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医儿科杂志2009年第5卷第1期

小儿哮喘病的中医医史文献研究

来源:《中医儿科杂志》
摘要:【摘要】从病因病机、证治方药等方面,总结归纳部分中医医史文献中关于小儿哮喘病的记载,进一步探讨古人对该病认识的过程及辨证施治的思路,为临床治疗小儿哮喘病提供文献依据和支持。哮喘。医史文献哮喘是儿童时期的常见肺系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痰鸣气喘。哮指声响言,喘指气息言,哮必兼喘,故通称哮......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从病因病机、证治方药等方面,总结归纳部分中医医史文献中关于小儿哮喘病的记载,进一步探讨古人对该病认识的过程及辨证施治的思路,为临床治疗小儿哮喘病提供文献依据和支持。

【关键词】  中医儿科;哮喘;医史文献

哮喘是儿童时期的常见肺系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痰鸣气喘。“哮”指声响言,“喘”指气息言,哮必兼喘,故通称哮喘。

    古代医籍对哮喘记载颇多,《素问·通评虚实论》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分别对“喘鸣”“喘息”等进行描述。金元之前,医家多将其列入喘门,元代朱震亨在其著作《丹溪心法·哮喘》中最先将其命名为“哮喘”,独立一章,且提出“哮喘专主于痰”,并有哮证并发以攻邪为主,未发则以扶正为要的论述;明代万全在《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哮喘门》中将“哮喘”之名引入儿科,并且独立一门专门论述。

    1  病因病机

    哮喘的发生为痰伏于肺,每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等诱因引动触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然而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小儿与成人又存在着不同。阎季忠归纳小儿的病理特点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也就是说小儿身体柔弱,生长发育迅速,御病机制尚不完全,致使既易感受寒邪,又易感受热邪,并且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容易出现由实转虚的变化。小儿哮喘疾病亦存在这种病理现象,《太平圣惠方·治小儿咳嗽咽喉作呀呷声诸方》云:“夫小儿嗽而呀呷作声者,由胸膈痰多,嗽动于痰上搏于咽喉之间,痰与气相击,随嗽动息,呀呷有声。”

    1.1感受外邪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故犯贼风虚邪,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寒气客于冲脉……喘动应手矣。”《婴童类萃·喘论》曰:“又有风寒暑湿,邪气相干,皆能为喘……或喉间如曳锯之声。”“肺受寒邪,吼哮喘急,咳嗽声重。”《万氏家传幼科发挥·肺所生病》云:“小儿素有哮喘,遇天雨则发者。”《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咳嗽论》云:“治肺中风邪,肩息喘鸣,或发咳嗽。”可知,外感风、寒、湿邪气,积于表而郁于肺,肺气宣降失常,气不布津,聚液生痰而致哮。

    1.2饮食不当

    《医碥·喘哮》曰:“哮者……得之食味酸咸太过,渗透气管,痰入结聚,一遇风寒,气郁痰壅即发。”秦景明在《幼科金针·咳嗽》中也写道:“哮拔总为咸酸得,经久庸肺高骨露……”可见,饮食不当,或过食酸咸,或过食海膻发物,亦可致使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壅塞气道,诱发哮喘。

    1.3因惊发喘

    《婴童类萃·喘论》曰:“七情之气,伤于五脏,亦能为喘。”且小儿“心常不足,肝常有余”,故而常发于惊。小儿哮喘的病因病机中,惊亦是引起哮病的病因之一。曾世荣在《活幼口议·喘急症候方仪》中就曾提到:“小儿有困惊暴触心肺,气虚发喘。”“惊则气乱”,进而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气不行液,聚而成痰,痰又与气相搏,导致气道壅塞,诱发哮喘。

    1.4体虚致病

    体质弱,则易受邪侵,幼儿禀赋不足可导致哮喘的发生,故而有“幼稚天哮”者。《赤水玄珠全集·哮》曰:“其间亦有自童幼时,被酸咸之味,或伤脾,或呛肺,以致痰积气道,积久生热,妨碍升降而成哮证,一遇风寒即发。”《保婴撮要·作喘》亦云:“哮喘……前证多因脾肺气虚,腠理不密,外邪所乘,真气虚而邪气实者多。”

    2  证治方药

    张仲景首创哮喘病的治疗原则,针对哮喘病病发部位在肺,而肺系疾病每与痰饮有关,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其中射干麻黄汤被后人称为治哮之祖方。此外,后世医家在遣方用药各方面亦有许多发挥,其中小儿哮喘的证治方药也日臻完善。

