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医儿科杂志2009年第5卷第6期

汪受传教授治疗小儿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经验

来源:中医儿科杂志
摘要:【摘要】汪受传教授认为小儿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大多由脾胃失调,升降失司所致。在治疗上以脾胃升降理论为指导,遵“六腑以通为用”,灵活应用运脾法、调脾法、和胃法、疏肝法等,从调节小儿脾胃气机升降入手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临床每获验效。【关键词】胃肠动力障碍。汪受传南京中医药大学博......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汪受传教授认为小儿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大多由脾胃失调,升降失司所致。在治疗上以脾胃升降理论为指导,遵“六腑以通为用”,灵活应用运脾法、调脾法、和胃法、疏肝法等,从调节小儿脾胃气机升降入手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临床每获验效。

【关键词】  胃肠动力障碍;名医经验;汪受传

 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汪受传教授从事医学临床教学30余载,学验俱丰,尤其对小儿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诊治有独到之处,兹总结如下。

  小儿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是儿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汪老师认为小儿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属小儿脾胃病的范畴,包括胃食道返流、功能性消化不良、呕吐、非感染性腹泻、便秘、功能性腹痛等,主要因胃肠动力不足、太过及紊乱引起。大致相当于中医的呕吐、积滞、厌食、泄泻、便秘、胃脘痛、功能性腹痛等病证。常以纳差、恶心、呕吐、嗳气、腹泻、便秘、腹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从病因病机而言,汪老师认为这类疾病大多由脾胃失调、升降失司、中焦壅塞、气机郁滞、脾气下陷、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等所致。因而,在治疗上以脾胃升降理论为指导,遵“六腑以通为用”,灵活应用运脾法、调脾法、和胃法、疏肝法等,从调节小儿脾胃气机升降入手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临床每获验效。

  根据多年的临床观察及现代药理研究,汪老师认为很多中药配伍具有促胃肠动力作用。常见的温中暖胃药物如附子、干姜、肉豆蔻、草果、苍术、吴茱萸、丁香、高良姜、川椒等;理气破气药,包括部分导滞药物如青皮、陈皮、木香、砂仁、厚朴、枳壳、苏梗、白豆蔻、茴香、香附、香橼皮、合欢皮、玫瑰花、柴胡、合欢花、丁香、沉香、降香、大腹皮、乌药;导滞通腑药如大黄、芒硝、枳实、槟榔等;消食化积药物如山楂、麦芽、谷麦、神曲、莱菔子、鸡内金等;和胃降逆药物如半夏、旋覆花、生姜、陈皮等。此外,一些运脾补脾药、清胃养胃药、疏肝理气药等均有一定的促进胃肠动力作用。在治疗小儿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时汪老师常用如下治法。

  1 灵活应用运脾法

  所谓运脾,乃调和脾胃、扶助运化之意,属八法中的和法,有行、转、旋、动之义,此法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汪老师将临床常用的运脾法作了如下归纳。①运脾化湿法:用于湿困脾土证。湿为阴邪,非温燥之品不化,湿浊化、脾运复,则脾得健矣。《本草崇原·苍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苍术气味芳香而性温燥,功能醒脾助运,开郁宽中,疏化水湿,为运脾化湿之要药,其他如佩兰、藿香、白扁豆、白豆蔻、厚朴花等亦皆为常用之品。②运脾开胃法:用于乳食积滞证。予以运脾和胃、消食化积,常用苍术、焦山楂、鸡内金、神曲、谷芽、麦芽等。③理气助运法:用于脾胃气滞证。取辛香理气助运之品,常用陈皮、木香、枳壳、槟榔、丁香、莱菔子等。④温运助阳法:用于脾阳不振证。阳气不振,阴寒内盛,治当温运脾阳。常用炮姜、肉豆蔻、益智仁、砂仁、草豆蔻等。⑤益气助运法:用于脾虚失运证。一般以四君子汤为基础,酌加行气之品,并常与上述四法合用,方如异功散、资生健脾丸。⑥养胃助运法:用于胃阴不足证。胃阴不足治当养胃,但宜清补而不宜腻补,常用药如麦冬、沙参、玉竹、石斛、茯神、山药、白扁豆等。

