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4年第4卷第8期临床医学

心导管术外周血管并发症12例诊治体会

来源:INTERNET
摘要:随着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与心导管术有关的血管并发症逐渐增多。穿刺局部血管损伤及其引起的继发性改变是介入性心导管术后的常见并发症,若不及时处理可引起机体器官功能损害甚至死亡。本文分析350例病人心导管术发生外周血管并发症12例诊治体会。1临床资料12例外周血管并发症患者,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56。...

点击显示 收起

    随着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与心导管术有关的血管并发症逐渐增多。穿刺局部血管损伤及其引起的继发性改变是介入性心导管术后的常见并发症,若不及时处理可引起机体器官功能损害甚至死亡。本文分析350例病人心导管术发生外周血管并发症12例诊治体会。

    1 临床资料
   
    12例外周血管并发症患者,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56.7岁,均采用改良的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冠脉造影穿刺的动脉局部压迫15~20min,不出血后局部加压包扎,12h左右撤出加压包扎换药,病人总平卧24h,PCI病人在术后4~6h拔鞘管,压迫20min,不出血后加压包扎,病人平卧24h,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24h,对于出现穿刺部位血肿、疼痛或下肢疼痛肿胀者,在术后尽早对局部组织和血管进行B超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例假性动脉瘤大小为2.0×2.4cm 2 ,1.8×3.0cm 2 ,根据局部血管杂音和包块搏动情况,直接压迫搏动停止,加压包扎12~24h后血肿缩小,搏动停止,1个月后超声复查,假腔完全闭合,血肿部分吸收;2例动-静脉瘘者,重新加压包扎24h后,动-静脉瘘闭合;2例出血病人经过停用抗凝药物,再次加压包扎而止血,均未输血;6例单纯血肿给予加强肢体活动和理疗,在1~2个月内逐渐消
失。
   
    2 讨论

    股动脉穿刺简单、安全、操作方便,已成为心导管术最常见的血管入路,但其术后发生外周血管并发症仍占一定比例,文献报道为0.1%~2% [1]  ,早期诊治是很重要的。假性动脉瘤系动脉壁破裂后形成的搏动性血肿,其后可逐渐被周围纤维组织包裹成为与动脉沟通的搏动性肿块,与误穿股浅动脉及术后压迫是否正常关系密切,由于解剖关系,股浅动脉缺乏骨性支持,术后压迫止血困难,同时股浅动脉管径小于股动脉,穿刺后其穿刺孔与血管周长之比率大,损伤亦相对较大,可根据穿刺部位,出现进行性增大的肿块搏动感、震颤以及吹风样血管杂音,结合超声检查表现为股动脉周围出现假腔,根据假腔内出现动脉血流信号 [2]  ,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漩涡型,即一侧为流动的红色信 号,一侧为黄色信号;另一种为喷泉型,肿块中央有一股颜色鲜艳的血流信号呈喷射状流入,两侧为黄色或红色血流信号,本组2例假性动脉瘤为漩涡型。处理方法有:自发性血栓形成,通常瘤体最大直径<3.5cm或瘤体<6.0cm 2 ;徒手压迫,超声指导下压迫;超声指导下注射凝血酶;介入手术、外科手术治疗。动静脉瘘绝大多数是由于外伤后引起的后天性的病变,典型的血管造影表现供血动脉增大,静脉迅速显影。在超声检查表现为股静脉管腔内出现动脉血管信号,多有多次穿刺动脉史,穿刺手法与部位偏高有关。2例单纯血肿,肥胖;1例动脉鞘管外渗;3例压迫手法不当;2例外出血则是由于术前抗凝、华法令停用2天后进行心导管术。选择手术者应停药7天,急诊手术者需纠正PTINR值≤1.6;有1例继发血肿,术后第3天打喷嚏后出现血肿。因此,良好的血管穿刺技术是进行一切心脏介入治疗的基础,尽管每一个术者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但应善于学习,主动积累经验,严格规范操作,尽量避免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1)选择正确的股动脉穿刺部位,位置太高难以压迫止血,甚至会造成腹膜后大量出血甚至死亡,选择位置太低易穿刺股动脉分支或股静脉,造成局部穿刺点止血困难或动静脉瘘;(2)穿刺股动脉要熟练,避免反复穿刺损伤股动脉和静脉,预防动静脉瘘,尤其重要的是术后动脉穿刺点的压迫手法要正确;(3)术后及时用多普勒血管超声来诊断血管并发症并指导处理,所以,认真对待每一次穿刺甚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李占全.冠状动脉造影与临床.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39-146.
   
    2 鲁成发,黄幼珍,陈汉莺,等.超声多普勒在周围动脉假性动脉诊断中的应用.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1996,5:129-131.
    
    (收稿日期:2004-05-12)

    (编辑秋 实)

     作者单位:833400新疆博州人民医院内一科

作者: 郭文建 2005-7-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