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齐鲁医学杂志2007年第22卷第5期

艾滋病相关口腔病变的认识及防范

来源:《齐鲁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口腔疾病疾病传播职业卫生目前全球艾滋病病毒(HIV)感染人数已突破3900万。我国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10年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可能达到1000万人。青岛市仅2005年就有5例因口腔症状首诊于口腔科的病人确诊为艾滋病,我院就占3例,近3个月来我科又连......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口腔疾病 疾病传播 职业卫生

    目前全球艾滋病病毒(HIV)感染人数已突破3 900万。我国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10年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可能达到1 000万人。青岛市仅2005年就有5例因口腔症状首诊于口腔科的病人确诊为艾滋病,我院就占3例,近3个月来我科又连续发现2例艾滋病病人。口腔医学界已经步入了针对艾滋病的年代,随着首诊于口腔科的HIV病人的增多,口腔医护人员的暴露机会也将增加,对于艾滋病的认识和防范应引起足够的重视[1,2]。

    1  HIV与艾滋病

    艾滋病一词来源于艾滋病的英文缩写AIDS,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其病原体为HIV。HIV主要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病毒主要在辅助性T淋巴细胞(Th)内大量增殖使细胞破坏。而Th细胞是人体中极其重要的免疫细胞,它的破坏会导致人体免疫功能衰竭,人体逐渐丧失防卫能力而不能抵抗外界的各种病原体,因此极易发生一般健康人所不易患的感染性疾病甚至诱发肿瘤,最终导致死亡。HIV潜伏期可达20年之久,这类隐性感染者对我们口腔科医护人员的威胁性更高。

    2  艾滋病相关口腔病变

    2.1  白色念珠菌病

    白色念珠菌病是艾滋病最常见的口腔表征。与常见念珠菌病(俗称雪口症)相似,多发生在上腭及舌背部红色区域,偶见于颊黏膜,出现白色斑点或斑块,且有局部黏膜潮红,触痛剧烈或无疼痛,舌苔白而厚,不易剥离。用制霉菌素等一般的抗真菌药物治疗不易好转。在高危人群中,如性乱行为、吸毒、静脉输血史者,口腔白色念珠菌病是发生艾滋病的先兆;如在无任何诱因的健康年轻人或成人(无放疗、化疗史,无长期应用激素、抗生素史以及无其他免疫功能低下疾病者)口腔内患有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特别是颊部的红斑型白色念珠菌病或咽部、软腭的假膜型白色念珠菌病,应高度警惕为艾滋病的口腔表征。

    2.2  舌毛状白斑

    舌毛状白斑是位于舌后两侧边缘的白色或灰色病变,不能除去,并见有垂直的皱褶,可延伸到舌腹及舌背,抗生素治疗无效。这种病变具有不寻常的病毒感染特征,是艾滋病感染者的一种特殊口腔损害,对艾滋病发生有高度提示性。

    2.3  艾滋病相关性牙周病

    HIV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可出现一系列牙周组织疾病:①牙龈线形红斑:牙龈缘呈火红色线状充血,界限清楚,可有自发性牙龈出血或刷牙后出血。口腔局部治疗无效。②急性坏死性牙龈炎,牙周炎,坏死性口炎:短期内(4周内)出现牙龈溃疡、坏死,牙槽骨破坏,伴明显疼痛。③牙周炎:为牙周软组织丧失及不规则骨破坏,可有明显的疼痛。牙周炎软组织损害早期呈火山口样。

    2.4  卡波西肉瘤

    卡波西肉瘤,亦称多发性、特发性、出血性肉瘤,常见于头颈部和四肢皮肤,偶见于内脏。有半数病人出现口腔病损,表现为无痛性紫红色或紫褐色的大小形状不一的扁平或隆起病损。牙龈和硬软腭为好发部位。在没有使用过免疫抑制剂的病人中出现卡波西肉瘤时,基本可诊断为艾滋病。

