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齐鲁医学杂志2006年第21卷第6期

鼻腔KAPOSI肉瘤1例

来源:齐鲁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肉瘤,卡波西。鼻腔。病人于1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鼻腔出血,右侧为重,反复发作,最初每次出血量约10mL,1月前增至100mL,为鲜血,混有血凝块,伴鼻塞,嗅觉减退。鼻腔冠状位CT平扫:鼻中隔右偏,右侧鼻腔内为软组织密度影并向鼻咽突入,密度均匀,不能分辨上中下鼻甲,其周围骨质吸收变薄。...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肉瘤,卡波西;鼻腔;误诊
 
  病人,男,62岁。因鼻出血、嗅觉减退1年,鼻息肉术后18 d,于2005年10月15日入院。病人于1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鼻腔出血,右侧为重,反复发作,最初每次出血量约10 mL,1月前增至100 mL,为鲜血,混有血凝块,伴鼻塞,嗅觉减退。无发热,无头痛、头晕及视物不清。鼻腔冠状位CT平扫:鼻中隔右偏,右侧鼻腔内为软组织密度影并向鼻咽突入,密度均匀,不能分辨上中下鼻甲,其周围骨质吸收变薄。双侧上颌窦、蝶窦黏膜肥厚,以右侧为著。右侧筛窦黏膜肥厚。双侧额窦窦腔清晰,黏膜未见明显增厚,窦壁未见骨质破坏。诊断为右侧鼻腔息肉并鼻中隔右偏,双侧上颌窦、蝶窦、右侧筛窦炎。在门诊经抗感染治疗,鼻出血不停止。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右侧蝶、筛、上颌窦开放,右侧鼻息肉摘除,左侧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术中见鼻中隔软骨与鼻底嵴脱位,筛骨垂直板左偏,右后筛内苍白水肿息肉,右蝶窦口处垂下紫红色息肉样物,至后鼻孔,约2.5 cm× 2.0 cm× 1.5 cm大小,质软,带蒂,易出血,左下甲肥大。术后病理:右侧鼻腔、筛窦肉瘤并出血,形态符合KAPOSI肉瘤。入院查体:体温36.5 ℃,脉搏60 min-1,呼吸18 min-1,血压18/11 kPa。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鼻腔未见肿物及分泌物,双侧鼻腔通气可,嗅觉减退。心肺听诊无异常发现。辅助检查:抗HIV阴性。胸部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双侧甲状腺及颈部彩超、全腹彩超均未见明显异常。予ABV方案行1周期全身化疗,化疗过程中病人无明显不适。第4天开始局部放疗,设面前品字野,双耳前野60Go-γ线照射,DT 3 000 cGy,筛窦区补电子线照射,暂予DT 2 000 cGy,每周放疗5次,并加用干扰素因特芬300万单位皮下注射(每周1、3、5),共6个月。期间病人在门诊复查2次HIV皆阴性。该病人目前病情稳定,每月门诊复查,全身无新病灶出现。

  讨论

  KAPOSI肉瘤又称特发性多发性出血性肉瘤,由奥地利皮肤科医生MORIT KAPOSI于1872年首先描述。在艾滋病流行前,传统意义上的KAPOSI肉瘤为罕见的无痛性皮肤肿瘤,包括:①经典型:多发生于西欧血统的60岁以上的老年男性,主要累及下肢远端,呈红褐或蓝色皮肤斑块及(或)结节,少有皮下淋巴结及内脏受累。②地方型:多发生于非洲赤道地区,病损广泛,可累及内脏。③免疫抑制剂诱发型:系由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所致。20世纪80年代后,KAPOSI肉瘤的第4种类型—— —AIDS相关型逐渐增多,多发生于青年人,初起时为皮肤淡红色斑点,以鼻尖最常见,以后发展为斑块病灶,淋巴结和肠道也可受累,病情进展快。有关KAPOSI肉瘤病因学一直未能确定,有人认为其发病与免疫功能有关,另有人认为与KAPOSI肉瘤相关疱疹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有关,但均未能肯定明确关系。经典型KAPOSI肉瘤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本病人出生于青岛市,无外地久居史;患病与HIV感染无关;追问病史,无明确的发病原因,且身体一般情况良好,皮肤及内脏器官皆无受累,考虑比较符合经典型KAPOSI肉瘤。治疗方面首先采用全身小剂量联合化疗,1周期后给予局部放疗及干扰素治疗。综观近十年的文献资料,单纯原发于鼻腔的KAPOSI肉瘤少有报道。本例病人开始误诊为鼻息肉及上颌窦、蝶窦、筛窦炎,经抗感染治疗鼻出血无停止。误诊原因主要是对KAPOSI肉瘤认识不够,该病除其特征性的皮肤改变外,全身多处器官皆可发病。本病例对临床的提示:对于一些类似于常见病、多发病的病例,一定要做病理检查,注重病理诊断以避免误诊。

  (本文编辑 黄建乡)

  (莱州市中医医院内科,山东 莱州 261400)

作者: 提云霞,崔洪英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