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4年第4卷第8期临床医学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早期治疗探讨

来源:INTERNET
摘要:目前,“我国每年约有300万人患有中风,约有100万人死于中风,占死亡原因的第一或第二位,幸存者中半数以上留有瘫痪、失语等严重后遗症”,研究资料表明:“在中风患者中,蛛网膜下腔出血占8%,脑出血占12%,而脑血栓与脑栓塞所致的脑梗塞占70%,难以分类的脑血管病占10%”。而留有后遗症者多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病变所致(......

点击显示 收起

   目前,“我国每年约有300万人患有中风,约有100万人死于中风,占死亡原因的第一或第二位,幸存者中半数以上留有瘫痪、失语等严重后遗症”,研究资料表明:“在中风患者中,蛛网膜下腔出血占8%,脑出血占12%,而脑血栓与脑栓塞所致的脑梗塞占70%,难以分类的脑血管病占10%”。而留有后遗症者多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病变所致(且以梗塞性表现为多),故积极探讨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改变的有效治疗方法,对于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意重要。
   
    1 临床资料
   
    笔者近年来治疗2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50%葡萄糖50ml+维脑路通0.2g早期颈动脉加压注射的方法治疗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脑血管病28例,一般治疗1~3次,后期给予活血化瘀、促进脑细胞代谢的药物静滴,以巩固疗效;早期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神经定位体征及CT检查报告;治愈为功能恢复正常,有效为功能明显改善;结果显示:治愈25例,有效3例,治愈率89.3%,有效率100%。2 讨论颈内动脉血液来自颈总动脉,分支于脑的动脉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后交通动脉和脉络丛前动脉,负责脑前3/5的血液供应,即以小脑幕为界,幕上部分基本上由颈内动脉供应,该区域发生供血障碍主要现为:(1)病变的对侧肢体瘫痪(中枢性);(2)病变对侧偏身感觉障碍;(3)病侧视觉障碍,病人两眼向病灶凝视,病侧单眼失明;(4)主侧半球病变时伴失语,非主侧半球病变时,可有偏瘫无知、失用症;(5)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情感障碍;由于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相对粗大、血流顺畅),供应大脑半球血流量的80%左右,且是血栓形成与栓塞性脑梗塞的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栓子往往沿快速通道移行);加之该动脉较其它脑动脉无交通支代偿,其属支发生血栓时,如不及时疏通,易造成不可逆损伤,遗留终生残疾。研究证明 [1]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其病理基础为动脉内膜深层脂肪变性、胆固醇沉积、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纤维组织增生、斑块内出血或表面溃疡、血小板积聚而促进血栓形成,在纤溶系统作用下破裂成栓子碎片;动脉硬化本身已造成血管弹性降低、内径变小,加之静态时血流速度变慢,栓子碎片更易积聚阻塞小动脉;在阻塞的4~6h内缺血区即开始出现脑水肿(尚无细胞坏死),12h后即开始有细胞坏死,但CT下难以与正常脑组织区分,24h后CT检查才能出现阳性结果,故治疗的关键在于把握好前12h(时间越早效果越好)。颈动脉加压注射,则是基于以上观点,紧紧抓住多发部位(大脑中动脉)、病发早期(12h内)这两个关键点,凭借一定的压力冲开刚刚形成且还不牢靠的血栓,恢复组织细胞功能,达到彻底治愈、降低残废率的目的;而50%葡萄糖和维脑路通的增加细胞营养、减轻细胞水肿、活血化淤功能则在其次。治疗时要注意把握如下三点:(1)病例选择为急性发病12h内、CT检查无阳性的颈内动脉系统栓塞;(2)既往无严重心脏病,血压控制在140~150/90~100mmHg以下;(3)既往无脑血管疾病(出血或梗塞),眼底动脉出血。笔者认为脑动脉瘤并非颈动脉加压注射的绝对禁忌证,一者该病发生隐匿,没必要为检查该病的有无而延误治疗,二者该病“约80%分布于颅底动脉环的前半部,另20%分布于颅底动脉环的后半部,多数直径小于1cm,CT检查阳性率不足30%”,参与颅底动脉环组成的动脉为颈内动脉的一细小分支(后交通动脉),其增加的压力远较直接延续粗大的大脑中动脉末梢为小,一般不会因此诱发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因本组病例资料较少,该疗法是否有推广价值,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隋邦森.脑血管疾病.MR、CT、DSA与临床,1991,12.
  
    (收稿日期:2004-05-09)

    (编辑海 涛)

    作者单位:054000河北邢台解放军66220部队医院

作者: 赵双成 2005-7-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