    2.1宋元时期医家对小儿哮喘的治疗

    《太平圣惠方·治小儿咳嗽诸方》云:“治小儿咳嗽喘促,胸背满闷,坐卧不安。葶苈散方。”“治小儿咳嗽不瘥,喉鸣喘急,款冬花丸方。”《婴孺方》云:“治少小上气,喉中介介作声,甚者啼,喘逆不得息,五味细辛汤方。”《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咳嗽论》云:“菖蒲煎治肺中风邪,肩息喘鸣,或发咳嗽。” 《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肺盛复有风冷》中记载:“胸满短气,气急喘嗽上气。当先散肺,后发散风冷。散肺,泻白散、大青膏主之。肺不伤寒则不胸满。”并且在“诸方”中列出阿胶散(又名补肺散)用以治疗“小儿肺虚气粗喘促”。《活幼口议·喘急症候方仪》云:“其因惊发喘,逆触心肺,暴急张口,虚烦神困则以化痰定喘丸主之。又有哮吼喘者,喉间如曳锯之声,可服梅花饮子。其食盐酸而喘者,啖之以生豆腐。有热者治之以清凉定喘之剂。”

    2.2明清时期医家对小儿哮喘的治疗

    《幼科证治准绳》借《千金要方》“射干汤”用以“治小儿咳嗽,喘急如水鸡声”;“梅花饮子治小儿惊潮,五脏积热,上焦蕴热,手足心热,喉中多痰涎,面色或红或白,鼻流清涕,气急肝肺壅热,目赤咳嗽,或被人惊,夜啼不安,或伤寒渐安,尚有余热,亦宜服化痰退热”。万全在儿科医籍《万氏家传幼科发挥·喘嗽》中说:“或有喘病,遭寒冷而发,发则连绵不已,发过如常,有时复发,此为宿疾,不可除也。”已经认识到本病有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的临床特点;同时,万全亦在儿科专著《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哮喘门》中论哮喘之治曰:“轻者用五虎汤一帖,重则葶苈丸治之。此皆一时急解之法,若要断根,常服五圣丹,外用灸法。”这是中医儿科学术史上最早提出断根治本的措施。《婴童类萃·咳嗽论》云:“苏沉九宝汤治肺受寒邪,吼哮喘急,咳嗽声重。”“……喉中曳锯,生姜、半夏汤下。”

    2.3民国时期医家对小儿哮喘的治疗

    《陈氏幼科秘诀·咳嗽》云:“咳嗽属肺,风热郁于肺则生痰,故嗽有喉间作小鸡声者,先用小红丸下之。不惟下痰,且肺与大肠相为表里,腑不实脏不能实也。大率顺气化痰清肺为主,宜清金贝母汤。”《儿科萃精·痰饮喘急》云:“小儿痰饮作喘,实因痰壅气逆,其音如潮。响声如曳锯者,古法主苏葶滚痰丸。”

    3  其他

    古人治疗哮病,经验颇丰,不仅遣方用药灵活,而且方法多种,但是灵活多样中又蕴藏规律可循,掌握要其领对于我们今后的临床应用是很有帮助的。

    3.1用药规律

    哮喘发作期,其病理环节为痰阻气闭,以邪实为主,故而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总结归纳古方剂,有以下常用药。(1)宣肺平喘药:麻黄、杏仁等。(2)止咳化痰药:紫菀、款冬花、贝母等。(3)温肺化饮药:生姜、细辛等。(4)化痰平喘药:射干。(5)熄风平喘药:全蝎、白僵蚕、地龙。

    若遇兼夹之证还可灵活加减,如陈守真在《儿科萃精·痰饮喘急》中论述道:“小儿痰饮作喘……古法主苏葶滚痰丸;此方太猛,慎勿轻试。但用甜葶苈三分,淡海蜇皮三钱,鲜荸荠三枚,生甘草五分,煎好,以枇杷露、杏仁露各半两冲服。若停饮喘急不得卧者,古法主苏葶丸,淡姜汤下;停饮喘急,先宜泻饮降逆,此丸临时可服,但须以姜汁和枣肉为丸。放小儿口中,衔化徐徐咽下。若儿过小,改用炒苏子二分,微炒葶苈一分,枣一枚,生姜一小片,煎服。”

    万全在《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哮喘门》中还强调:“哮喘多成宿疾,天阴欲雨缠绵,治时发表及行痰,九宝时常灵验,表邪未处五虎,里实葶苈为先,不宜砒石作汤丸,误了孩儿命短。”也就是说,要根据辨证合理选用方剂,并且由于小儿纯阳之体,实证热证居多,不宜应用砒石等辛热有毒的药物,以免发生不测[1]。

    3.2其他治疗方法

    《儿科要略·咳嗽论治·杂症咳嗽》云:“姜汁背心治寒痰壅塞经络,不时发哮。生姜捣取自然汁,用以浆布背心,贴肉着之,数易即愈。”此为敷帖法治疗哮喘。《幼科金针·咳嗽》云:“发时气喘不能眠,艾火一灸拔山力。”此为用灸法治疗哮喘。此外,亦有文献记载可灸患儿少冲穴一壮。结合现代临床治疗,医者也可借鉴应用。

    4  小结

    古人认为小儿肺内素有痰伏,可因感受外邪、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等原因触发哮喘,施治时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总则,从寒、热、虚、实等方面进行辨证,并辅以敷帖、针刺及艾灸等其他疗法,以期达到治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弼臣.中医儿科经典选释[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93-195.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

作者: 2009-8-2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