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医儿科杂志2009年第5卷第2期

小儿喘息性疾病的中医治疗探讨

来源:《中医儿科杂志》
摘要:【摘要】将小儿喘息性疾病辨证分为邪犯肺卫、痰浊内蕴和肾虚失纳3型,并各列举医案1则,分别采取宣肺化痰、痰瘀同治、益肾纳气之法治疗,能有效达到平抑喘息的目的。喘息性支气管炎。儿科疾病。中医药疗法小儿喘息性疾病是指一组具有喘息症状的呼吸道综合征。...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将小儿喘息性疾病辨证分为邪犯肺卫、痰浊内蕴和肾虚失纳3型,并各列举医案1则,分别采取宣肺化痰、痰瘀同治、益肾纳气之法治疗,能有效达到平抑喘息的目的。

【关键词】  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儿科疾病;中医药疗法

小儿喘息性疾病是指一组具有喘息症状的呼吸道综合征。主要包括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哮喘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3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而这三者之间在其病理机制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即均存在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的非特异性炎症,故都可见到咳嗽、气促、喘息等临床表现。根据中医学理论,笔者认为,此类疾病初起常与感受外邪有关。盖小儿形气未充,肌肤柔弱,卫外力薄,肺为华盖,又为娇脏,气候骤变,寒温失调,每致肺失宣降,即可出现咳嗽。如为经常或反复发作,邪气痹郁于肺,则水液输化无权,留滞肺络,凝而为痰。又肺气闭塞,则血运不畅,可导致血瘀,从而形成痰瘀互阻肺络的病理变化,出现气逆喘息之症。而肾为气之根,又主纳气,若正不胜邪,一则易致心肾阳气衰败,再则肾主纳气之功能更为无权,从而出现喘息之危象。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肺失宣肃、痰瘀阻络是喘息性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所以在治疗上,散邪宣肺、蠲痰化瘀是中医治疗此类疾病的主要法则。若在病变过程中出现心肾阳气不振时(变证),则又当以益肾纳气、救阳强心为主,佐以蠲痰化瘀,方能救其垂危。兹就笔者临床所及探讨如下。

    1邪犯肺卫,治宜散邪宣肺,佐以化痰

    临床上凡见恶寒发热、有汗或无汗、流鼻涕、咳嗽、喉间哮鸣、伴有呼气性呼吸困难、舌苔薄白或腻、脉浮滑等表现者,即为感受外邪,肺失宣降,痰阻气道使然。其治当以散邪宣肺化痰为法。然应根据风寒闭肺及风热闭肺的不同性质而分别施以温宣与清宣两法,俾邪去痰化、肺气宣肃正常而喘自平。

    案例1  王某,男,3岁,经常感冒咳嗽,此次发病2 d,症见发热(T 38.6 ℃)、咳嗽、呼吸困难、喉间哮鸣,夜间有时不能平卧,肺部听诊闻及哮鸣音,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滑。X线摄片检查:两肺纹理增粗,模糊。血象:白细胞12.0×109/L,中性74 %,淋巴26 %。辨证为风热闭肺,痰浊内蕴,肺气失宣。治以散邪宣肺、化痰平喘为法。处方:生麻黄3 g、杏桃仁各5 g、生石膏(先煎)24 g、地龙5 g、丹参6 g、僵蚕5 g、金银花10 g、连翘10 g、射干6 g、生甘草2 g。上方服2剂热退,喘息衰其大半,夜能平卧。继以原方加减调治4 d而喘息告平。

    按:此例患儿平素易感冒咳嗽,此次发病不仅咳嗽,还有呼吸困难之表现,根据X线等检查结果确诊为喘息性支气管炎。本病是泛指一组有喘息表现的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其发病原因与病毒、细菌感染、过敏体质等因素有关[1],多见于1~3岁儿童,发病时喘息多为持续性,非突然发作和突然停止,其临床症状虽不如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严重,但易反复,部分患儿发作频繁,即可转变为支气管哮喘。因此临床上若能做到辨证准确,及时施以散邪宣肺化痰之法,每能获效。本例即以麻杏石甘汤散邪宣肺以治其本;佐用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抗病原微生物;使以桃仁、丹参活血化瘀;再配以地龙、僵蚕、射干祛风解痉、化痰散结。现代研究发现,活血化瘀药具有抗炎、抗过敏、稳定细胞膜、消除黏膜水肿等作用[2],而地龙等品具有抗组胺、舒张支气管作用,与活血化瘀之品同用,其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功效更为明显,如斯则喘可平。

    2痰浊内蕴,治宜蠲痰兼以化瘀

    患儿如突然发病,若无表证,寒热不显,其以呼吸困难、伴呼气延长、喉间哮鸣、不能平卧等为临床表现者,则多为痰浊阻遏气道,肺气壅遏不宣,清肃之令失常,致气痰相搏,肺气上逆使然,所谓“喘专主于痰”是也。其治当以豁痰为要,但需根据寒痰(饮)、热痰之不同病理机制,选用温化寒痰(饮)或清热化痰之方药治之。又肺主一身之气,为气血交汇之所,今痰阻肺络,肺气闭塞,则不能贯心脉而行血,遂形成气滞血瘀、“痰夹瘀血”的病理状况,因此治疗还须在豁痰的同时,兼以活血化瘀,痰瘀同治,获效方著。

