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医儿科杂志2010年第6卷第6期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及其相关证候学的研究(续前)

来源:中医儿科杂志
摘要:【摘要】从相关证候学的研究上阐述了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对本病与抽搐,喉鸣秽语、感觉统合失调、强迫症、自闭症、孤独症、焦虑症、抑郁症的关系进行了辨证分析,对结合临床表现如何辨证治疗及加强预防调护进行了探讨。【关键词】抽动-秽语综合征。但小儿具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从相关证候学的研究上阐述了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以从肺论治、从风痰立论,重点阐述了外风与内风的关系和痰与风的关系。对本病与抽搐,喉鸣秽语、感觉统合失调、强迫症、自闭症、孤独症、焦虑症、抑郁症的关系进行了辨证分析,对结合临床表现如何辨证治疗及加强预防调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抽动-秽语综合征;风痰证;外风与内风;证候学

  7遣方用药方面

  根据对症状、病因病机的分析,我们在治疗方面更注重可引起风、痰两种病理因素的主要脏腑——肝与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阴静阳燥。”“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主柔静,阳主躁动,守使相依,则阴阳协调。但小儿具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肺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又因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肺属金,为清净之脏,一旦风痰互结,风痰鼓动,往往阳亢无制,出现刚躁掣动。另外,肝风易于化火,木火刑金则出现金鸣异常,形声不正。尤其肺为娇脏,娇肺遭伤不易愈,若感受外风,亦能引动内风而加重病情。所以本病一旦形成,病情会起伏不定,变化多端,治疗难以速效。若仅强制镇定,非独不能治,反而延误或加重病情。肝为刚脏,肺为娇脏,一刚一柔,一阴一阳,刚柔相济,阴阳协调,若肝风平熄,火清痰化,肺气肃清,经脉通润,心静神宁,则病自缓解。因此,我们通过疏肝调肺、涤痰通络、调整阴阳等方法,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正常生理状态。

  我们注重从肺论治儿科疾病,认为肺为五脏之华盖,外邪入侵,首先犯肺,肺脏受邪后又易引起其他脏腑的病变。治肺既可治疗肺脏本身的疾病,又可治疗肺外其他脏腑的疾病。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常见吸鼻、耸鼻、吭吭等动作,或伴有鼻腔不利、鼻黏膜发红、鼻塞痒痛、鼻流浊涕,以及咽喉不适、咽部干痛或红肿等鼻咽部症状,而且感冒后易诱发抽动发生或症状加重。我们根据长期临床经验总结独创调肺 Ⅱ 号,以辛夷、苍耳子、玄参、板蓝根、山豆根为基础方,疏风宣肺、利咽通窍。并根据临床表现进行灵活加减运用,下面分6个症候群进行说明。

  7.1抽动

  根据抽动的部位不同选用不同的药物,如用天麻、钩藤疏肝熄风以治摇头,清润而不腻胃,寒凉而不伤正;葛根、木瓜、伸筋草、川牛膝舒筋活络以治耸肩、肢体抽动;黄连、菊花、白附子清热明目以治眨眼;白芍、炙甘草酸甘化阴养阴以治腹部抽动、经常性腹痛。

  7.2喉鸣秽语

  我们选用蝉蜕、僵蚕、青果等清热利咽,与板蓝根、山豆根合伍可控制异常发声;若发声明显,不能自控,甚至影响说话、交流者,可选用锦灯笼、儿茶、牛蒡子以加强清热利咽润喉之功。

  7.3感觉统合失调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学习成绩时好时坏,记忆力不好,性急,可选用丹参、石菖蒲、郁金、远志等入心经药物,清心经之痰热,解心中懊恼郁闷,开窍祛痰,宁心安神,以达到安神益智之功。

  7.4强迫症

  强迫思维、重复语言、重复动作等仍以化心经之痰为主,可选用丹参、石菖蒲、竹沥水、胆南星、木瓜等清心化痰、化湿和中。

  7.5自闭、孤独症

  不合群、胆怯、固执、社会交往能力差等,与肝失疏泄、肝胆功能失调有关,可选用丹参、石菖蒲、郁金、远志、天竺黄、胆南星、柴胡等清心化痰、疏肝解郁之品治之。

  7.6焦虑、抑郁症

  焦虑、抑郁与痰热、痰浊有关,我们常选用珍珠母、磁石等,因药性咸寒入肝、心经,有平肝潜阳、镇心安神之效;用浮小麦、炙甘草、大枣等以治脏燥,《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云:“妇人脏燥,喜悲伤欲哭,有如非已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我们引申用之临床。也可选用黄连温胆汤、礞石滚痰丸等灵活运用。

  方药的选取运用要灵活,要根据每位患儿的不同情况,结合饮食、生活环境、生活习惯以及体质进行辨证论治,切不可死搬硬套,犯教条主义错误,否则往往事倍功半,达不到好的治疗效果。

