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齐鲁医学杂志2006年第21卷第2期

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防治

来源:齐鲁医学杂志
摘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目前上网人数已达到1。9%),其中大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大学生接受能力强,渴望交流,有较强的参与意识。通过网络可以获得信息,释放情感,愉悦心情,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点击显示 收起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目前上网人数已达到1.03亿人。网民的主体为年轻、高学历群体(其中30岁以下的网民占75.9%,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75.9%),其中大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大学生接受能力强,渴望交流, 有较强的参与意识。通过网络可以获得信息,释放情感,愉悦心情,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网络使用过度及网络成瘾问题。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有助于干预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发生和发展,尽可能减少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使网络真正成为提高个体活动效率、丰富精神生活的有益媒介。

  1  概念

  1.1  成瘾

  成瘾是一个散见于医学著作中的提法,在医学领域里,正逐渐被依赖所取代。人文学者将成瘾解释为:人的生命过程中,在心理和生理的某种尝试行为中产生了愉悦反应。这种反应在神经学领域,表现为一种电化学过程,即受到物质和精神刺激的神经元,以突触的形式转化成一种“电”,并引起人体的代谢反应。这种代谢反应的重复,就形成对其补偿的渴求,这就是依赖。愉悦感又从心理上强化了这种依赖。这种具有愉悦感的、受到强化的依赖性,就是成瘾性。

  1.2  网络成瘾

  是指因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引起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网络成瘾者与赌博成瘾者非常相似,均为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行为冲动失控,导致上网者学业失败、工作消极、婚姻不和谐。GOLDBEG首次将此现象命名为“互联网成瘾症”(IAD),也称为病理性网络使用(PIU)。

  2  网络成瘾的流行情况

  网络成瘾的发生率因研究的时间、方式及人群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早期的研究报道网络成瘾发生率在40%~80%之间,近年来的研究则显示了较低的发生率,为6%~14%。早期大多数的成瘾者为男性,而近来成瘾者在性别上已没有明显的差异。网络成瘾者的主体是受到良好教育的20~30岁的人群,主要是学生,还有家庭手工业者及高薪阶层。据全国网络调查统计显示,我国上网人员中21~25岁者占76.2%。关于网络成瘾者在线时间长短的报道各不相同,但都发现网络成瘾者每周在线时间远大于非成瘾者。使用网络的新手更容易对网络上瘾;网络成瘾者与非成瘾者在学科及网络应用的内容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儿童开始玩电子游戏的年龄越小,越容易达到依赖水平。目前,未成年人患“网络成瘾症”的比例已经高达14.8%。网络性心理障碍的发病年龄介于5~45岁,男性占发病人数的98.5%,女性占1.5%。20~30岁的单身男性为易患人群。大学生中网络成瘾者的比例为6.96%,男生多于女生。

  3  原因

  3.1  内部原因

  包括病人的生物学因素、个性、认知模式等。

  3.1.1  生物学因素  有研究表明,成瘾的解剖定位主要集中在脑内奖赏中枢,即中脑皮质边缘多巴胺系统。这个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调控认知、情绪和动机。相关的研究假说主要涉及多巴胺受体,谷氨酸受体,阿片受体,以及去甲肾上腺受体。当然这些假说还无法完全解释成瘾的发生机制,但已经为对成瘾开展药物治疗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3.1.2  个性特征  研究显示,IAD病人的性格方面没有特殊性,EPQ测验显示在内外向、神经质方面与正常人群无差异,但是在成瘾之后就会发生变化。这并不是说,个性在IAD的形成中没有发挥作用,而是不同的个性基础将通过不同的机制导致IAD的发生。

  3.1.3  认知模式  在IAD的形成中,认知模式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网络是虚拟的,具有易进入性、易支付性和匿名性的特性,特别是网络上的交友、聊天、游戏等功能,更是无法替代现实。然而,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却混淆了虚幻与现实的不同而沉溺其中,或者是用网络的虚幻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挫折。

  3.2  外部原因

  主要是指病人的生活、学习、工作中的负性事件以及社会学的因素。

  3.2.1  沟通技巧的缺乏  由于缺乏人际沟通技巧,这些大学生在生活中不能有效地面对面与人沟通和交流。人是社会性的,是有交往的心理需要的,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心理需要,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易进入性,可以在网上得到满足,促使了IAD的形成。

  3.2.2  自信心的不足  各种原因导致的自信心不足,必然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成功的概率,上网就成了他们选择的排解方法之一。

  3.2.3  负性生活事件  工作、生活、学习中发生的各种负性事件,如果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容易促使大学生到网络上去获取心理的慰籍与平衡,从而导致IAD发生。

  3.2.4  社会因素  网络的发展很快,但是网络的管理还不规范,在网上什么东西都可以找到,特别是赌博等在现实中不能公开进行的活动,在网上可以进行,这就迎合了一些大学生的猎奇心理,长期下去易导致IAD的发生。

