  治疗方法

    (1)基本方:葛根6~15 g、太子参6~15 g、白术3~9 g、茯苓6~15 g、藿香6~9 g、神曲3~6 g、鸡内金3~9 g、木香1~3 g、陈皮1~3 g、甘草1~3 g。(2)随证加减:湿盛苔厚腻者去白术,加苍术1~6 g;肝郁明显者加香附;肝旺脾虚者加木瓜、白芍;肝郁化火者加左金丸;脾气虚明显者加黄芪;阴虚者去藿香、白术,加玉竹、麦冬、乌梅。

    3  结果

    3.1疗效评定标准[1]

    治愈:食欲显著增强,食量增加。好转:食欲好转,食量有所增加。未愈:食欲未见改善。

    3.2治疗结果

    治愈42例,占44.2 %;好转49例,占51.6 %;无效4例,占4.2 %。总有效率95.8 %。

    4  小结

    小儿厌食症以1~6岁居多。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多种原因均可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产生厌食。主要因家长缺乏育婴保健知识、喂养方法不科学,片面强调给孩子以高营养的滋补食品,超越了脾胃正常的运纳功能,或过于溺爱,养成孩子偏食和喜食零食的不良习惯,导致脾运失健,胃不思纳。另外小儿心怀惊惧,或变换环境,或家长对其要求过高,多加限制,均能导致情志抑郁,气机不畅,形成厌食。

    《育婴家秘·五脏证治总论》指出:“脾主纳谷,饥则伤胃,饱则伤脾。小儿之病,多过于饱也。”可见小儿厌食症多应责之于脾运不健。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贵在运,在治疗上偏补则壅碍气机,峻消则损伤脾气,必须做到补中寓消,消中有补。据此原则,笔者选用了具有健脾益气、和胃生津、调理气机之七味白术散,使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恋邪。方中选用太子参、白术、茯苓、甘草之四君子汤以健脾补中,助脾运纳;葛根升提助运,和胃生津;藿香醒脾化湿;木香、陈皮理气和中;鸡内金、神曲消食化积。本方集健脾、运脾、醒脾于一体,并随病情而加减灵活应用,共奏消积不伤正、扶正以祛积之功。

    对小儿厌食症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需调节饮食,纠正不良的偏食习惯,禁止饭前吃零食和糖果,定时进食,建立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以巩固疗效。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9-80.


作者单位:永泰县中医医院,福建永泰 350700

作者: 黄修志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