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年第5卷第6期临床医学

心房颤动的分布节律

来源:INTERNET
摘要:心房颤动为常见的心律失常。此类心房颤动不影响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死亡率,但可增加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及瓣膜病患者的死亡率。目前已经确认了急性心血管病事件发生存在着24h节律的变化,现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持续和终止存在节律性变化进行探讨。如果能发现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规律,对其药物预防和复律治疗将......

点击显示 收起

  心房颤动为常见的心律失常。有的表现为持续数分钟,有的表现为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周。此类心房颤动不影响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死亡率,但可增加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及瓣膜病患者的死亡率。目前已经确认了急性心血管病事件发生存在着24h节律的变化,现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持续和终止存在节律性变化进行探讨。如果能发现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规律,对其药物预防和复律治疗将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现就对25例孤立性阵发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进行临床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03年11月~2005年2月共收治有24h动态心电图记录和心电监护的孤立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9.1±7.9)岁(42~80岁),发现阵发性心房颤动时间最短为11min,最长3天,平均(21.4±9.2)h。
   
  1.2 检查方法 受试者均采用美国Marquette公司1989年生产的Centra综合心电生理检查仪进行24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平均记录23.4±0.7(22.8~24.2)h。记录心房颤动开始发生时间及自动终止时间。如果24h动态心电图结束后心房颤动未终止,继续心电监护直至心房颤动转变为窦性心律。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平均数±标准差(ˉx±s)表示。根据资料采用t检验和χ 2 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在30例动态心电图的记录中,共有89次心房颤动发生。其中13例37阵次(41.6%)发作伴心悸、胸部不适和气短,而另外17例52阵次(58.4%)发作无明显的不适感。分析发现患者不适感与心房颤动伴有快速心室率(>100bpm)有关。
   
  2.1 心房颤动总的昼夜节律变化 从24h动态心电图观察阵发性AF的发生,持续及终止见午夜增多,凌晨2:00~4:00出现高峰,上午11:00至中午为低峰,呈现单谷峰曲线。这一昼夜分布节律表明心房颤动发生、持续、终止存在一定规律。
   
  2.2 心房颤动起始、持续及终止的节律变化 心房颤动起始时间21例患者41阵次(46.1%)发生在0:00~6:00,9例患者17阵次(19.1%)发生在6:00~12:00,18例21阵次(23.6%)发生在12:00~18:00,5例10阵次(11.2%)发生在18:00~0:00。起始于上午持续时间从1~14h,少数达19h;起始于下午持续时间较长8~42h,最长71h;起始于18:00~午夜,持续时间为1~26h。心房颤动持续时间与起始时间有一定关系。21例患者41阵次(46.1%)和9例患者17阵次(19.1%)发生在起始时间分别发生在午夜至清晨和上午的AF,持续时间较短,为(8.8±2.7)h,发生在午后的18例21阵次(23.6%)和5例10阵次(11.2%),持续时间为(33.6±9.9)h,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终止时刻高峰出现在上午9:00~12:00,终止于上午13例37阵次(41.6%),终止于下午7例20阵次(22.5%),终止于凌晨6例19阵次(21.3%),终止于夜间4例13阵次(14.6%)。
    
  3 讨论
    
  根据本组资料观察,心房颤动的起始高峰时间发生在午夜至凌晨6时,持续时间为上午,终止时间为中午或傍晚。而一些研究表明急性心血管事件,如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猝死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在一天24h中均集中在上午 [1,2] ,与心房颤动的持续时间和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时间是相符的,提示心房颤动维持时间与触发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生理过程相似,在凌晨和上午、血压、心率、血浆肾上腺素、血浆皮质素、血小板聚集性和自主神经的调节为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对心房颤动的维持和终止也起同样重要的作用,而为什么心房颤动的起始高峰在午夜,一种可能的机制为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加而触发心房颤动发生。因为已有实验证明注射乙酰胆碱兴奋迷走神经缩短心房不应期而诱发心房颤动 [3] 。
   
  虽然心房颤动本身不是致命性的,但是随着年龄增加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增加,而且是老年人发生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 [4] 。
     
  参考文献
    
  1 Parker JD,Testa MA,Jimenez AH,et al.Morning increasing ambulatory ischemia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noary artery diseases.Circulation,1994,89:404-612.
   
  2 Raeder EA,Hohnioser SH,Graboys TB,et al.Spontaneous variability and circadian distribution of ectopic 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ventricular arrhythmia.J Am Coll Cardiol,1998,12:656-661.
   
  3 Nahum LH,Hoff HE.Production of auricular fibrillation by application of acetyl-beta-methyl choline chloride to localized region of the au-ricular surface.Am J Physiol,1980,129:428-436.
   
  4 Wolf PA,Abbott RD,Kannel WB.Atrial fibrillation:a major contributor to stroke in the elderly.Arch Intern Med,1987,147:1561-1564.
    
  作者单位:250031山东济南解放军第456医院特诊科

作者: 肖玲 2005-7-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