  2 补脾法儿科新用

  历来儿科医家均慎用补益,汪老师治疗小儿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时,对脾胃虚弱患儿常用清补、淡补、养补法,具体归纳为如下几种方法。①甘淡滋脾法:脾阴不足者,可见胃纳呆钝、口干心烦、便干溲黄、皮肤失润、形体消瘦、手足亢热、舌质偏红、苔少质干、脉象细数等症。汪老师遵古训“欲令脾实,宜甘宜淡”以滋脾养阴,用药宜取甘淡,其性濡润,既无温燥伤阴之忧,又无寒凉损阳、滋腻碍运之弊。常用方如参苓白术散、中和理阴汤,药如山药、薏苡仁、白术、白扁豆、芡实、茯苓、莲子肉、甘草等。小儿厌食症亦常见脾阴不足证候,常用甘淡滋脾、酸甘化阴,少佐升发胃中清阳之谷芽、麦芽、荷叶类收效。山药粥、扁豆粥、薏苡仁粥均甘淡和平,脾阴不足证用作食疗效佳。②滋脾养血法:脾血不足证常见心悸怔忡、虚烦健忘、多梦少寐、入睡盗汗、精神不振、面白唇淡、舌淡苔薄、脉象细弱等。治当滋脾生血、宁心安神。归脾汤为主方,常用药如山药、莲子肉、白芍、枣仁、当归、熟地黄、芡实等。黑豆、黑木耳、海参、鳗鱼、燕窝等可用作食疗。厌食日久,变生他病,如伴血虚,可用此法。③酸甘化阴法:用于脾胃阴虚津伤证,对阴液耗散不固者尤宜。取酸敛生津之品如乌梅、白芍、五味子,配甘淡平和之药如甘草、白术、莲子肉等,既滋养阴液之源,又固涩阴津耗散,使甘守津还。④甘凉养胃法:“胃为阳土,宜凉宜润”,以甘凉濡润之品立养胃方。胃阴亏虚,症见虚痞纳呆或多食而瘦、咽干渴饮、大便干结、形容失泽,舌质干红,舌苔光或花剥、裂纹,脉细略数,适用甘凉养胃法治疗。小儿厌食有胃阴亏虚证,常用石斛、麦冬、沙参、玉竹、百合、白芍、生地黄、知母、葛根、天花粉、芦根等。若胃津大伤、口中燥渴,又可取五汁饮,以生津止渴、沃焦救焚。

  3巧用脾病治肝法

  脾为土脏,不耐戕伐;肝为刚脏,恃强凌弱,土虚木贼之证候较为常见。汪老师提出善于调脾胃者,非惟脾病治脾,胃病治胃,而必安和五脏则病自愈。若肝脾不和,则脾胃升降必失调,治宜平肝调脾,扶土抑木。常用治法:①腹痛治肝,解痉缓急,用于肝木乘脾腹痛,痛时多捧腹弯腰,肠绞挛急,用平肝缓急之品,兼顾调脾安肠;②疳证治肝,抑木降火,常用平肝之品如胡黄连、钩藤、石决明、白芍等;③呕吐治肝,降逆平胃,症见肝气犯胃之呕吐,常见呕恶频作,吐出如喷,嗳气呃逆,两胁胀满等症,治疗常选左金丸加减;④泄泻治肝,益脾镇惊,用于泄泻惊恐多啼,夜卧不安,甚则惊惕,常用益脾镇惊散加胡黄连、黄芩之类。

