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年第5卷第5期检验与临床

针吸细胞学检查快速诊断桥本氏病156例

来源:INTERNET
摘要:病情隐匿,多数病例临床表现复杂且无特征性,就医时又多为中晚期患者,肿大的甲状腺质地偏硬、表面不平、常有大小不等、数量不一的结节,临床极易误诊为肿瘤或甲亢而进行不必要的手术治疗,从而造成甲状腺机能减退而需终身替代治疗,文献报道误诊率高达68%,笔者1992年9月~2004年9月用针吸细胞学诊断桥本氏病156例部分资......

点击显示 收起

    桥本氏病又称桥本氏甲状腺炎或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近年发病有增多趋势。病情隐匿,多数病例临床表现复杂且无特征性,就医时又多为中晚期患者,肿大的甲状腺质地偏硬、表面不平、常有大小不等、数量不一的结节,临床极易误诊为肿瘤或甲亢而进行不必要的手术治疗,从而造成甲状腺机能减退而需终身替代治疗,文献报道误诊率高达68%,笔者1992年9月~2004年9月用针吸细胞学诊断桥本氏病156例部分资料由陈显章老师提供),结果快速准确,可大大降低误诊率,现报告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56例中男性5例,女性151例,女性占96.8%,男性仅占3.2%。年龄最小的9岁,最大的69岁。其中10岁以下的4例,11~20岁16例,21~30岁58例,31~40岁43例,41~50岁25例,51~60岁4例,61~70岁6例,21~40岁为发病高峰,占64.7%。病程2个月~15年,多因偶然发现甲状腺肿大就诊,主要症状为颈部不适、倦怠、乏力、浮肿或出现甲亢症状。体检见甲状腺弥漫性肿大,肿块多呈分叶状,存在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表面不平、质地偏硬。57例初诊为肿瘤,54例初诊为甲状腺肿大待查,35例临床初诊为甲状腺炎。
    
  2 细胞学检查
    
  本组穿刺针全部选用20ml带7号针头的一次性注射器,患者取坐位,常规消毒皮肤不用麻醉,穿刺时避开血管,选择甲状腺硬度最大最浅处进针,从不同的方向抽吸3~5次,涂片用HE染色,镜检不满意时可重穿。一般20~60min可明确诊断。
   
  镜检时根据细胞图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期。早期:甲状腺上皮细胞大小基本一致,核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细而分布均匀,核仁不明显,有少量胞浆。腺上皮细胞多呈团块状聚集,少数散在,细胞间散在大量淋巴细胞,部分病例淋巴细胞浸入上皮细胞团中,淋巴细胞的数量应多于腺上皮细胞。中晚期:腺上皮细胞出现明显的异形,细胞大小不一,核轻度畸形,核膜不完整,常见较多的退变上皮细胞,染色质凝集,核膜皱缩呈锯齿状,无核仁,部分病例可见Askanazy细胞,淋巴细胞多少不一,一般在中等以上。

  3 讨论
    
  3.1 发病情况 桥本氏病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少见的疾病。但近来临床证实本病并非罕见,笔者收集1991~2004年10月共作甲状腺疾病针吸细胞学检查1362例。其中诊断桥本氏病156例,占11.46%。本组中9~12岁儿童有12例占7.7%。在笔者涉猎的文献中尚少有报道,儿童病例中病程短,淋巴细胞浸润也丰富,血清中TGA、TMA抗体滴度多较成人偏高,与文献中认为该病病程越长,滤泡上皮细胞破坏越重,淋巴细胞浸润越多,血清TAM、TGA越高明显不一致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3.2 临床意义 桥本氏病临床可误诊为恶性肿瘤,反之某些恶性肿瘤亦可误诊为桥本氏病,一般实验室检查对鉴别诊断又无特异性的价值。针吸细胞学检查只要根据甲状腺上皮细胞仅有变性而无恶性特征和多量淋巴细胞浸润即可与恶性病变鉴别并作出明确的诊断。
   
  虽然血清中TXT、TGT测定对桥本氏病的敏感性高达90%,但尚有10%左右的患者为阴性,而亚急性甲状腺炎、无痛性甲状腺炎及甲状腺恶性淋巴瘤等则有可能为阳性。潘铨等报道经手术证实为桥本氏病的47例中有7例TMA、TGA为阴性,Huwkins等报道61例中有5例TMA、TGA检测为阴性,术后病理证实仍为桥本氏病,故认为针吸细胞学检查对桥本氏病的诊断比血清学检查更敏感,可做出明确的诊断而避免外科手术。
      

  作者单位:405200重庆市梁平县人民医院病理科

作者: 肖宇 杜藐遴 陈显章 2005-7-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