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医儿科杂志2009年第5卷第3期

浅析《幼科发挥》的学术思想

来源:《中医儿科杂志》
摘要:【摘要】万全在《幼科发挥》中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病证诊法、五脏论治、调理脾胃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为儿科疾病临床诊治提供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依据。【关键词】万全幼科发挥学术思想《幼科发挥》是万全在历代医家的学术理论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万全在《幼科发挥》中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病证诊法、五脏论治、调理脾胃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为儿科疾病临床诊治提供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万全 幼科发挥 学术思想

《幼科发挥》是万全在历代医家的学术理论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病证诊法及五脏辨证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具有鲜明的学术特点,对儿科的临床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将万全的学术思想浅析如下。

    1四诊合参,尤重小儿望诊

    中医诊断疾病的理论和方法,早在《周礼·天官》便有“以五气、五色、五声,眂其死生”的记载。公元前五世纪著名医家扁鹊对疾病的诊断有“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的观点。[1]中医学理论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对望闻问切等诊断内容进一步进行论述。后世不少医家都在疾病诊断理论方面有不少新的成就。在小儿疾病诊断方面,由于小儿与成人不同,尤其3岁以内,其寸口脉位短小,加之切脉时常哭闹,易影响脉象的真实性。故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刘昉的《幼幼新书》中都详细论述了小儿指纹的诊断方法和临床意义,对小儿诊断理论做了贡献。万全在疾病诊断中同样强调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要求全面收集疾病的相关信息,以作为辨证的依据。尤其强调了小儿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其形气未充,脏腑柔弱,因而在儿科临床中运用四诊时当与成人有区别。正如万全说的“小儿方术,号曰哑科。口不能言,脉无所视,唯形色以为凭”。可见他更加强调了望诊的意义和运用。在《幼科发挥》中万全对望诊方法做了详细论述和系统总结,他认为“白乃疳劳,紫为热极”“年寿赤光,多生脓血;山根青黑,频见灾危”。通过对小儿的望诊来确定病因、病位、病机,以判断疾病的发展与预后,经验独特,丰富了儿科的诊断内容。

    2五脏生理,强调有余不足

    小儿脏腑娇嫩,有其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古代医家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说法。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说:“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娇嫩,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万全在钱乙的基础上,从临床实践出发,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理论认识,将其与五脏气血阴阳相结合,提出了“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的观点。他认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此都是本脏之气也,盖肝乃少阳之气,儿之初生,如木方萌,乃少阳生长之气,以渐而壮,故有余也。肠胃脆薄,谷气未充,此脾所以不足也”。万全的这些学术思想以五行学说为依据。五行学说认为肝属木,小儿初生,犹如树木方萌,少阳之气日渐而壮,所以肝常有余。万全在文中论述的小儿急惊风证多与此生理特点相关。脾位居中焦,主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正如《医宗必读》中所说:“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化,而人资以为生者也。”然小儿之脾胃薄弱,谷气未充,故曰“脾常不足”。所以小儿易患脾胃之疾,多与脾胃虚弱所致运化失常有关。关于“肺常不足”,中医基础理论认为肺叶娇嫩,通口鼻直接与外界相通,且外合皮毛,易受邪侵,不耐寒热,有“娇脏”之称。《医学心悟》中有“盖肺体属金,畏火者也,金性刚燥,恶冷者也”。小儿初生,脏腑娇嫩,尚未发育成熟,又鉴于肺脏本身之特点,故“肺常不足”,易感外邪,易患感冒、咳嗽等肺系疾病。肾藏精,为先天之本,促进机体生长发育。人体之精气源于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由于小儿发育迅速的特点,后天脾胃之不足,其生成的后天之精气亦不足,故有“肾常虚”之说。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也指出:“肾主虚,即胎禀不足之病也。”肾主骨生髓,故小儿易患解颅脊疳之病。万全对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做出了精辟的阐述,对于中医儿科临床治疗和预防保健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3五脏分治,善别主病兼证

    关于脏腑辨证理论,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确立了以脏腑病机立论进行辨证论治。钱乙在治疗小儿疾病方面开始运用五脏辨证,他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提到了“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学术思想,发展了脏腑辨证理论。万全在《小儿药证直诀》的基础上,将五脏证治体系进一步发展完善。他在《幼科发挥》中以五脏为纲,总述病因病机及治则,以病症为目,详述症候治法。于五脏主病、五脏兼证、五脏所生病之下,分别具体病症,提纲挈领,条理清楚,切合临床实用。

