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年第5卷第5期检验与临床

尿液标本805份细菌培养结果与病原菌的耐药性检测

来源:INTERNET
摘要:【摘要】对我院2001年1月~2003年11月805份临床诊断为泌尿系感染病人的尿液标本进行了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其中阳性标本(细胞计数高于104~5CFU/ml)289份,阳性率分别为2001年的28%、2002年的34。【关键词】尿液细菌培养药敏试验近年来,由于微生物检验技术的提高,从尿液中检出的菌株种类越来越多,为了了解目......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对我院2001年1月~2003年11月805份临床诊断为泌尿系感染病人的尿液标本进行了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其中阳性标本(细胞计数高于10 4~5 CFU/ml)289份,阳性率分别为2001年的28%、2002年的34.9%、2003年的43.6%,呈逐年上升趋势。检出率最高的的需氧菌是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肠球菌等。药敏结果提示: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呈逐年上升,其中产ESBLS(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肠杆菌亦逐年上升,应引起临床极大关注。
    
  【关键词】  尿液 细菌培养 药敏试验
      
  近年来,由于微生物检验技术的提高,从尿液中检出的菌株种类越来越多,为了了解目前我院泌尿系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我们对805份急、慢性泌尿系感染病人尿液进行细菌培养及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3]
    
  1.1 标本来源 (1)805份尿液标本均来自我院2001年1月~2003年11月门诊和住院患者,符合泌尿系感染诊断标准者。(2)尿液经培养后细菌计数>10 4~5 CFU/ml判为阳性。(3)尿液为晨尿(留取方法为:清洗外阴部后,留取中段尿,1h内送检)。
   
  1.2 分离培养 将尿液接种羊血琼脂平板、伊红美蓝琼脂平板,经35℃24h培养,当细胞计数>10 4~5 CFU/ml时,再做进一步鉴定。
    
  1.3 鉴定方法 用常规鉴定方法进行,有疑难细菌时,用API鉴定系统。
   
  1.4 药敏试验 采用WHO推荐的K-B纸片扩散法测定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ESBLS的检测采用纸片协同法。抗生素纸片选用XOID(英国)产品,头孢曲松(CRO30μg/片)、头孢他啶(CTD30μg/片)、头孢哌酮(CFP30μg/片)、头孢噻肟+克拉维酸(30μg/10μg CTX/cla)、头孢他啶+克拉维酸(30μg/10μg CTD/cla)、亚胺培南(IPM10μg/片)、环丙沙星(CIP1μg/片)、哌拉西林(PIP100μg/片)、庆大霉素(GEN10μg/片)、苯唑青霉素(OXA1μg/片)、复方磺胺(SXT23.75/1.25μpg/片)、阿米卡星(AKN30μg/片)、万古霉素(VAN30μg/片),同时用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肠埃希氏菌TCC25922、铜绿假单胞杆菌ATCC27853及粪肠球菌ATCC33186进行质量控制。
    
  2 结果
    
  805份尿液标本共分离到病原菌13个属,23种,289株。年间细菌培养状况见表1,各年间分离率前五名的细菌见表2,其中有12%的标本同时分离到两种细菌(混合感染),各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见表3。
    
  表1 2001~2003年(1~11月)细菌培养状况(略)
    
  表2 分离率高的细菌(略)
    
  表3 药敏试验结果(略)
    
  3 讨论
    
  (1)从表1可以看出我院3年来,尿液标本量逐年增加,而且阳性检出率也逐年上升,说明临床医生已提高了对细菌培养重要性的认识。(2)从表2可知,检出率最多的需氧菌是大肠埃希氏菌(57.3%~69.8%),与国内报道一致。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白色念珠菌、肠球菌、聚团肠杆菌等,其中白色念珠菌的检出率非常高,可能与临床抗生素应用不合理有较大关系。另外,肠球菌的检出率逐年提高。由于产β-内酰胺酶的肠球菌及耐高浓度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肠球菌,特别是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的出现,给临床治疗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应引起临床极大关注。(3)本文资料显示,3年间检出率高的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杆菌、肠球菌等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敏感率逐年下降,如:大肠埃希氏菌对环丙沙星的敏感性,2001年为65.6%,2002年为47.3%,2003年为36.2%。因此,临床医生结合细菌药敏报告选用抗生素,显得尤为重要。(4)测定细菌是否产生ES-BLS对于临床治疗非常重要,当分离出ESBLS菌株时,不管体外药敏试验敏感与否,应当及时向临床报告,避免使用青霉素类、一代头孢、二代头孢、三代头孢菌素和氨曲南,以免造成菌群失调和多重耐药,可选用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含酶抑制剂、β-内酰胺类及氟喹诺酮类药物。
   
  近年来,由于细菌获得性耐药机制的迅速发展,细菌耐药问题变得十分复杂,某些菌在同一细菌体内同时存在多种耐药机制,如肠杆菌科细菌产生由质粒介导的ESBLS、质粒介导的AMPC酶、染色体介导的AMPC酶等,导致细菌多重耐药,治疗失败,给感染性疾病的控制带来了巨大障碍,使临床医学在感染控制的问题上面临抗生素发明以来最严重的挑战。因此,临床结合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对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泌尿系感染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459-460.
   
  2 孙庆莲,于秀娟,姚萍,等.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的检测.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0,360-363.
   
  3 韩艳,杜敏.细菌检测与临床.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2001,7-24.

  作者单位:300455天津大沽化工厂职工医院检验科

作者: 孙秀梅 2005-7-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