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年第5卷第6期论著

浅谈心理学在献血过程中的重要性

来源:INTERNET
摘要: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无偿献血已成时尚。由于献血者各自的心理活动不同,献血行为表现也不同,常会出现一些献血反应,而影响献血的顺利进行。因此,医护人员掌握心理学知识在无偿献血工作中是十分必要的,既能促进献血工作顺利进行又能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结合工作实践谈谈心理学知识在献血中的应用体会。...

点击显示 收起

    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无偿献血已成时尚。由于献血者各自的心理活动不同,献血行为表现也不同,常会出现一些献血反应,而影响献血的顺利进行。因此,医护人员掌握心理学知识在无偿献血工作中是十分必要的,既能促进献血工作顺利进行又能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结合工作实践谈谈心理学知识在献血中的应用体会。

  1 心理因素与献血表现
    
  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反应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大脑活动而产生的。献血者虽说是健康人群,可由于献血者的年龄、性别、性格的不同,社会地位和文化素质等原因,对献血的心理状态反应也不同。
   
  1.1 青年学生惧怕疼痛 青年学生中为数不少的人惧怕静脉穿刺的疼痛,而产生紧张心理,或见血即心慌不能调节自己,他们对无偿献血充满着热情,有着奉献、助人的荣誉感,也知道献血对自己身体没有什么不良影响,又能救助他人的生命,可是惧怕见血和穿刺疼痛的紧张心理又不能清除,此时采血者若不及时发现,疏导帮助,会出现由于紧张而出汗、面色苍白,甚至晕厥影响了献血,同时还会出现献血反应的连锁表现,阻碍献血工作的进行。
   
  1.2 青年人紧张担心 青年工作群在献血中既热情又紧张,因对身体健康,表现在献血前的紧张和献血后的担心,在长时间内不能消除顾虑,甚至在平时的身体不适或感冒的发生时,也常常与一次献血联系,而影响了再次献血,另外有带着情绪来的献血者,原因是并非自愿,而是碍于单位中的表现,此类献血者往往是从众心理和受暗示心理较强,容易受现场献血氛围的影响,采血者的语言、语气、动作、操作程序都在影响着他们的心理,稍有不慎,献血反应症状会出现,献血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1.3 献血者的随意性 平时生活起居无规律,健康意识较薄弱,饮酒、吸烟、高脂饮食,献血前过度疲劳、空腹、饥饿时献血,这些由于生活起居问题影响生理机能导致在献血时的虚脱或高脂血也给献血工作带来了不利。
   
  1.4 个体差异 从气质分类看,抑郁质的人和内向性格的人多胆小、情绪兴奋性弱、敏感,防御反应明显、感受性强、很弱的刺激就能感受得到,因而对刺激的耐受性就比较低,容易出现献血反应。
   
  1.5 防病心理 多在45岁左右的人群,对献血与健康知识了解较多,想通过献血促进新陈代谢,预防一些疾病,特别是想通过献血解除心脑血管疾病的隐患,这组人群在献血人群中粗估占15%左右,是不可忽视的献血队伍。
   
  1.6 采血环境对献血影响很大 如环境人员拥挤、嘈杂不宁、空气污浊、温度高、等候时间过长,均会导致献血者心情烦躁,对献血失去安全感,此时采血极易产生献血反应。

  2 措施
    
  2.1 医护人员用心理学知识进行宣教指导献血 医护人员把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很自然的应用到献血工作中的每个细节,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根据社会群不同,分析他们的需知、利用媒体宣传、资料传发等形式,向人群普及血液生理知识,献血前后的注意事项,对疑惑者要耐心解释清楚,消除他们对献血的思想顾虑,指导填写献血者健康征询表,告知献血者有关献血的健康条件和导致不能献血的危险行为及保密制度,消除担忧,使我们能得到真实、完整的健康状况资料。
   
  2.2 采血人员要具有很好的心理素质 要有一定的预知和判断能力,察言观色,注意着每位献血者的神色、精神状态,如果是献血者,紧张不安、怕疼、不敢采血,这时避免交谈与献血有关的内容,岔开话题将献血者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方面去,要选择轻松活跃的话题,以消除其紧张情绪,使其在不知不觉中献完血,献血者为学生时,可以通过询问学生的专业,多大了或上几年级等话题来进行,对已结婚的工作人群,可询问家庭、孩子等情况以达到放松情绪的目的,如果采血中见献血者面色苍白、出汗多应立即停止采血,针对不同心理反应的刺激诱因、施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放松紧张情绪,这样可免除进一步的献血反应的发生—晕厥。
   
  2.3 利用媒体及各种宣传工具,向公民宣传献血健康的知识 提高献血意识,让广大公民都来关注献血事业,同时注重健康意识的增强,规律起居生活,医务人员采血前的健康询问和体格检查,应做到细致不漏、避免有心血管疾病、饥饿、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的人参加献血。
   
  2.4 采血者的技术要熟练 达到一针见血,严格无菌操作,使献血者有安全感,充满自信,要对医务人员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和技术考核,严格上岗制度,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理解和关心每一位献血者,用自己的语言、行为推动献血工作的顺利发展。
   
  2.5 献血反应的处理 当发生献血反应时,医务人员首先要冷静,实施应急搭救,即终止采血,平卧、喝杯热糖开水,对晕厥、神志不清者按压人中,呕吐者头侧向一方,有抽搐者用纱布包住压舌板,以防咬破唇舌,及时对症处理包括药物针剂的应用,以保证献血者的安全。
   
  2.6 献血后的指导 在献血结束后,嘱献血者必须约20min休息时间,以保证身体因缺血而得到调整,此时献血者恐惧心理虽减轻,但对献血后的担心仍存在,所以要鼓励献血者,指导他们在献血后4h内需饮比平时多一点的液体,指导以后的注意事项,诚恳征求献血者对医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鼓励他们下一次再来献血。
   
  2.7 人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重视,不良环境易使人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厌恶等负面情绪,必将影响献血工作,为此要创造温馨舒适的环境,干净整齐、光线充足、空气新鲜、温度适宜、音乐伴随、宣传醒目,使献血者心情愉悦,情绪安宁处于最佳状态。
   
  总之,医护人员运用医学心理学准确细致的分析献血者的心理特点,消除影响献血者的诸多不良心理因素,使献血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安全、愉快的献血,会促进无偿献 血事业健康的发展。
    
  作者单位:266071山东省青岛市中心血站 

作者: 阎慧芝 丛培芳 刘棋 2005-7-2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