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医儿科杂志2010年第6卷第6期

中医外治法治疗婴幼儿脾虚泻20例疗效观察

来源:中医儿科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中医外治法治疗婴幼儿脾虚泻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运用推拿、贴敷法治疗,对照组口服金双歧,10d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5%。结论中医外治法治疗婴幼儿脾虚泻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观察中医外治法治疗婴幼儿脾虚泻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运用推拿、贴敷法治疗,对照组口服金双歧,10 d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5 %。两组总有效率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中医外治法治疗婴幼儿脾虚泻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  婴幼儿脾虚泻;中医外治法;推拿;敷贴

  小儿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种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属中医“泄泻”的范畴。我们运用中医外治法中的推拿、敷贴疗法治疗婴幼儿脾虚泻,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9年8月至2010年3月儿科门诊收治的脾虚泻患儿共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中女11例,男9例;其中1月至1岁8例, >1~2岁7例, >2~3岁5例;病程最短15 d,最长3月; 14例大便为黄色稀便,5例大便为黄色稀便并可见脂肪球,1例大便为黄色水样便。对照组中女10例,男10例;其中1月至1岁7例, >1~2岁8例, >2~3岁5例;病程最短14 d,最长3月;16例大便为黄色稀便,4例大便为黄色稀便并可见脂肪球。两组患儿大便常规均未见白细胞、红细胞,所有患儿均无脱水症。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大便常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泄泻及脾虚泻的标准。

  1.2.1泄泻诊断标准(1)大便次数增多,3~5次/d,甚者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或伴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2)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3)腹泻及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神萎,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腹胀;(4)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5)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6)重症腹泻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1.2.2脾虚泻诊断标准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样,带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残渣,神疲纳呆,面色少华。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1)以运脾温阳法为主要治疗法则,运用推脾土、揉肾俞、补大肠、摩腹、揉龟尾、揉脐、捏脊、点按足三里穴等推拿法治疗,每次推拿治疗时间为30 min。(2)推拿结束后,用中药敷贴神阙穴。药物组成:肉桂20 g、胡椒10 g、丁香10 g、苍术15 g、吴茱萸20 g等,研末用陈醋或蜂蜜调成糊状入瓶中备用。一般贴敷2~4 h,根据患儿体质差异,贴敷时间可适当调整。上述治疗隔日1次,共5次。

  2.2对照组

  以调节肠道微生态环境为主的药物金双歧口服,1岁以内,每次1片,每日3次;1~2岁,每次2片,每日3次;2岁以上,每次3片,每日3次(或按照所用药物说明服用)。共服药10 d。2组患儿在治疗期间,不再使用其他药物。

  3治疗结果

  3.1疗效判定标准

  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的疗效评定标准及《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中的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制订。治愈:治疗5次后大便成形,全身症状消失,大便镜检无异常。好转:治疗5次后大便次数及水分减少,全身症状明显改善,大便镜检可见脂肪球。无效:治疗5次后大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未改善甚至恶化。

  3.2结果

  治疗组治愈10例,好转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5 %。对照组治愈2例,好转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45 %。2组总有效率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4病案举例

  唐某,女,5月,因“泄泻3月”于2009年8月9日来本院就诊。患儿3月前添加米糊后出现大便次数增多,4~5次/d,为黄色糊状便,家长未重视,未予治疗。18 d前家长给其喂食苹果后患儿大便增至9~10次/d,黄色水样便。遂于某西医院住院,予液体疗法、抗生素、金双歧等(具体用量不详)治疗17 d后,大便为5~6次/d,为黄色稀水样便。为寻求中医治疗就诊我院。症见:大便色黄、稀薄呈水样,带有奶瓣,面色少华,神疲纳呆,夜间睡眠不安,尿黄。体格检查:精神不振,前囟平,哭时有泪, 发黄稀疏,口唇色淡欠润。皮肤弹力可, 腹部脂肪0.6 cm , 舌淡、苔白稍厚,指纹淡。根据患儿症状诊断为泄泻(脾虚泻)。治以健脾益气、助运止泻。予补脾土200次、补大肠200次、补肾经200次、运内八卦100次、运土入水50次、摩腹3 min、揉长强100次、推上七节骨100次、捏脊3遍(捏三提一法)、足三里100次,推拿后在神阙穴贴敷中药。治疗期间予以科学喂养指导。经治疗4次后患儿大便1~2次/d,黄色成形软便,精神佳,纳眠可。分别于治疗后1月、2月随访,泄泻未再发生。

  5体会

  腹泻是我国儿童疾病中的第二大常见疾病(仅次于呼吸道感染), 5岁以下儿童每年有3~4亿人次腹泻,其中以6月至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把腹泻病的控制列为全球性战略。目前西医对急性腹泻疗效肯定,但对迁延性腹泻缺乏有效的治疗,只能暂时缓解病情,不能缩短病程,加之临床上治疗腹泻滥用抗生素的现象仍十分严重,不但造成小儿肠道菌群失调, 破坏了肠道生态平衡,使腹泻病情加重,而且造成细菌耐药性的增加,使疾病反复发生,最后导致患儿并发营养不良、佝偻病等疾病,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

  祖国医学认为泄泻病因以外感时邪、内伤乳食、先天禀赋不足、用药不当、急性腹泻迁延不愈等所致。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对气血精微需求较成人相对为多,但小儿“脾常不足”,脾胃薄弱,运化未健,这就形成营养需求大和消化负担重的矛盾。一旦上述诱因存在,脾胃受损,胃失腐熟,脾失健运,水反为湿,谷反为滞,不能分清别浊,水湿水谷合污而下,而成泄泻。若病情反复,病程迁延,脾胃虚弱,而成脾虚泄泻。正如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泄泻》中指出:“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临床上脾虚泻是久泻中的常见证候。祖国医学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但由于以往的治疗手段主要是以内服中药为主,中药独特的气味和口感往往让孩子不易接受,依从性差,影响疗效。

  小儿推拿疗法是根据小儿的生理特点、发病部位及性质不同,采用不同的穴位和手法,疏经通络、通利气血、调整脾胃而达止泻的目的。根据虚则补之的原则,推拿中补脾土使脾胃强健、补气生血;补大肠可温中涩肠止泻;运八卦理气助运,运土入水不仅可增加大肠涩肠止泻之效,还可利小便,实现分清降浊之功,即“止泻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揉长强能固涩止泻, 以达关门闭谷之机要;推上七节骨具有升提止泻之妙;揉肾经可补益元气、固摄止泻;按揉足三里以健脾和胃, 改善胃肠功能;捏脊能调节阴阳, 和畅脾胃;最后揉神阙穴100次,并以中药贴敷此穴。神阙穴为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海,《难经》中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从解剖结构来看,脐部表皮层最薄,局部无皮下脂肪, 故以温中健脾益气之药贴敷,药力易于穿透,可直达病所,与推拿配合治疗泄泻病能达到健脾补肾、和胃理肠止泻之功。

  总之,运用中医外治法中的推拿、敷贴疗法治疗婴幼儿脾虚泻,可取得满意疗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5.

  \[2\]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 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8,13:381-384.

作者: 陈竹 2011-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