  临床表现

  网络成瘾的表现如下: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不断增加上网时间;从上网行为中获得愉快和满足,下网后感觉不快;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在个人现实生活中花很少的时间参与社会活动及与他人交往,以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情绪问题;倾向于否认过度上网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造成的损害。

  从临床表现来看,IAD至少包括下列五种类型:①色情网络成瘾,包括网上的色情音乐、图片和影像等;②网络交际成瘾,包括用MUD、聊天室等在网上进行人际交往;③网络强迫行为,包括强迫性地参加网上赌博、网上拍卖或网上交易;④强迫信息收集,包括强迫性地从网上收集无用的、无关的或者不迫切需要的信息;⑤计算机成瘾,包括不可抑制地长时间玩计算机游戏。

  有学者认为,电子游戏成瘾具有成瘾行为的基本特征,这些行为特征与精神活性物质成瘾有许多相似之处。网络成瘾与精神障碍的共病率较高,尤以抑郁症状和社会交往损害最为严重。研究显示,电子游戏依赖可能与攻击情感直接有关,玩攻击性电子游戏的男孩更具有攻击性和较少的亲社会行为。电子游戏成瘾可使病人人格发生明显变化,变得懦弱、自卑、意志减退、丧失自尊,多失去朋友和家人的信任,易引起躯体和行为改变。

  5  诊断

  美国心理学家杨格提出诊断网络成瘾的10条标准有:①上网时全神贯注,下网后念念不忘网事;②总嫌上网时间太少而不满足;③无法控制用网;④一旦减少上网时间就会烦躁不安;⑤一上网就能消除种种不愉快,精神亢奋;⑥为了上网而荒废学业、事业;⑦因上网失去重要的人际交往、工作等;⑧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用;⑨对亲友掩盖自己频频上网的行为;⑩下网后有孤寂失落感。

  杨格认为上述10种情况1年间只要有过4条以上,便可判断为网络依赖。还有些研究者认为,每周上网时间在38~40 h,即可能为网络成瘾者。

  还有研究指出,要诊断IAD,必须在过去12个月内表现出下列7种症状中的3种以上。①耐受性增强:病人要不断增加上网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满足程度,也就是网瘾越来越大;②戒断症状:如果有一段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不上网,病人就会变得明显地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网,时刻担心自己错过了什么,甚至做梦也是关于因特网;③上网频率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高,上网时间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长;④企图缩短上网时间的努力总是以失败告终;⑤大量时间用在和互联网有关的活动上,比如安装新软件,整理和编码下载的大量文件等等;⑥上网使病人的社交、职业和家庭生活受到严重影响;⑦虽然能够意识到上网带来的严重问题,病人仍然继续花大量时间上网。

  6  治疗

  6.1  药物治疗

  主要是在必要的时候采用一些抗焦虑剂进行治疗,如苯二氮艹卓类、TCA或者SSRIs类的药物。

  6.2  心理干预

  由于不同的IAD病人形成的原因各不相同,我们的干预措施也不能千篇一律,要针对不同的病人采取不同的措施,综合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个别访谈;②改变病人不适应的认知模式;③进行自信心的训练;④进行人际沟通技能的训练;⑤进行自我时间管理的训练;⑥在进行成瘾戒断期间,家人朋友要多给予关照,多让病人有机会参加一些健康有益的社会活动,以转移其对网络的依恋。

  7  预防

  7.1  正确识别自身遇到的问题

  学会一些有效地处理应激性事件的应对方式,尽管网络依赖的形成有着各不相同的原因,但大多数网络依赖的学生往往源于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需要得不到满足, 或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能有效解决,从而逃避到网络世界中去,在其中寻求解脱。此外,互联网毕竟不是可卡因、酒精或尼古丁,人们对它的沉迷大多是由于人们的自我放纵和缺乏自我控制所致,而且研究者已经证实了某些心理特点的人群对于网络依赖的现象更具有易感性。因此,沉迷于网络的学生应该认真审视自己的现实生活,认清自身的需要和应解决的真正问题,培养直面人生的态度,致力于从现实生活中寻求需要的满足和解决问题的出路。而不是采用“鸵鸟”政策。并且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

  7.2  学校须采取的对策
 
  学校应加强有关网络指导和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正确使用电脑和上网的良好习惯,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最大程度地减少网络的负面影响;净化学校周边环境,加强网络监督管理,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升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及适应能力等;对有网络成瘾倾向者进行及时的干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如利用团体心理辅导和培训的形式,使学生学习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和行为方式,获得归属感,摆脱对网络的单一依赖。此外,学校应组织各种文娱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供学生的人际交往空间,引导学生在各项有益的文体活动中培养高雅的品位和修养,发展和完善人格。

  [关键词]  成瘾;计算机通讯网络;教育,医学,本科;

  (本文编辑  厉建强)

  [作者简介]李培媛(1971), 女。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科,山东 青岛  266003;青岛大学医学院社科部)

作者: 李培媛,林希玲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