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4年第4卷第12期中医中药

《黄帝内经》养生的原则

来源:INTERNET
摘要:《内经》十分重视养生。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即论述了人的寿命长短,不在于“时世之异”,而在于个人是否善于养生,并且把养生的典范分为四个档次:上古真人,中古至人,后世的圣人和贤人,并详尽论述了养生以却病延年的重要意义。在整体恒动的自然观与生命观的指导下,《内经》更重......

点击显示 收起

   《内经》十分重视养生。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即论述了人的寿命长短,不在于“时世之异”,而在于个人是否善于养生,并且把养生的典范分为四个档次:上古真人,中古至人,后世的圣人和贤人,并详尽论述了养生以却病延年的重要意义。
   
  在整体恒动的自然观与生命观的指导下,《内经》更重视作为整体的人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并且十分重视精神情志因素对生命和健康的重要作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养生观。
    
  1 顺应四时以养生
    
  人禀天地之气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素问·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又曰:“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系统与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变化相应收受通应,密切联系。
   
  人身是一个与自然规律相同相应的小天地,自然变化会使人产生相应的变化,人与自然服从着同一规律,“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至真要大论》),表现在人的生理、病因、病机、寿天等都与自然节律密切相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天地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罚其本,坏其真矣。”春、夏、秋、冬四季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是万物生长的根本,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效法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主动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认识了六气变化的特点并产生一定的适应能力,防止六气的太过、不及或气候变化过于急骤,主动采取预防措施,“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春三月“夜卧早起……以使志生”;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气得泄”;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从而增强正气,防止六淫之邪入侵致病。所以,顺四时以养生是养生的重要原则之一。

  2 形神兼养
    
  《内经》形神兼养理论既重视“养形”,又强调“养神”,二者不可偏废。形即形体,养形是通过保养精气而实现的。神即精神,包括五志、七情等心理活动。养生必养神,只有养神,才能达到神与形俱;只有养神,才能全形。
   
  养神的方法主要有二:一是心态须保持恬淡虚无,清静愉悦:《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内经》认为,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由心所主宰。《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养神即养心,心神健旺,则五脏六腑及所有的组织、器官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身体才能健康,寿限才能延长;二是须善于调节情志,适当疏泄:精神调摄,强调要恬淡虚无,少思寡欲,但是,若要保持健康无病,人的思维情志活动必须在一定的范围进行,必须遵循适度的原则而有所节制。调节情志,即《灵枢》所说“和喜怒”。七情既然是人体正常的情绪活动,就应该顺其自然,既不可过度,也不可压抑,可通过适当的疏泄来发泄心中的情绪。

  人的形体是与精神相对而言的有形之体,包括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在内的形体,应处于经常的运动之中,根据《内经》养生理论,形体活动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应顺应四时之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就强调四季应起居有节,以加强形体的锻炼。其次,形体活动要适应人体阳气的变化。《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日:“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是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指出人体的阳气在一日之内有生、隆、虚的变化。因此,人的形体活动也应遵循阳气的运动规律。否则,形体就会受到伤害,健康必将受到影响。再者,形体活动应因人而异。《灵枢·天年》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基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说明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生理活动有不同的特点,故养生时应根据人们不同的年龄而选择适宜的形体活动形式。最后,形体活动还应做到适量有度,劳逸结合。《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形劳而不倦”。若劳逸失度,将使形气耗伤,破坏机体的动态平衡,损害人体健康。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这里的久视、久立、久行便是过劳;久坐、久卧便是过逸。

  3 惜精固本,保养肾气
    
  《内经》认为,阴精是构成人体生命和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以及防病康复的基础物质,所谓“人始生,先成精。”(《经脉别论》)“精者,身之本也”。肾主藏精,主生殖,肾精所化之肾气关系到人的生长发育和衰老,故《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不论男女,其发育期、成熟期、衰老期,都分别以肾气盛、肾气平均、肾气衰来说明。肾气在生命活动中由始至终,犹如纵轴贯穿于各个阶段,其盛衰直接关系到人的生长、发育和衰老。因此积精全神,保养肾精、肾气就成为养生的根本原则。具体方法有节房劳,保阴精,戒醇酒,保精气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倡“知七损八益”,则可固精强肾健体,避免早衰。

     养生在《内经》中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整体恒动的自然观与生命观的指导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养生观。这种养生观强调形神兼养,保养精气。只要人体自身“和喜怒而安居处”,“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不为七情所伤;对自然环境“顺四时而适寒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不被六淫所侵,则可“节阴阳而调刚柔”,使“真气从之”,达到“病安从来”之目的。这即是中医学预防保健的主导思想,亦即《黄帝内经》养生学思想的精髓所在。    

  作者单位:030024山西中医学院   

    (收稿日期:2004-11-23)

作者: 尤舒彻 2005-7-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