    案例2  秦某,男,4岁,患哮喘3年,每遇受凉其喘必作,四季皆可发生,此次发病已2 d,在当地医院诊为支气管哮喘,经吸氧、抗炎、茶碱类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而来就诊。症见:咳嗽喘促、喉中痰鸣、憋气难以平卧、面色苍白、口唇微绀,伴形寒畏冷、四肢不温,舌质淡、边有紫色,苔白腻而润。证属痰饮内伏,气滞血瘀。治当温阳化饮,佐以活血化瘀。处方:生麻黄3 g、杏桃仁各6 g、细辛3 g、五味子5 g、丹参6 g、附片6 g、白术6 g、白芍5 g、茯苓10 g、地龙5 g、僵蚕5 g、干姜3 g、法半夏6 g、桂枝5 g、甘草3 g。上方服2剂,喘促痰鸣显著减轻,已能平卧,唇绀亦消,再用原法佐以益肾纳气之品调治3 d,其喘告平。

    按:本例患儿为典型之支气管哮喘,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重点是抗炎、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其吸入激素是治疗哮喘的最好方法,但对中、重度哮喘患儿效果不理想时,若配合中药治疗,每能取得满意疗效。此例患儿来诊时除喘促憋气、不能平卧见症外,还伴有面白形寒、四肢不温等阳气已衰之征,为防其亡阳之变,故取小青龙汤合真武汤之意,以温肺肾之阳而化内伏之痰饮;佐杏仁、僵蚕、地龙化痰解痉;再伍桃仁、丹参活血化瘀。痰瘀同治,从而达到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改善肺通气功能、使哮喘平息的目的。

    3喘息重症,亟宜益肾纳气

    肾居下焦,主纳气,人体之清气固由肺而吸入,然还需赖先天之宅摄纳潜降,方能布散全身,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说。因此肾气充盛,纳气正常,则呼吸调匀;反之,肾气亏虚,则摄纳无权而出现短气喘促、呼多吸少等表现。小儿“肾常虚”,因此在喘息类病证出现危重表现时,这种病理变化尤多存在,所谓“穷必及肾”是也。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肾具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等功能,此功能是影响变态反应和非变态反应的主要环节。固肾纳气可提高肾上腺皮质轴功能,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能控制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3]。此即充分证明了肾气虚衰、摄纳无权是喘息性疾病发生及加重的重要病理因素之一。因此只有益肾纳气方能平抑喘息。又喘息重症患儿由于机体处于缺氧状态,这不但使二氧化碳排出缓慢或二氧化碳生成增加,而且常可产生酸中毒,在这种情况下,则很容易导致肺动脉压力升高,使心脏负荷加重,从而出现心力衰竭。因此对于喘息性疾病之危重者,其治疗除需重视益肾纳气外,还需重视温补机体之阳气,再佐蠲痰化瘀,方能救垂危于顷刻。

    案例3  徐某,男,6月,因前一天咳嗽,今晨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呼气延长伴喘鸣、精神不佳而来就诊。X线摄片检查双肺纹理增粗、紊乱、点片状阴影。血象:白细胞6.8×109/L,中性52 %,淋巴48 %。确诊为毛细支气管炎而收住院治疗。经吸氧、控制喘憋、抗病原体药物等治疗,病情尚稳定。然至晚上11时许,患儿突然出现面色青灰、口唇紫绀、喘憋加剧、额部出汗,心率186次/min,奔马律,立即给予强心、利尿等急救措施,15 min后病情平稳,但于第2 d下午6时左右患儿再次出现上述危险症情,在仍用西药抢救的同时,立即予生晒参6 g、附片6 g、蛤蚧1对,浓煎鼻饲,频服,病情渐趋平稳。继又处方如下:生麻黄2 g、炙麻黄2 g、杏仁6 g、桃仁6 g、红花3 g、丹参6 g、淫羊藿6 g、巴戟天6 g、僵蚕5 g、地龙5 g、五味子6 g、紫石英6 g。服1剂后,喘息明显减轻。又服1剂,其病乃入坦途。

    按:毛细支气管炎又称喘憋性肺炎,是指由多种致病原感染引起的急性毛细支气管炎,以喘憋、三凹症和喘鸣为主要临床特点[4]。本症以6月左右小儿发病为最多,患毛细支气管炎后,部分患儿可反复喘息,最终发展为哮喘。因此并发心力衰竭者较为常见,故应引起高度警惕。本例患儿在住院治疗期间突然出现心衰,说明病情极为危重,故加用中药治疗。根据中医药理论,结合现代研究,益肾中药具有激素样的抗炎、抗过敏作用,可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利于组织修复,与活血化瘀药同用,可增加肺血流/通气比率,改善组织缺氧,从而使喘息得到缓解[5]。遂投参附汤温心肾阳气,佐用蛤蚧益肾纳气,先频频与服。继用益肾、活血化瘀及化痰解痉之方治之,终使患儿转危为安。笔者体会,上述中医药疗法,对喘息重症(无论是毛细支气管炎、 还是支气管哮喘)之婴幼儿疗效尤佳。

【参考文献】
  [1]张晶,曾凡芝.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3,16(14):2083.

[2]陈永辉.现代科学发展对支气管哮喘诊疗思路的影响[J].江苏中医,2001,22(12):4.

[3]夏永良.哮喘发作期运用扶正法的探讨[J].江苏中医药,2004,25(9):5.

[4]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8.

[5]孔令芬,郭鲁红,郑秀英,等.益气补肾活血中药治疗小儿哮喘及对血中内皮素和一氧化氮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9):668.


作者单位:泰州市高港第二人民医院,江苏泰州 225323

作者: 2009-8-2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