  4验案举例

  案1胡某,男,4岁,2006年10月21日初诊。厌食2年余。患儿长期厌恶进食,每餐进食量少,进食慢,精神可,形体偏瘦,大便日行1次,质干,舌质淡,苔薄白。证属脾虚失运,治以调脾助运。处方:苍术10 g、白术10 g、陈皮3 g、炙鸡内金10 g、莱菔子10 g、佩兰10 g、枳实6 g、决明子10 g、焦山楂10 g、神曲10 g、炒谷芽10 g、炒麦芽10 g。并嘱家长尽量纠正其不良饮食习惯。服药9剂后患儿进食有所增加,继予前方加减,服用近两月,半年后门诊随访,患儿形体丰,每餐进食量增加,进食较前稍快,临床效果满意。

  按:厌食为脾胃运化失司所致,该患儿厌食日久,渐显脾胃虚弱之象,如形体偏瘦,舌质淡,但总以运化不行为主,治以调脾助运,药用苍术、白术补运兼施,陈皮、莱菔子、枳实、决明子理气润肠助运,炙鸡内金、焦山楂、神曲、炒谷芽、炒麦芽消食助运。脾胃运化得复,虚象自除,饮食自增。

  案2曹某,男,7月,2007年1月27日就诊。反复泄泻2月余。患儿于2006年11月20日以来,反复泄泻,服用思密达、金双歧等未愈,近几日又泻,昨日大便8次,量少,有少许黏液,便时哭闹,食欲不振。舌淡、苔薄黄腻。查大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证属久泻湿热未清,脾阳已伤。治以温脾止泻,清化湿热。处方:炮姜4 g、川黄连3 g、茯苓6 g、煨益智仁6 g、马鞭草10 g、怀山药10 g、苍术6 g、焦山楂6 g、神曲6 g。患儿服用4剂后腹泻止。1月后随访未复发。

  按:患儿大便次多、量少,有少许黏液,便时哭闹,苔薄黄腻是湿热未清的表现;反复泄泻日久,食欲不振、舌淡为脾阳已伤的表现。所以治以炮姜、煨益智仁、砂仁、怀山药、茯苓温运脾阳,川黄连、马鞭草、苍术、焦山楂、神曲清热化湿助运,取得良好效果。泄泻迁延日久者,多易气耗及阳,在化湿之外,根据阳虚表现轻重,适当加温阳药物,可以提高疗效。

  案3张某,男,3岁,2009年5月11日初诊。腹胀6月,夜间明显,矢气后舒,餐后脐周时痛,纳食不香,大便尚调,形体偏瘦,偶咳,舌质淡红,苔白微腻。证属积滞中焦,运化失司。治以导滞和中,理气燥湿。拟方:苍术6 g、白术6 g、枳实6 g、川厚朴5 g、槟榔10 g、苏梗10 g、大腹皮10 g、桑白皮10 g、莱菔子10 g、炙鸡内金6 g、焦山楂10 g、神曲10 g。此方服用20剂,腹胀明显减轻,继续加减服用15剂,腹胀未作。

  按:本证以腹胀为主证,脾胃升降功能失调,运化失司,故见腹胀矢气方舒,纳谷不香,积滞中脘则餐后腹痛,苔微腻。治以理气导滞,燥湿和中。方中苍术、白术补运兼施,枳实、川厚朴、槟榔、苏梗、大腹皮、莱菔子理气助运,炙鸡内金、焦山楂、神曲导滞助运。恢复脾胃升降功能,诸症自消。

  5结语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临床诊疗手段不断提高,尤其是消化内镜的普及,人们发现很多胃肠疾病在内镜下的表现是正常的,被认为是功能性胃肠病或动力障碍性胃肠病。现代医学对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机理研究较深入,但在治疗上却进展不大,西药促动力药由于明显的不良反应及疗效不肯定,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特别是在儿科的应用。中医治疗该病具有明显优势。汪老师从小儿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出发,根据这一类疾病的病因病机,从运脾、调脾、平肝、和胃等着手调整脾胃升降,恢复脾胃运化功能,执简驭繁,临床应用多年,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总结推广。

 

作者: 赵霞 2011-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