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齐鲁医学杂志2006年第21卷第6期

两步法高频电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的效果

来源:齐鲁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隆起糜烂性胃炎。治疗结果2003年5月~2005年5月,我科共完成电子内镜下高频电治疗完全型隆起糜烂性胃炎病人68例,疗效较好。1一般资料68例完全型隆起糜烂性胃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对照组31例。诊断参照1990年悉尼消化会议制定的隆起糜烂性胃炎诊断标准。...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隆起糜烂性胃炎;电凝术;治疗结果

  2003年5月~2005年5月,我科共完成电子内镜下高频电治疗完全型隆起糜烂性胃炎病人68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8例完全型隆起糜烂性胃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对照组31例。两组病人发病时间、平均发病年龄、平均病灶数量具有可比性。病人全部经电子胃镜检查确诊。诊断参照1990年悉尼消化会议制定的隆起糜烂性胃炎诊断标准。治疗组37例中,男16例,女21例;年龄平均41.5岁;胃镜下显示病灶在胃窦部30例,在胃窦和胃体部7例;病理检查有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22例。对照组31例中,男14例,女17例;平均年龄42岁;胃镜下显示病灶在胃窦部28例,在胃窦和胃体部3例;病理检查有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20例。

  1.2 治疗方法 术前进行常规准备,检查凝血功能、肝功能及心电图,禁食8 h以上;插镜前备好止血剂,连接好OLYMPUSPS DO20型高频发生器,电流功率30 W。对照组插入胃镜直达首次所见病变部位,从活检孔中送出六角形圈套器电凝头,用其头端轻压隆起糜烂黏膜,然后通电1~2 s,至病变处平坦、黏膜发白为止。仔细观察治疗效果,尽量使黏膜发白处超过黏膜隆起边缘2 mm。治疗组第一步操作同对照组, 5 min后 重复上述高频电凝操作。因隆起糜烂性胃炎多为多发,故一般不需要重新插镜。第2次治疗顺序与第一次相同。术后禁食8 h,8 h后进软食,留院观察3 d。术后口服耐信40 mg,每日1次,共2周;阿莫西林1 g,每日2次,共1周;克拉霉素 0.25 g ,每日2次,共1周。

  1.3 疗效评价 治疗4周后腹痛、腹胀等消化道症状消失,食欲增加,镜下见黏膜隆起消失,病理检查结果示炎性细胞消失者为治愈。腹痛、腹胀减轻,镜下黏膜隆起平伏,病理检查结果示仍有炎性细胞者为好转。腹痛、腹胀症状无改善,镜下示黏膜隆起未平伏者为无效。

  1.4 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好转34、3例,对照组分别为23、8例,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uc =1.96,P <0.05)。本组病人胃镜下电凝术后出现上腹部不适,烧灼感,但无穿孔及出 血等。

  2 讨论

  隆起糜烂性胃炎临床并不少见,胃镜下的特征是黏膜形成痘疹状突起,中心凹陷,常沿皱襞嵴呈链状排列,直径多小于10 mm,高约2 mm,多分布于胃窦部,少数可分布于整个胃。本病的病因不明。长期以来大多学者认为本病与多种损害有关,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为主要病因[1,2]。其他病因如中毒、摄入有害物质、内分泌异常、免疫功能低下等[3]。也有人认为隆起糜烂性胃炎与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球炎具有共同的发病基础,是一种酸相关性疾病。但有人进行了隆起糜烂性胃炎的临床及酸相关性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胃酸分泌、壁细胞密度及空腹血清胃泌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且抑酸对糜烂有效,而对部分隆起改变无效,故不能肯定隆起糜烂性胃炎与胃酸分泌异常有关[4]。因此,长期以来传统的用抑酸药物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疗程长,疗效不能令人满意。近年来也有报道HP感染及胃液中表皮生长因子(EGF)减少与该病有关。有人观察到隆起糜烂性胃炎病人中HP感染率高,且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相比差异显著。此外,隆起糜烂性胃炎病人中的抗胃壁细胞抗体、抗结肠抗体和抗核抗体均高于浅表性胃炎组。因此,隆起糜烂性胃炎可能是多种损害因素使胃黏膜受损或损伤腺体细胞,导致腺管及腺上皮增生,从而使黏膜隆起形成特有的隆起病变。而HP感染在隆起糜烂性胃炎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故辅助治疗中,给予杀灭幽门螺杆菌的药物有理论根据及实际意义。研究表明,HP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与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等疾病关系密切,在从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这一癌变模式中,HP感染可能促进胃黏膜组织的恶性化演变。近年多数人仍认为隆起糜烂性胃炎迄今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故寻找有效的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的措施,防止癌变发生非常有意义。高频电凝发生器是通过电凝电极与糜烂黏膜接触,使蛋白变性凝固,组织坏死脱落,以达到平伏隆起黏膜的目的;而同时给予质子泵抑制剂及有效抗生素,一方面保护电凝后损伤的胃黏膜,另一方面有清除幽门螺杆菌的作用,防止隆起糜烂性胃炎复发。但常规一步法高频电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有效率虽然较高,但治愈率仍不高。本研究对照组治愈率较两步法高频电治疗治愈率低,统计学比较有显著差异。上述机制尚不太清楚。已知高频电切电流能使组织细胞崩解,而高频电凝电流会使细胞成分发生凝固。同时凝固层与周围组织间在电凝后发生水肿。水肿带的形成需要一定时间。 再次电凝时,水肿带电阻降低,保护了周围组织;而原隆起黏膜处因第一次部分凝固电阻会升高。这样第二次电凝形成的热效应主要发生在病变层,使病变凝固更彻底。本研究提示,在高频电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中,两步法优于一步法;且不增加治疗设备等投入,建议进一步观察研究。

  [参考文献]

  [1] 白 歌,胡伏莲. 隆起糜烂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及其治疗的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1997(3):14.
 
  [2] 郑 立升,卓家和,俞海英. 隆起糜烂性胃炎内镜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2002,22(2):124.
 
  [3] 李 益农,陆星华.消化内镜学[M]. 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5:214.

  [4] 徐 三平,易粹琼,张锦坤. 隆起糜烂性胃炎的临床及酸相关性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8,15(4):238.

  (本文编辑 厉建强)

  (东营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山东 东营 257091)

 

作者: 韩宗信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