    2.5  非何杰金淋巴瘤

    呈红色或紫色包块,固定而有弹性,常出现在牙龈、上腭和咽门。

    2.6  艾滋病的其他口腔病变

    如单纯疱疹性口炎、唇疱疹、带状疱疹等[3,4]。

    3  口腔医护人员应加强对该病的认识

    3.1  密切注意艾滋病的口腔表征

    口腔是容易发生机会性感染的部位,是人们窥视艾滋病的窗口,很多口腔病变出现在艾滋病发病之前,提示艾滋病有早期的临床表现[5]。因此,认识艾滋病的口腔表现,对艾滋病的早期发现及控制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口腔是HIV感染症状的好发部位,有些病例可在急性感染期出现口腔溃疡、白色念珠菌感染、口腔颌面部淋巴结肿大、口角炎、唇疱疹等极为常见的口腔症状,很难引起口腔临床医师对艾滋病的警惕。而一旦出现例如口腔黏膜毛状白斑、卡波西肉瘤等艾滋病的口腔典型症状时,则往往是艾滋病中晚期了。最近,我科门诊发现的2例艾滋病病人,其中1例因舌患有毛状白斑而查出HIV阳性;另1例病人5 d内发现颈部淋巴结迅速增大伴有唇疱疹,有性滥交史和共用注射器注射毒品史,首次血清学检查抗HIV阴性,再次检查确诊为阳性。

    3.2  提高对艾滋病与口腔疾病诊治相关传播途径的认识

    艾滋病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3种途径传播,血液传播所占的比例最大[6]。在口腔领域,其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传播(通过接触病人的血液、唾液);另一种是间接传播(主要通过污染的器械、飞溅到皮肤或黏膜上的血液或唾液以及气雾中的微生物)[5]。

    3.2.1  唾液的传染性  唾液的传播概率很低[7],唾液中可查到艾滋病病毒,但病毒量很少,达一定量才能引起传播。另外美国科学家发现,人的唾液中有一种“分泌性白细胞抑制蛋白酶”的蛋白质,这种蛋白在试管中可以有效抑制艾滋病病毒感染人体免疫细胞,所以一般性接吻、共同进餐、咳嗽或打喷嚏都不可能感染艾滋病。

    3.2.2  通过口腔治疗传播  口腔手术、拔牙和牙科治疗中,手术器械消毒不严,拔牙器械如牙铤、牙凿、涡轮机等灭菌不合格,口腔内科牙科手机牙髓治疗、口腔修复科备牙及口腔洁治过程中引起的出血,均可能通过血液途径传播HIV。

    在口腔科医师的治疗过程中,拔牙、洁牙及开髓治疗等操作引起的出血及混合了血液的唾液可能污染治疗用的器械,进而感染牙医或因器械消毒不彻底以及携带HIV的牙医在手术时将HIV传染给就医的口腔病病人的情形时有发生,如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就曾报告3例牙病病人因治疗牙病而被一名患艾滋病的牙医感染了HIV[8]。

    4  口腔医护人员对艾滋病的防范措施

    4.1  可疑病人的诊治及其相关物品的处理

    对可疑病人必须在专门治疗室治疗,嘱病人就诊前行口腔清洁,如刷牙,用抗生素漱口液漱口。治疗时要小心慎重,防止唾液、血液溅到地板或其他区域。艾滋病病人的血液、唾液、龈沟液、排泄物及所用的钻针、刮治器、托盘等物品,均应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敷料等废弃物可进行焚烧,器械类物品用高效、高浓度消毒液浸泡后再分别进行高压灭菌、煮沸灭菌或化学消毒液灭菌。所有对HBV有效的消毒方法对HIV均有效。对已被艾滋病病人污染的物品,要贴上醒目标签,置于塑料口袋内封闭、焚烧[9]。