    万全的五脏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使脏腑辨证在理论上发展到一个相对系统化的阶段,给儿科临床医生在治疗方面提供了相对明确的辨证思路。特别是万全在论五脏主病时,并不是仅辨明病证所在的脏腑部位,还分辨出脏腑病位上的病因病性,更重要的是他考虑到人体五脏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的特点。他认为一脏生病,多兼及其他脏腑。如论述肝经主病时,他认为“肝主风,实则目直视,虚则咬牙呵欠。气温则内生,气热则外生也”。在论述肝经兼证时,他提到“诸风搐搦,牵引Z斜,皆肝之病。兼见心证,则发热而搐。兼见脾证,轻则昏睡,不嗜饮食。兼见肺证,喘急闷乱,痰涎壅塞。兼见肾证,暴喑失音,手足强直”。都说明了万全在临床上以五脏为纲,区分病因病性,分析五脏之间及脏腑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得以全面而正确地判断疾病。这些都体现了万全无论是在中医理论上还是在临床实践中都遵循了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哲学思想和基本原则。

    4重调脾胃,善施医中王道

    万全在儿科疾病临床诊治中,非常注重调理脾胃。“脾位居中焦,与胃相表里,运化水谷,输布精微而藏营,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1]。万全在《幼科发挥》中就指出了“胃者主纳受,脾者主运化。脾胃壮实,四肢安宁;脾胃虚弱,百病峰起”。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也说:“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可见脾胃的重要性。它是元气之源,脾胃伤则元气伤。尤其对于小儿来说,“脾常不足”这一生理特点就意味着其脾胃易伤,而引发他病,反之,其他诸病也会影响到脾胃,而且其他疾病的康复也与脾胃密不可分。故万全在疾病诊治中就特别强调了调理脾胃的必要性和方法。他认为:“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节戒饮食者,却病之良方也。”在调理脾胃的方法上,他从脾胃本身的生理特点出发,深入分析,论述透彻,调理脾胃的根本方法不在医而在食。万全在文中指出:“胃喜温而恶寒,脾喜清而恶热,故用药者偏热则伤脾,偏寒则伤胃也。”“偏热偏寒,食也,食多则饱,饱伤胃;食少则饥,饥伤脾。故调脾胃,宜节饮食,适寒温也。”即使在用药调理方面,万全也是很慎重的,他认为用药不可偏寒偏热,不可偏补偏攻。在调理原则上,他认为小儿有少食易饱者,多为胃之不受,脾之不消,宜益胃之阳,养脾之阴。对于小儿有多食易饥者,多为脾胃之邪热甚者,宜泻脾胃之火。可以说万全调理脾胃的学术思想,不但在调理脾胃疾患方面给我们很大帮助,而且在临床诊疗其他疾病方面,也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参考依据。

    5煎服用药,重视经络流注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均须通过经络系统的运输和传导、联络调节的功能得以实现,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2]。在临床实践中,根据经脉的循行部位、循行时间及所属脏腑的规律,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相结合进行分析,可以判断疾病的所属脏腑。万全的学术思想也体现了这一点。他在论述急惊风的病案中提到“一儿未周岁,因伤食发疟,间一日一发。在子丑时,疟发搐亦发也。子时属胆,咬牙者心肝俱热也。肝木心火,子母病也”。《子午流注针经》[3]中提到了经络循行时间,在十二时辰中,子丑时属肝胆流注时间。同时万全在服药方法上也注重经络流注,他在用当归龙荟汤治疗肝胆有热的惊风发疟时,让其在寅卯时服竹叶汤,在用加味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胃虚弱型的惊风发疟时,令病者巳戌二时服。这些都体现了万全在临床中运用经络理论和五行学说理论来辨证论治这一学术特点,值得临床医生深入探讨和体会。

    4  结语

    《幼科发挥》的这些学术思想,医理精研之深,论述之精辟,见解之独特,思维之开阔,均对中医儿科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当然,除了这些学术特点外,万全在小儿的预防保健、创制新方、外治汤洗等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和见解,我们应当深入地研习和领会他的这些学术思想,并能运用于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61.

[2]李鼎.经络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1-14.

[3]阎明广.子午流注针经[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6:111-121.


作者单位:甘肃中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作者: 2009-8-2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