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4年第4卷第12期中医中药

从热证辨治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举隅

来源:INTERNET
摘要:【摘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临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近年来,在治疗方法上虽有些进展,但仍然缺乏根本性的措施。笔者认为临床以热证较为多见,其原因可能与小儿为阳盛之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气血未充,抗病能力差,易感受外邪,邪易从热化,热毒伤血,迫血妄行有关。按照中医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原则,......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临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近年来,在治疗方法上虽有些进展,但仍然缺乏根本性的措施。笔者认为临床以热证较为多见,其原因可能与小儿为阳盛之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气血未充,抗病能力差,易感受外邪,邪易从热化,热毒伤血,迫血妄行有关。按照中医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原则,用清热为主的方法辨治本病,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血小板 紫癜 辨证求因 从热辨治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临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在治疗方法上,近年来虽然有些进展,但仍然缺乏根本性的治疗措施。笔者临床以清热为主辨治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取得较好的疗效。

  1 病例举隅
    
  例1,患儿,女,6岁。患儿2000年3月因双下肢外侧皮肤出现针尖至米粒大小瘀斑就诊于本市某院,作骨穿检查,确诊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用激素治疗后病好转,但停药后又复发,故于2001年7月13日来诊。诊查所见:患儿“满月脸、水牛背”,精神、食欲尚好。双下肢可见多数针尖大小紫红色瘀斑,血小板51×10 9 /L。证属阴虚内热,虚火迫血妄行,溢于脉外。治宜滋阴凉血,拟方:生地10g,白芍9g,当归10g,旱莲草12g,小蓟12g,侧柏叶10g,阿胶10g 烊化 ,元参10g,女贞子10g,水煎服,每日1剂,7剂。
     
  二诊:下肢瘀斑明显减少,盗汗及午后低热亦明显见好,效不更方,再进7剂。

     三诊:下肢瘀斑完全消失,盗汗及午后低热亦除,血小板上升至86×10 9 /L。患儿因兼见头痛、流清涕、鼻塞咽痛、舌红脉数,因风热外感,原方加薄荷6g,菊花9g,荆芥6g,桔梗9g,甘草3g,服3剂。

     四诊:药后,诸证悉除,血小板110×10 9 /L。拟方:阿胶9g (烊化) ,当归10g,白芍10g,女贞子10g,生地12g,元参10g,旱莲草12g,辽沙参10g,甘草9g,服7剂,巩固疗效。

     随访3年再未出现紫癜,血小板一直稳定在正常范围。按语:本例患儿辨证要点在于口渴,午后微热,舌红,少苔,脉细而稍数,病机关键在于阴虚而生内热,虚火迫血妄行发生紫癜,治疗关键在于滋阴清热,凉血止血,三诊虽兼感风热,但病状轻微,略佐以辛凉解表之品,仍以治主症为要。
       
  例2,患儿,男,8岁,2001年9月6日初诊,患儿于5岁时始病,出现鼻衄,齿龈出血,双下肢出现针尖至米粒大之紫红色瘀斑,曾服中西药治疗,但病情反复,1周前在本市某院作骨穿检查,确诊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来诊,诊查所见:患儿精神、食欲尚好,双下肢出现多数针尖大小之紫红色瘀斑,以下肢外侧为多,齿龈红肿齿缝有血迹。未发现其他出血倾向,大便干燥,2~3日一行,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血小板48×10 9 /L。证属邪热内盛,迫血妄行。治宜:通腑泻热,凉血止血。拟方:大黄6g,黄连6g,枳壳9g,槟榔9g,旱莲草10g,小蓟12g,侧柏叶9g,丹皮9g,白芍10g,甘草10g,山栀6g,水煎服,每日1剂,3剂。
   
  二诊:服药期间,曾鼻衄一次,大便通,下肢瘀斑明显减少,齿龈红肿好转。上方去槟榔、枳壳,加阿胶10g (烊化) ,紫草10g,连服7剂。
   
  三诊:下肢瘀斑消失,龈衄亦除。血小板上升至89×10 9 /L,拟方:阿胶10g (烊化) ,元参10g,旱莲草12g,白芍9g,紫草10g,丹参10g,丹皮10g,生地10g,川军5g,连服10剂,1个月后复查血小板131×10 9 /L,随访2年,病情稳定。

     按语:本例患儿以舌红苔黄厚,便秘为辨证要点,证亦属血热妄行,然是阳明实热,治疗之关键在于通腑以泄热,邪热去,血自归经。
   
  例3,患儿,6岁,2000年10月16日初诊,患儿因四肢出现散在的出血点2个月,曾于1周前在本市某院作骨穿检查,确诊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来诊,诊查所见:患儿精神尚好,上下肢可见多数针尖大小之紫红色瘀斑,以双下肢外侧为多,大便溏,日2次,体温37.8℃,尿蛋白(+),红细胞7~9个/HP,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证属湿热郁蒸,迫血妄行,治宜:清热祛湿,凉血止血。拟方:银花20g,薏米15g,苍术6g,黄连3g,通草6g,滑石10g,甘草5g,白茅根15g,芦根15g,紫草10g,小蓟10g,大黄5g,水煎服,每日1剂,7剂。二诊:四肢紫癜明显减少,舌红苔黄,体温正常,血小板86×10 9 /L,尿检:蛋白(±),红细胞3~5个/HP。上方去大黄,继服7剂。
   
  三诊:四肢紫癜消失,体温正常,血小板上升至118×10 9 /L,尿检蛋白(-),红细胞2个/HP,舌红苔薄白,脉滑缓。拟方:丹参10g,旱莲草10g,阿胶10g 烊化 ,白芍10g,甘草10g,紫草10g,元参10g,薏米12g,芦根12g,白茅根12g,连服10剂。半年后复查,血小板稳定在正常范围,尿检正常,随访2年病情稳定。
   
  按语:本例辨证要点是“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大便溏,低热”,证属湿热迫血妄行,故治疗关键在于祛湿清热,湿祛热除,出血自止。
    
  2 体会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指外周血小板计数在100×10 9 /L以下而言,西医治疗虽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以及脾切除疗法,但仍缺乏根本性的治疗措施 [1] 。中医认为本病属《血证·紫斑》范畴,亦有称之为“葡萄疫”者(明·陈实功《外科正宗》),临床以血热妄行,阴虚火旺,气不摄血诸型为多见,血热妄行与气不摄血为基本病机,治疗以清热凉血与补气摄血为大法 [2] ,近来亦有用活血化瘀中药而取效者。
   
  笔者在临床所见者,以火证为多,这可能与小儿为阳盛之体,气血未充,阴常不足,阳常有余,抗病能力差,易感受外邪,邪易从热化,热毒伤血,迫血妄行有关。本病的治疗,笔者运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经西医确诊之后按照中医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进行治疗。如上举三例,病证皆属“火热迫血妄行”,但火有“虚火”、“实火”、“湿热”的不同。例1属虚火迫血妄行,治以滋阴清热(火);例2为阳明实热,治以通腑泻热;例3则是湿热,治以祛湿清热,热去血自归经,故拟方均以去“火”之药为君,凉血止血为佐使,标本兼治,故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因系统观察病例尚少,上述管见,难免谬误,敬请指正。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00-1802.

     2 江育红,张奇文.实用中医儿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534-536.     

  作者单位:030009山西省太原市中医研究所儿科

  (收稿日期:2004-09-13)

作者: 李玉兰 2005-7-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