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4年第4卷第6期其他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56例

来源:INTERNET
摘要:【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80-6115(2004)06-0547-01急性传染性肝炎包括黄疸型和无黄疸型两种,急性黄疸型肝炎是以身、目发黄,小便色黄为主要症状的病症,颇似祖国医学“黄疸”病中的“阴黄”范畴。如清《沈氏·遵生杂病源流犀烛》说:“天行疫病,以致发黄,俗称黄疸。”这些都说明黄疸型肝炎有传染性,其病因......

点击显示 收起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0-6115(2004)06-0547-01

  急性传染性肝炎包括黄疸型和无黄疸型两种,急性黄疸型肝炎是以身、目发黄,小便色黄为主要症状的病症,颇似祖国医学“黄疸”病中的“阴黄”范畴。如清《沈氏·遵生杂病源流犀烛》说:“天行疫病,以致发黄,俗称黄疸。”内经《素问·气变大论》说:“湿热相交,民移多痹。”这些都说明黄疸型肝炎有传染性,其病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天行疫病,感受疫毒湿浊之邪,饮食不节所致;二是肝郁气滞、脾胃所伤有关。”笔者运用了祖国医学的理论,自拟“黄疸Ⅰ号”,又配合西药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56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56例,男29例,女27例,年龄9~14岁21例,21~30岁15例,31~43岁20例,临床症状:(1)与急性肝炎患者有密切接触史;(2)疲乏无力,食少纳差、恶心、呕吐、厌油腻、脘腹胀满、肝区疼痛(小儿自述腹痛)、大便干、小便色黄如浓茶;(3)皮肤、巩膜黄染如桔色,舌质红、苔黄腻;(4)肝区叩击痛,肝肿大,质地软,个别患者有脾脏轻度肿大;(5)化验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增高,转氨酶GPT150U以上。其中1例转氨酶高达500U以上。AST谷草转氨酶75.20U/L以上。HBsAg(乙肝表面抗原)3例阳性。

  1.2 治疗方法 (1)中药治疗:以清热利湿,解郁疏肝为主,自拟“黄疸Ⅰ号”。方剂组成:茵陈、栀子、板蓝根、龙胆草、金钱草、云苓、丹参、枳壳、元胡、郁金、白术、内金、车前子、焦山楂等,每日1剂,每剂水煎3次,兑入一起分3次口服,小儿量酌减。(2)西药治疗:10%葡萄糖500ml,强力宁20~40ml,三磷酸腺苷20~40mg,辅酶A100~200U,肌苷0.4g,维生素1.0~2.0g,茵栀黄10~4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7天为一疗程。

  1.3 治疗结果 21例儿童患者,经上述方法治疗2天,食欲增加,精神好转,呕吐止,6天时,诸症减轻,黄疸消退,连服12剂中药,自觉症状全部消失,1个月化验肝功,均正常。35例成年患者,治疗4天症状改善,7天黄疸消退,连服中药20余剂,诸症消失。1个月化验肝功均正常。3例表面抗原阳性者也同时转阴,随访2年无复发。平均治疗时间30天,黄疸消退平均10天,以化验血清胆红素正常为标准,总有效率100%。

  2 讨论

  黄疸Ⅰ号,主要作用是清热解毒、利湿退黄、解郁疏肝,本方茵陈、栀子、板蓝根、龙胆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为主,辅以云苓、金钱草、车前子等增强利湿健脾退黄的作用,丹参活血散瘀,有利于退黄和肝细胞功能的恢复,黄疸者湿热疫毒之邪乘虚而入,结于肝、胆,郁于血分,胆汁外溢,湿热阻滞,气机不畅,脾胃升降失常(消化功能紊乱),故用枳壳、郁金、元胡解郁舒肝,疏畅气机,用白术、内金、焦楂健脾燥湿助消化,调理脾胃之功能。西药供给机体营养与能量,增加抗病力,参于肝脏解毒功能。保护肝脏,促进损伤的肝细胞快速修复,降低转氨酶等作用。中西药合用,加速病态的肝细胞修复,疏通了肝内毛细胆管,促进了胆汁排泄,以达到退黄、降酶改善全身症状的作用,使肝脏很快康复。

  作者单位:068450河北省围场县中医院

  (收稿日期:2004-03-10)

  (编辑元 红)

作者: 赵凌杰 2005-7-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