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医儿科杂志2009年第5卷第3期

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肺炎并发中毒性肠麻痹1例

来源:《中医儿科杂志》
摘要:【关键词】小儿肺炎中毒性肠麻痹中医外治中毒性肠麻痹是小儿重症肺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该病目前药物治疗主要以新斯的明、酚妥拉明联合应用,抑制胆碱酯酶,增强肠管蠕动,提高肺通气,兴奋肠道平滑肌,在重症肺炎合并腹胀时应用有较好效果。中医针灸、推拿等外治法作用迅速,操作简便,使用安全,在儿科临床应用......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小儿肺炎 中毒性肠麻痹 中医外治

中毒性肠麻痹是小儿重症肺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该病目前药物治疗主要以新斯的明、酚妥拉明联合应用,抑制胆碱酯酶,增强肠管蠕动,提高肺通气,兴奋肠道平滑肌,在重症肺炎合并腹胀时应用有较好效果。但由于需要分次静脉给药,患儿较难于接受。同时应用酚妥拉明也要注意体位性低血压、眩晕、胃肠道平滑肌兴奋所致的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和诱发溃疡病等不良反应。中医针灸、推拿等外治法作用迅速,操作简便,使用安全,在儿科临床应用广泛,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将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肺炎并发中毒性肠麻痹1例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儿男,2.5岁,以发热、咳嗽、气促2 d为主诉于2008年8月入院治疗。经胸部X线检查提示急性支气管肺炎,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1∶160), 心肌酶LDH、HBDH、CK|MB均升高,诊断为肺炎支原体肺炎、心肌受累。入院后予红霉素0.3 g/次,每日1次,静脉点滴;头孢替唑钠1.0 g/次,每日1次,静脉点滴以联合抗炎,口服维生素C、果糖口服液以营养心肌,口服清热化痰、止咳平喘汤药治疗。患儿入院第4 d始发腹痛,频繁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非喷射性,大便2日未排;查体腹部略膨隆,以上腹明显,未见肠型,触之腹软,脐上压痛阳性,无肌紧张、反跳痛,未触及肿块,叩诊上腹呈高调鼓音,肠鸣音较弱;腹部X线检查示腹部见多处液平及肠管扩张,血清离子K 4.36 mmol/L,Na 140.0 mmol/L,Ca 2.22 mmol/L,P 2.11 mmol/L。考虑为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发中毒性肠麻痹所致,予腹痛贴(丁香、肉桂、陈皮、沉香)敷脐、针刺足三里,毫针进针后提插捻转强刺激以出现酸、麻、胀感为得气,留针20 min,配合推拿手法。拿合谷:取坐位,用一手的食拇二指捏紧合谷穴,用力捏拿数十次。摩腹:患者取仰卧位,双手掌重叠,四指并拢,以脐为中心,在中腹、下腹部,沿顺时针方向摩动,压力和速度适中,以腹内产生热感为宜,每次按摩时间为5~10 min。同时配合静脉补液支持治疗,适当禁食。经治患儿腹胀痛缓解,无呕吐,排便1次,肠鸣音正常。继以水溶性维生素静点、推拿按摩支持治疗3 d,上述症状未再出现。

    2  讨论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约占非细菌性肺炎的1/3以上,或各种原因引的肺炎的10 %,临床表现为顽固性剧烈咳嗽的肺部炎症。根据病情临床可分为轻型和重型肺炎。其中重型肺炎除轻症肺炎之表现加重外,持续高热,全身中毒症状严重,且可伴有多系统、多器官功能损害,是婴幼儿时期主要死亡原因之一[1]。本例患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伴心肌损伤、中毒性肠麻痹,属多器官受累的重症肺炎。

    重症肺炎时,由于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细菌及其毒素作用于肠壁神经丛,引起消化道乃至全身微循环障碍,抑制胃肠运动和吸收功能,因而发生严重的中毒性肠麻痹[2]。一般发生在肺炎发病后3~4 d,主要症状见高度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频繁呕吐,肛门停止排便、排气;临床检查腹部叩诊鼓音,听诊肠鸣音减弱或消失;X线检查证实肠充气,并排除机械性梗阻。本例患儿临床表现及发病过程符合重症肺炎并发中毒性肠麻痹诊断。中医辨证属肺热壅盛,腑气不通,与气血虚或气滞、血瘀关系最为密切。肠道不利,气血郁闭,水饮内停。气血不通则疼痛作,肠道不利则大便闭,滞塞上逆则呕吐。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及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宜通里攻下,行气活血,针灸推拿配合中药热敷法治疗,临床效果显著。

    针灸可作为治疗肠麻痹重要的辅助疗法,促进处于紊乱的肠道功能恢复正常。对于早期轻型病人,还可单独试用针灸。关于针灸治疗肠麻痹的作用机理,主要是在神经、体液因素的参与下,通过调整肠道功能,改善血运,加强吸收,从而促进肠麻痹解除。足三里,又名下陵,出自《灵枢·本输》篇,为足阳明经合穴,具有健脾益气、和胃调中之功,为强壮穴之一。其“合治内府”(《内经》),胃与肠相连,胃肠疾患可取此以治,善治一切脏腑经络气血之疾。《千金翼》云:“主腹中寒,胀满,腹中雷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胸腹中瘀血,小腹胀。”金代著名针灸家马丹阳,在其《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中,对足三里的部位及功用作了精辟概括:“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泄泻,腿肿膝胫酸。伤寒羸瘦损,气蛊疾诸般……”临证应用时据症情酌加配穴,针刺得气后,捻转提插强刺激2~3 min,使针感向腹部传导,留针20 min,每隔5 min运针1次,2~3次/d。不计疗程,以愈为期。

    摩腹主要作用于肠道,对腑气的通顺起到重要作用。根据升、横、降结肠走向按摩,顺自然之理,合气机运行之机,可使腑气得通,胃肠之气得顺。合谷为大肠原穴,能升降宣通,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补之益气升清,泻之通阳降浊。二穴皆属阳明,腧穴配伍,一手一足,上下相应,肠胃并调,泻三里,引大肠合谷下行,以导浊降逆,中气自然和畅。同时配合温中行气药物敷脐,根据穴位刺激,通过经络传导,激发经脉之气,刺激肠蠕动,达到早日恢复胃肠蠕动功能、减轻腹胀的目的。以上诸法合用共奏和营血、调气机之功效。振奋脾胃阳气,调节胃肠功能,促进肠蠕动,气机得到疏通,气行血和胀消,胃肠功能恢复,使患者早日进食,有利于体质恢复。

【参考文献】
  [1]梁小辉.抗生素序贯疗法在小儿下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0):1482-1483.

[2]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2-146.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 110032

作者: 2009-8-2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