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齐鲁医学杂志2009年第24卷第4期

下颌第二恒磨牙错畸形的相关因素研究

来源:《齐鲁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下颌第二恒磨牙错畸形的类型及相关因素,为正畸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随机抽取105例符合条件的正畸病人为研究对象,对其记存模型及全口曲面断层片进行测量、记录和分析。结果下颌第二恒磨牙错发生率为40。下颌第二恒磨牙错与安氏Ⅱ类错、下颌第二恒磨牙处的牙槽弓宽度和后段牙弓拥挤度存......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下颌第二恒磨牙错畸形的类型及相关因素,为正畸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105例符合条件的正畸病人为研究对象,对其记存模型及全口曲面断层片进行测量、记录和分析。结果下颌第二恒磨牙错发生率为40.95%,其中舌向错位占66.67%;下颌第二恒磨牙错与安氏Ⅱ类错、下颌第二恒磨牙处的牙槽弓宽度和后段牙弓拥挤度存在显著相关性(OR=4.621、0.745、0.914,P<0.01、0.05),而与下颌第一恒磨牙处的牙槽弓宽度、第三磨牙的存在情况、安氏Ⅲ类错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临床上矫治下颌第二恒磨牙的错要考虑下颌后段牙弓的拥挤度及下颌第二恒磨牙区牙槽弓宽度。

【关键词】  错|HE|;磨牙;拥挤;牙测量学

THE RELATEDFACTORS OF MALOCCLUSION OF LOWER SECOND PERMANENT MOLARS  MA HAIQING, YANG QIAN, CHEN JIE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266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ypes of malocclusion of lower second permanent molars and their related factors,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orthodontic procedure. Method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in 105 patients who met the orthodontic requirement,   their models and panoramic radiographs were measured, recorded and analyzed. Data obtained were analyzed by software SPSS 13.0.  Results The rate of the lower second permanent molar malocclusion was 40.95%. Thelower second permanent molar malocclusion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width of lower alveolar arch at the lower second molarlevel, deficiency in space of posterior lower alveolar arches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Angle Ⅱ malocclusion (OR=4.621,0.745,0.914;P<0.01,0.05). However, the malocclusion of the lower second permanent molars was not correlated with the width of lower alveolar arch at the lower first molar level, lower third molar and classification of Angle Ⅲ malocclusion (P>0.05). Conclusion Clinically, the width of lower alveolar arch and the space of posterior lower alveolar arche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malocclusion correction.

    [KEY WORDS] Malocclusion; Molar; Crowding; Odontometry

    随着正畸矫治理念对功能的重视,第二恒磨牙已常规纳入矫治的范畴。并且近年在临床工作中,第二恒磨牙的错情况经常遇到,文献中对其的报道绝大部分是有关第二恒磨牙错矫治的探讨,而对第二恒磨牙错类型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较少,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正畸医师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自就诊于我院口腔正畸科的病人中随机抽取105例为研究对象,男47例,女58例,年龄12~32岁,平均(17.3±4.5)岁。纳入条件:①无正畸或正颌外科治疗史;②牙列完整,无先天缺失牙,无滞留乳牙,无多生牙;③第一恒磨牙无明显倾斜或移位,第二恒磨牙已建;④头颅定位正位片示上下颌骨左右基本对称,无严重颌骨畸形。对105例病人取完整、清晰、咬合关系明确的模型,下颌后缘应包括磨牙后垫,颊侧基骨完整。所用全口曲面断层片由本院放射科专业技师用同一部机器(SOREDEX CRANEX3+ CEPH)所拍摄,拍摄距离、条件标准统一。拍摄结果由作者进行手工测量,测量值存入数据库。

    1.2  模型分析

    由作者在室内自然光线下直视病人模型并进行分析、测量和记录,记录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  错类型分类  根据安氏错分类法,分为安氏Ⅰ类错、安氏Ⅱ类错、安氏Ⅲ类错。

    1.2.2  第二恒磨牙错发生的种类及其临床表现比较下颌第二恒磨牙两颊尖连线与下牙弓线延长线的位置关系及下颌第二恒磨牙的长轴与第一磨牙长轴的关系,确定下颌第二恒磨牙是否错及错种类。本研究据此把下颌第二恒磨牙错分为近中错位、远中错位、颊向错位、舌向错位、近中舌向旋转和远中舌向旋转6种类型。下牙弓线是通过下颌第二恒磨牙前方所有正常牙位的后牙颊尖、下尖牙牙尖和下切牙切嵴的光滑弧线[1]。

