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齐鲁医学杂志2007年第22卷第5期

初中生网络成瘾的心理特征

来源:《齐鲁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初中生中网络成瘾者的心理特征。方法使用艾森克人格量表(EPQ)对105例网络成瘾的初中学生进行心理测试。结果初中生网络成瘾者在EPQ的P、E、N、L维度量表上与同年龄组正常儿童相比,差异有显著性(t=2。结论初中生中网络成瘾者心理明显偏离正常。...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初中生中网络成瘾者的心理特征。方法 使用艾森克人格量表(EPQ)对105例网络成瘾的初中学生进行心理测试。结果 初中生网络成瘾者在EPQ的P、E、N、L维度量表上与同年龄组正常儿童相比,差异有显著性(t=2.35~4.72,P<0.05),男女之间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 初中生中网络成瘾者心理明显偏离正常。

【关键词】  行为 成瘾 计算机通信网络 心理学 医学

    THE MENTAL PROFILE OF JUNIORMIDDLESCHOOL STUDENTS WITH INTERNET ADDICTIONWANG KE, WANG DONGMING(Qingdao Mental Health Center, Qingdao 266034,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in juniormiddleschool students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IA).MethodsEPQ scale was applied to test 105 students.Results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factors P,E,N, and L of EPQ between internet addicts and normal students (t=2.35-4.72,P<0.05), no gender difference was noted.ConclusionThe mental profile in juniormiddleschool students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shows great deviation from normality.

    [KEY WORDS]behavior, addictive; computer communication network; psychology, medical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推广,青少年网络成瘾(IAD)现象也日益突出。本研究以2000年以来在我院就诊的初中学生网络成瘾者为对象,用艾森克人格量表(EPQ)对该类人群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并在青岛市区内随机抽取105名无IAD的初中学生作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1  IAD入组标准  参考DSM4中关于“病理性赌博”的诊断标准和国内外类似研究的入组标准,制定了本次研究的入组标准。(1)以持久的、不可控制的上网为主要表现(符合以下5条或5条以上):①上网占据了整个身心活动;②经常有无法控制的上网冲动;③只有不断增加上网时间,才能感到满足;④不能上网时出现情绪障碍,如冲动、烦躁、情绪低落等,上网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惟一方法;⑤常对家长、老师、朋友等隐瞒上网的时间、程度等;⑥能够认识沉迷网络的危害,多次决心改正,但毫无效果;⑦上网时间、费用及其他投入有不断增加的趋势;⑧出现的精神、躯体症状,如人格改变、情绪异常、厌食、便秘、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以及行为异常,如逃学、撒谎甚至违法行为等,有理由认为与上网有关。(2)上网史达6个月以上。(3)无其他精神及躯体疾病。

    1.1.2  一般资料  IAD组的105例病儿均来源于2000~2006年青岛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门诊,其中男64例,女41例;平均年龄为(15.31±3.23)岁;所有病儿均在网吧上网,上网历史为1.1~8.0年,平均(3.15±5.31)年;每周上网时间12~88 h,平均(20.06±3.56)h;每周上网花费100~500元,平均(256.72±165.20)元;每周不上学1~14次,平均(3.05±2.72)次。对照组105名学生随机抽自青岛市一所普通初中,均无上网经历,其中男54名,女51名;平均年龄(15.98±3.26)岁。

    1.2  方法

    使用龚耀先[1]修订的EPQ对被试者进行测查,使用统一指导语,由被试者自己答题,一次完成88题。用SPSS 10.0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2  结    果

    在P、E、N、L等4个维度量表上,IAD组与对照组比较,无论男女学生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t=2.35~4.72,P<0.05)。两组男女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0.96,P>0.05)。见表1。

    3  讨    论

    网络成瘾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近年来对该现象的研表1  IAD组与对照组EPQ评分结果的比较究主要围绕以下3个问题:①上网行为特点与网络成瘾;②网络成瘾的动力学因素;③网络成瘾原因分析[2]。

    本研究的EPQ测试结果显示,初中学生群体中IAD者与正常学生比较,在P、E、N、L等4个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IAD者的性格相对较为内向,社会适应能力差,人格较为退缩,普遍具有明显的不良情绪,大多有掩饰自己行为与真实想法的倾向,与国内外有关报道相同[3,4]。根据国外中学生网络成瘾研究,成瘾的初中学生在网上花大量的时间玩游戏和聊天,造成严重的学业成绩下降并损害他们的社会生活。而导致IAD现象的动机可以是各种需要,如人际交往、社会支持、自我实现等。对初中学生而言,由于学习能力较差或学业成绩不好,容易导致在网络空间寻找寄托,而上瘾又加重了他们的学业不良及其他情绪或社会适应问题。因此,IAD现象的形成机制不但有阳性激励机制,即从网络中获得精神上的胜利感、满足感以及对个人能力等的虚拟认同;也有摆脱现实生活的苦恼的阴性刺激机制。同时,IAD的形成也具有深层的心理学因素,如作为儿童时期幻想表达的残留,用虚拟的象征现实取代客观现实的行为特征,性格内向、富于幻想的性格特点导致异常的防御方式等[5]。

    要提高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避免网络成瘾,除了随年龄增长及时着手培养其健全人格外,还要特别注意培养他们在发生负性社会生活事件时能积极寻找支持源及善于利用支持源的能力,调整、干预、训练他们的应付行为,以消除或减少应激源对于个体的不良影响,重视与加强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中学教育面临的重大任务之一。本研究对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卫生工作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由于研究样本较小,有待于加大样本后作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龚耀先. 修订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M]. 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 1992:75.

[2]DORMAN S M. Video and computer game effect on children and implications[J]. J Sch Health, 1997,67(4):133.

[3]BORON J, ZYSS T. The world of computer games 2:a demographic study on prevalence of computer players in secondary students[J]. Psychiatry Pol, 1996,30(2):267.

[4]李吉祝,王立涛,李盛书. 学习能力障碍中学生MMPI个性测试结果分析[J]. 齐鲁医学杂志, 2006,21(4):298300.

[5]杨彦春,祝卓宏. 电子游戏成瘾行为的精神病理机制探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13(5):319.


作者单位: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山东 青岛 266034

作者: 王克 王东明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