  8预防调护方面

  由于本病病情复杂多变,短期很难治愈,停药后甚至在服药期间也容易反复或加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加强调护与预防,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患儿家长积极配合。

  8.1预防感冒

  我们在大量临床病例的观察中发现,大多数患儿往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上呼吸道慢性病灶,而病情又随着这些慢性病变的轻重而变化,感冒往往使病情反复或加重,因此,平时应积极加强锻炼预防感冒,积极治疗原发病。可以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灵活应变,方可取得好的效果。

  8.2注意饮食禁忌

  古往今来,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饮食对疾病的影响。对于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患儿,尤应注意。饮食禁忌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1)不吃海鲜产品及腥发之物,如无鳞鱼、海鱼、海虾等及羊肉、羊肉串、公鸡肉、猪头肉等;(2)忌肥甘厚味之品,不吃烧烤食品如烤羊肉串、大鱼大肉、炸薯条、土豆片、麦当劳、肯德基等油炸油煎之品;(3)忌辛辣味等刺激之品,不吃生姜、生葱、生蒜、辣椒等走窜易发之品;(4)不喝刺激性饮料,如雪碧、可乐等含咖啡因的兴奋之品。

  8.3减少不必要的精神负担

  症状的反复加重与社会环境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如学习紧张、负担过重,沉湎于电视和游戏机,睡眠不足,过度劳累以及家长、学校老师管得太严,作业过多,校外各种辅导班报名听课过多等因素。因此,家长也应禁止患儿长时间地看电视、打游戏,督促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精神刺激,减少心理压力。学校教师也要积极配合,尽量减少学业负担,给予他们关心和爱护,不责怪体罚,多给予启发鼓励和表扬,帮助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9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症候学研究

  以上笔者阐述了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一些病证表现及辨证用药、预防调护方面的情况,下面就相关证候学方面的研究作一论述。笔者认为本病与风痰密切相当,《素问·骨空论篇》曰:“风者百病之使也。”《素问·风论篇》有“风为百病之长”“风盛则动”之说,且中医有“怪病责之于痰”“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论。下面分别论述。

  9.1外风与内风的关系

  中医所讲的“风”有外风和内风之别。外风是指外界的虚风贼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疾患而言。内风是指风从内生,实际上是内在脏器的某些病变。外风可以引动内风。内风的范围较广,如心火暴盛,肝亢冲逆,肾水不足,脾虚木亢均可导致阴陷于下,阳亢于上,风动化火,痰壅闭窍,血随气逆,横窜经隧,形成上盛下虚,阴阳不相维系的病理变化,与心肝脾肾四经阴阳失衡有内在的联系。抽动-秽语综合征应属内风范畴,多与肝风证有关。肝风,又称肝风内动,属于内风,系指在病变过程中所出现的具有动摇、眩晕、抽搐等特征的病证。多由于肝肾阴液过度亏损,阴不制阳,血不养筋,肝阳“升动无制”所致。故《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论,肝风内动,因其引起的原因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不同,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无论感受外邪,还是饮食不节,或情志不调,皆可诱发肝风内动。如情志所伤,所愿不遂,肝失疏泄,木失条达,郁而化火生风,肝亢风动,则抽动不已,如眨眼、摇头、耸肩等;肝主筋,开窍于目,故眨眼为最常见的首发症状;肝在声为呼,肝亢风动,则喊叫不已。

  小儿心常有余,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五志过极,极易造成心火内生,心火炽盛,母病及子,则肝火亢盛,火易生风,肝风遂动。小儿肾常虚,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因久病失治,肾阴不足则水不涵木,造成阴虚于下,阳亢于上,亦可导致肝风内动。脾属土,为至阴之脏,其性静而藏意,在志为思。小儿脾常不足,易为饮食所伤,或过食生冷,或过食肥甘厚味,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脾虚则肝亢,正如清·尤在泾所云:“土虚则木必摇。”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肝亢风动,挟所生之痰上扰清窍则秽语;肺若悬钟,木摇痰叩肺金,则喉中怪声连连,如吭吭有声,或清嗓,嗽喉之声不断等。脾又主四肢、肌肉,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虚肝亢,则撅嘴,口唇蠕动,四肢抽动,挺胸鼓腹。如《证治准绳·幼科·唇口蠕动》所言:“唇为脾之华,口乃脾之窍,又阳明之脉环唇口而交人中,阳明胃也,是以脾胃虚者,多有此症,不独病后而已。”小儿肺常不足,易为外邪所伤,肺开窍于鼻,咽喉为肺之门户,肝亢风动则表现为耸鼻、喉中出声等。我们认为,肺金功能失调,不能发挥正常克制肝木的功能,则造成肝木有余,导致一系列五行生克制化的异常循环,亦可引起肝亢风动,此亦是本病病发于肺的道理。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抽动-秽语综合征与五脏密切相关,而内风又称肝风内动或肝风,说明本病本源在肝;由于内风常为外风引动,又与肺相关,故本病病发于肺。