    1.3  下颌第一恒磨牙处和下颌第二恒磨牙处的牙槽弓宽度

    使用游标卡尺(本研究测量数据的精确度为0.02 mm)在记存模型双侧下颌第二恒磨牙颊沟平面测量颊侧牙槽骨最突点间的距离[2],作为下颌第二恒磨牙处的牙槽弓宽度。同法测量下颌第一恒磨牙处的牙槽弓宽度。

    1.4  间隙分析

    下牙后段可用间隙的分析方法参考MERRIFIELD法[2]。在全口曲面断层片上,用游标卡尺测量功能平面上从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面切线与平面的交点至下颌升支前缘之间的距离。此测量值须经过公式校正。对于有生长潜力的病人(男< 16岁,女< 14岁),需在校正后的数值上加预测值(即用16或14减去病人年龄后乘以3.0 mm)[2]。

    必需间隙是指下颌第二恒磨牙和第三磨牙牙冠近远中向最大径之和。对于第三磨牙尚未萌出者,取曲面断层片上第三磨牙牙冠的最大近远中径作为牙冠宽度的测量值,此值也须经过公式校正。在X线全口曲面断层片上所有的线性测量值都用以下公式校正:真实值/X线片测量值=下颌第一恒磨牙模型测量值/同侧下颌第一恒磨牙X线片测量值。

    1.5  统计学处理

    以上数据均测量2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最后的实测值,对于差别较大的数值,再由第一作者重新测量2次,取其中较接近的两次的数值统计分析。第二恒磨牙错畸形的性别构成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 13.0及PPMS 1.5[3]统计软件,对下颌第二恒磨牙错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下颌第二恒磨牙错畸形发生率

    105例病人中,43例病人共有63颗下颌第二恒磨牙发生不同程度的错位,其中双侧出现下颌第二恒磨牙错位20例。63颗错位牙中舌向错位42例(66.67%),颊向错位10例(15.87%),近中错位3例(4.76%),近中舌向旋转4例(6.35%),远中舌向旋转2例(3.17%)。本研究未发现下颌第二恒磨牙远中倾斜者。男性病人47例,存在错位者20例;女性58例,错位者23例,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χ2=0.09,P>0.05)。

    2.2  下颌第二恒磨牙错畸形相关因素分析    以下颌第二恒磨牙错的发生概率为因变量,分别以下牙弓后段拥挤度、安氏Ⅱ类错、安氏Ⅲ类错、第二磨牙区牙槽弓宽度和第一磨牙区牙槽弓宽度为统计对象,α=0.05作为检验水准,对下颌第二恒磨牙错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对于存在第二磨牙错者,该因变量赋值为“1”,否则为“0”。对于安氏Ⅱ类错或安氏Ⅲ类错的病人该项自变量赋值为“1”,否则为“0”。其余各项均以真实值赋值。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得回归方程为:下颌第二恒磨牙错=7.076+1.531×安氏Ⅱ类错-0.089×下颌后段牙弓拥挤度-0.295×下颌第二恒磨牙处牙槽弓宽度。结果显示,下颌第二恒磨牙错与安氏Ⅱ类错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OR=4.621,P<0.01),与下颌第二恒磨牙处牙槽弓宽度及下颌后段牙弓拥挤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OR=0.745、0.914,P<0.05),而与第一恒磨牙区的牙槽弓宽度、第三磨牙的存在及安氏Ⅲ类错之间无显著相关性(OR=0.249~1.542,P>0.05)。见表1。表1  下颌第二恒磨牙错与有关因素的Logistic 回归分析变量值自由度回归系

    3  讨    论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由于咀嚼器官的退化呈现出不平衡现象,导致牙量和骨量不调,出现牙齿拥挤。特别是由于下牙弓对形态改变的适应能力小,且下牙弓在其矢状向的移动前方受覆盖的限制,后方受下颌升段的限制,第二恒磨牙及第三磨牙的拥挤错位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对下牙弓的间隙分析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推磨牙向远中的过程中,进行磨牙后间隙的分析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第二恒磨牙错在就诊病人中的发病率为40.95%,这和韩春等[4]对第二恒磨牙临床调查的41.24%的结果基本一致,但低于兰庭超等[5]的研究结果(45%),可能原因为对下颌第二恒磨牙错的判断标准不同,或者与本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有关。下颌第二恒磨牙错与安氏Ⅱ类错、下颌第二恒磨牙区的牙槽弓宽度和后牙段的拥挤度之间存在相关性。安氏Ⅱ类错病人的下颌牙弓及牙槽弓较正常牙弓窄[6]。