    4.2  做好个人防护,严格控制交叉感染

    口腔科医师为最易感染HIV的职业之一,尤其是口腔外科医师及牙周病医师。口腔医务人员在临床医疗过程中应注意个人防护,除了要穿防护工作服外,还要做到“四戴”(戴帽子、手套、口罩、防护眼镜),操作过程中特别要注意避免手部损伤,并要控制牙科设备和口腔技工室的交叉感染等。其中,做好口腔手机等常用器械的消毒灭菌特别重要。做牙体和牙髓治疗时尽可能使用橡皮障。接触病人后或手被血液等体液污染时,必须立即彻底洗手,脱去手套后再洗手。如果血液溅入口内或眼内,应立即反复用水漱口和滴眼。特别要注意防止被污染的锐器划伤或刺伤,若不慎出现上述某种情况,应及时用肥皂水洗,并用碘酊、乙醇消毒[10]。

    提倡使用一次性口腔诊治器具,用后统一收回,经初消毒后毁形,装入不漏水的塑料袋中一并焚烧处理。非一次性使用的器械应先用10 g/L次氯酸钠溶液浸泡30~40 min,自来水冲洗,再用2 g/L戊二醛溶液浸泡30 min,经烘干、高压灭菌后备用[7,11]。

    严格做到一人一手机,由于血液、唾液、龈沟液可以污染机头和连接的管道,所以为每位病人治疗后都应对机头进行消毒,以高压灭菌效果最好。另外对光敏机灯头、超声洁治机探头及水气喷头等亦应严格消毒[12]。

    口腔中应用的各种材料、印膜、模型、铸造体蜡型、修复体或正畸矫治器等送交技工室之前或放到病人口腔内之前均应彻底消毒。欲作病理检查的组织应浸泡在40 g/L的甲醛溶液中,其容器应放在另一个不透水的容器中。

    墙壁、地板、桌椅或治疗台等被血液、体液污染后用新配制的10 g/L次氯酸钠(或其他含氯消毒剂)擦洗。用过的抹布应弃入塑料袋内,送指定地点焚烧处理。

    口腔医护人员既面临感染HIV的危险与转播艾滋病的可能,又承担着治疗艾滋病口腔症状的责任。特别是随着个体牙科诊所的增多,对艾滋病的防范提出了更新的挑战,只有通过提高对艾滋病的口腔表现的认识,才能加强对艾滋病的防范。

【参考文献】
  [1]AGBELUSI G A, WRIGHT A A. Oral lesions as indicators of HIV infection among routine dental patients in Lagos, Nigeria[J]. Oral Dis, 2005,11(6):370373.

[2]刘桂珍,刘彩云,周晓彬,等. 医学生艾滋病知识的调查及其健康教育[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0,36(3):207208.

[3]栾文民. AIDS口腔表征的诊断和治疗[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1,36(6):471.

[4]林梅,周红梅,刘英,等. 艾滋病的口腔表现及治疗措施[J].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3,18 (2):154.

[5]栾文民. 艾滋病的临床表征及医护人员防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25.

[6]李延年,周梅亭,王海燕. 输血相关传染病流行状况的调查[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6,42(3):219221.

[7]PADIAN N, GLASS S. Transmission of HIV possibly associated with exposure of mucous membrane to contaminated blood[J]. MMWR, 1997,46:620623.

[8]GREENWOOD I, ZAKRZEWSKA J M, ROBBINSON P G. Changes in the prevalence of HIVassociated mucosal disease at a dedicated clinic over 7 years[J]. Oral Dis, 2002,8(2):9094.

[9]卢爱工,吴莉杰,李莉莉,等. 口腔专科医院艾滋病感染及预防[J]. 中国医院感染学杂志, 1998,8(2):122.

[10]PATTON L L,VAN D E R, HORST C.Oral infections and other manifestations of HIV disease[J]. Infection Dis Clin North Am, 1999,13:879900.

[11]邓淑丽,韩曙光,应红,等. 口腔医院艾滋病感染预防措施[J]. 口腔医学, 2003,23(6): 370371.

[12]MCCARTHY G M, SSALI C S, BEDNARSH H, et al. Transmission of HIV in the dental clinic and elsewhere[J]. Oral Dis, 2002,8(2):126135.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山东 青岛 266003

作者: 冯元勇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