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4年第4卷第11期误诊分析

小儿肠套叠12例误诊分析

来源:INTERNET
摘要:肠套叠是小儿最常见的急腹症。早期症状不典型,临床较易误诊,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2例肠套叠误诊病例分析如下。3误诊情况误诊为急性细菌性痢疾者5例,急性肠炎2例,肠梗阻2例,中毒性肠麻痹1例,肠道蠕虫症1例,消化不良1例。诊为:“上感(胃肠型)”,给予静点青霉素,双黄连等治疗,3h后患儿仍呕吐不止,未排便伴呻......

点击显示 收起

    肠套叠是小儿最常见的急腹症。早期症状不典型,临床较易误诊,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2例肠套叠误诊病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最小者4个月,最大者12岁。其中6个月以下者3例,6个月~1岁者6例,1岁以上者3例。病程24h以内者8例,24~48h者2例,48h以上者2例。
   
  1.2 临床表现 阵发性哭闹者6例,呕吐者5例,腹部肿块者4例,血便或粘液便者4例,其中就诊时即有便血者2例,腹泻3例,发热2例。
   
  1.3 误诊情况 误诊为急性细菌性痢疾者5例,急性肠炎2例,肠梗阻2例,中毒性肠麻痹1例,肠道蠕虫症1例,消化不良1例。

  2 典型病例
   
  例1,女,10个月,因呕吐、低热伴烦躁哭闹4h就诊。查体:精神尚可,咽部充血,心肺未闻及异常,腹部不胀,未触及包块。诊为:“上感(胃肠型)”,给予静点青霉素,双黄连等治疗,3h后患儿仍呕吐不止,未排便伴呻吟,腹部X线透视:见积气肠袢,并可见液平面,给予肛门应用开塞露一支,排出果酱血便约20ml,确诊为“肠套叠”,给予钡剂灌肠使肠管复位。
   
  例2,男,1.3岁,因阵发性哭闹2h就诊,无便血及呕吐。查体:精神可,咽部无充血,心肺无异常,腹软,未触及包块,肠鸣音活跃。腹部X透视:无异常。患儿7个月时有“肠套叠”病史,初步诊断:肠痉挛,给予VitK3 4mg肌注治疗,患儿仍阵发性哭闹,呕吐2次为胃内容物,精神逐渐衰弱,4h后患儿右上腹能触及腊肠样包块,确认为“肠套叠”,给予空气灌肠使肠管复位。

  3 讨论
   
  3.1 误诊分析 (1)症状不典型。阵发性哭闹、呕吐、血便,腹部肿块为肠套叠的四大主症,在发病早期(指发病4~12h)四大症状并非同时出现。本组病例确诊前均缺乏典型症状。腹部肿块虽然是诊断本病最有意义的体征,但触及的机会不多。如果临床医生对不典型肠套叠的症状、体征缺乏认识,极易造成误诊。(2)诊断思路狭窄,诊断依据片面。血便是肠套叠的主要症状,一般多见于发病后4~12h,多为血水样或酱红色粘液状,多误诊为菌痢。但菌痢多发热,大便次数多而量少,为粘液脓血便,粪质较多,腹痛不如肠套叠剧烈而有规律;肠套叠则以血便为主,含粪质少,脓球较少;急性坏死性肠炎大便呈洗肉水样,量多而便次频繁,具有特殊腥臭味。全身情况较肠套叠恶化快。(3)过分依赖辅助检查而忽视临床表现。本组误诊为菌痢的5例中,均因单靠大便化验有脓细胞、红细胞而诊断。缺乏临床分析。(4)只满足于原发病的诊断,忽视了可能的并发疾病。婴幼儿菌痢、肠炎、消化不良等,由于肠蠕动功能紊乱,可继发肠套叠。
   
  3.2 减少误诊的措施 (1)对患儿不明原因的哭闹不安及呕吐首先要想到肠套叠。(2)腹部包块及血便是诊断肠套叠的重要体征,必须重视腹部检查及肛门指诊。(3)对可疑病例,应作空气或钡灌肠检查,它是诊断和治疗肠套叠的重要方法,B超检查也具有重要诊断意义,其典型超声图像特征为“同心圆”征。
   
  (收稿日期:2004-03-21)

  作者单位:255069山东淄博山东铝业公司医院

作者: 陈茂香 李素梅 王翠萍 2005-7-2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