  武伟等[7]通过对安氏Ⅱ1 类与Ⅱ2 类错病人X线头颅侧位片测量也显示,SNB的测量值显著小于正常均值,下颌后缩是安氏Ⅱ1 类与Ⅱ2 类错的共同特征。狭窄并后缩的后段牙弓和牙槽弓可能形成与之适应的建环境和动力平衡,下颌第二恒磨牙的萌出可能受到这些局部因素的影响,发生错概率升高[8]。本研究也显示,后段牙弓拥挤可能也是下颌第二恒磨牙错的主要原因。这与兰庭超等[5]对下颌第二恒磨牙错的原因的研究结果不同,与唐顼晶等[9]对第二恒磨牙正锁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此结果可能与研究中没有对第三磨牙缺失的病人进行筛选有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下颌第二恒磨牙错与下颌第三磨牙的存在可能没有相关性。邓凯雄等[10]对870名8~18岁青少年全牙列曲面断层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男性14岁、女性13岁后第三磨牙最终是否缺失可以基本定论,而此时第二恒磨牙已基本建,所以他认为第三磨牙的存在可能不是第二恒磨牙错的主要影响因素。但也有人认为下颌后段牙弓拥挤时, 下颌第二磨牙可能受发育中的第三磨牙的影响而向骨板较薄的舌侧倾斜或移位, 造成第二磨牙正锁,但回归分析表明, 其相关性低于上颌后段牙弓拥挤[9]。另外,第三磨牙的旋转可能影响本实验的结果,对于第三磨牙埋伏且旋转的病例,由于投照角度及影像重叠的限制,很难通过简单的X线片来得到准确的牙冠宽度,对其的准确测量办法文献中尚未见报道,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本研究结果也显示,下颌第二恒磨牙错与下颌第一恒磨牙区牙槽弓宽度之间无相关性。这与唐顼晶等[9]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中下颌第二恒磨牙错与安氏Ⅲ类错间也未发现显著的相关关系,与兰庭超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刘洋等[11]对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的颅面形态研究发现,此类病人的下颌体长度增加,颞颌关节、颏部都靠前,此种建环境可能有利于第二磨牙的正常萌出。

    本研究提示,临床上矫治下颌第二恒磨牙的错要结合错类型,同时也要考虑下颌后段牙弓的拥挤度、下颌第二恒磨牙区牙槽弓宽度。

【参考文献】
  [1]WILLIAM R P, HENRY W, FIELDS J R. Year book medical pub[M]. 3rd ed. Chicago: Contemporary Othodontics, 1999.

[2]傅民魁. 口腔正畸学[M]. 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3]周晓彬,纪新强,徐莉. PPMS 1.5统计软件的功能及其应用[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9,45(1): 9193.

[4]韩春,段银钟,霍娜,等. 第二磨牙错的临床调查[J].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6,22(1):3637.

[5]兰庭超,李强,刘月华. 下颌第二磨牙错位相关因素研究[J].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6,22(4):200201.

[6]傅民魁. 口腔正畸学[M]. 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7]武伟,杨竹丽,何开云. 安氏Ⅱ类错与正常软硬组织X 线头影测量对比[J]. 齐鲁医学杂志, 2008,23(1):3840.

[8]RICHARDSON, MARGARET E. Lower third molar space[J]. The Angle Orthodontist, 1987,57(2):155161.

[9]唐顼晶,刘月华,兰庭超. 第二恒磨牙正锁相关因素的研究[J]. 上海生物医学工程, 2007,28(2):100102.

[10]邓凯雄,刘进,郭鑫,等. 正畸治疗中磨牙的拔除和保留(二十六)——三磨牙发生和发育状况的研究[J].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8,24(1):6062.

[11]刘洋,邵玶. 安氏Ⅲ类错的颅面形态研究[J].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08,42(3):296299.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山东 青岛 266003

作者: 2009-8-2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