  9.2痰与风的关系

  痰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而这些病理产物形成之后,又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某一脏腑组织,而发生各种病证,又属于致病因素之一。痰分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是指咳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无形之痰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而未被排出的痰液。临床上可以通过其所表现的证候来确定。

  痰的形成,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及七情内伤等,使肺、脾、肾、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津停滞而成。在正常情况下,“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若脏腑功能失调、水津不布,必致津液停蓄而生痰。如肺气失宣,水不布散,则气壅为痰;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则气滞生痰;脾失健运,则津凝为痰;肾气虚衰,蒸化失职,则水泛为痰;三焦气化失司,则气结为痰。痰的病证特点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如果痰滞于肺,可见喘咳咳痰;痰阻于心,心血不畅,可见胸闷心悸;痰迷于窍,则可见神昏、痴呆;痰火扰心,则发为癫狂;痰停于胃,胃失和降,可见恶心呕吐,胃脘痞满;痰在经络筋骨,则可致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成阴疽流注等;痰浊上犯于头,可见眩晕、昏冒;痰气凝结咽喉,则可见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之症。这些均与抽动-秽语综合征有内在联系。

  风与痰在病理上关系甚为密切,常常风动则火生,火盛则风动,火性炎上,生风动血,火热耗劫肝阴,筋脉失养,以致热极生风。风火相煽,则蒸灼津液为痰,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是外感病的先导,寒湿、燥热等邪,往往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因其有轻扬升散,有向上向外的趋势,所以易伤人上部,易犯肌表。肺为五脏之华盖,伤于肺则肺气不宣,可见鼻塞流涕、咽痒咳嗽。风阳上扰清空,则头晕头痛,或目赤涩痛。风善行而数变,因其善行,故表现为病位游走不定,变幻无常;风痰鼓动,横窜经隧则抽动不已;风摇痰叩肺金,则怪叫有声;因其数变,而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快。风性主动,因其动摇不定,故表现为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直视上吊等症状。临床上既可因风生痰,也可因痰生风。正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指出:“三阳并而上升,故火炽而痰壅,心窍为之闭塞。”痰证即水液代谢障碍、水湿停滞病变的一种,古人常有“水聚为饮,饮凝成痰”之说,其病变多由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失常所致。下面再将临床常见的风痰、热痰、寒痰、湿痰、燥痰等证的鉴别作一说明,以供参考。

  (1)风痰:痰盛而动风或风证又见痰象。病因为阴虚阳亢,风阳内动,痰涎内壅;病机为风痰上扰,流窜经络,闭塞清窍;症状表现为喉中痰鸣、头晕目眩、突然扑倒、口眼歪斜、舌强不语、四肢麻木、偏瘫等。

  (2)热痰:痰与热互结或痰盛而见热象。病因为感受热邪或阳热亢盛,煎耗津液成痰;病机为痰热互结,或内扰心神,或阻塞气机,或结滞肠胃;症状表现为咳痰黄稠、烦热、喉痹、便结,甚则发癫狂。

  (3)寒痰:寒与痰凝结或痰盛而有寒象。病因为感受寒邪,阴盛阳虚,水津不化,凝成寒痰;病机为寒痰凝结,阴盛阳虚,阻滞经络,经气不伸;症状表现为咳吐稀白痰、畏寒、厥冷、四肢不举或骨痹刺痛,脉迟沉。

  (4)湿痰:痰盛兼湿象。病因为脾虚不运,痰湿内生,或外感寒湿,束肺困脾,水湿不化,停聚成痰;病机为脾虚湿困,痰阻上焦、中焦气机,痰湿阻遏,清阳不达四肢;症状表现为痰多、胸痞、纳少呕恶、身重困倦,苔厚腻,脉濡滑。

  (5)燥痰:痰证兼燥象。病因为感受燥邪或热灼津液化燥,煎灼津液成痰;病机为津伤化燥,燥胜则干,燥伤肺络,燥伤肠津;症状表现为咳痰黏稠、量少难咳、甚或痰中带血或痰为白沫,口鼻干燥、咽喉干燥、大便干燥、舌干少津。

  此外还有痰郁、痰食、痰积、痰秘、痰呕、痰疟、痰泄、痰痞、痰痫等,在此就不一一论述了。总之以上这些痰证的表现及痰在上则眩,痰在肢则木,痰在心则窍闭,痰在心则昏迷等,与抽动均有内在的联系,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取得更好的疗效,及早攻克抽动-秽语综合征这一世界疑难病症,更好地为少年儿童的健康保驾护航。

  (续完)

作者: 刘昌艺,刘弼臣 2011-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