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年第5卷第9期

CT定向下锥颅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CT定向下锥入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疗效。方法颅脑CT定向下找准靶点,局麻下用颅锥与水平线呈30°~45°角锥颅。置硅胶引流管引流。术中CT观察引流管的位置,据情况调整,并能动态观察血肿变化。...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CT定向下锥入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疗效。 方法  颅脑CT定向下找准靶点,局麻下用颅锥与水平线呈30°~45°角锥颅。置硅胶引流管引流。术中CT观察引流管的位置,据情况调整,并能动态观察血肿变化。并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等量置换。如有血凝块时,自引流管注入1~2万U尿激酶加入生理盐水5ml注入血肿腔,夹管4~6h放开。闭式引流3~8天。 结果  38例病人全部治愈。无颅内感染,张力性气颅、颅内出血、癫痫等并发症。 结论  靶点准确置管安全,术中CT动态观察血肿变化及根据情况调整引流管。操作简单,微创,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疗效确切。

  【关键词】  CT定向;锥颅引流;慢性硬膜下血肿
      
  我院自1998~2004年6年间采用CT定向锥颅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38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32例,女6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55岁,50岁以上的28例,占73.7%。有明确外伤史的32例,病因不明的6例;临床表现:头痛、头晕的32例,不同程度肢瘫14例,有精神症状者2例,小便失禁者1例,意识障碍者1例。发病时间30天~6个月,全部经CT确诊。血肿位于右侧额颞顶部18例,左侧额颞顶部9例,双侧额颞顶部4例,右颞顶部7例,左颞顶部2例。按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在35~100ml。

    1.2 影像检查 CT等密度改变23例,混杂密度5例,低密度10例,中线结构移位0.5cm以内的12例。中线结构移位0.5~1.0cm的24例。中线移位>1.0cm的2例。

    1.3 治疗方法 本组全部采用CT定向锥颅置管血肿引流术。根据CT所显示的血肿最大层面。仰卧时头颅低位,选择穿刺点标记。避开颞线动脉和脑膜中动脉等重要血管。与水平线呈30°~45°角锥颅。锥透颅骨及硬膜有落空感后拔出颅锥。见陈旧性血液外流,迅速在导丝引导下以同样直径的硅胶引流管置入血肿腔。置管时要轻柔,按锥颅时的角度置引流管。动态CT观察引流管及血肿变化,可置引流管头端到血肿中央部位。让血性液自然流出,待引流管不流血性液后,缓慢向血肿腔内注入生理盐水。等量放出陈旧性血性液。反复冲洗至引流液基本澄清为止。如有未液化的血凝块,可自引流管内注入尿激酶溶液5ml(1~2万U尿激酶/5ml生理水)。夹管4~6h放开闭式引流,引流过程中注意补液,以促进受压脑组织膨起。如引流液见有碎血肿块时,可反复注入尿激酶液夹管。根据引流量3~8天复查头颅CT血肿消失后拔管。

  2 结果

  本组32例经治疗后临床症状逐渐消失,无颅内感染、脑损伤、张力性气颅、癫痫、急性硬膜外血肿及脑内血肿等并发症。术后3~8天复查CT血肿均消失。

     3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方法很多,慢性硬膜下血肿约占颅脑创伤的1%,颅内血肿的10%,老年人好发 [1] 。近年来骨瓣开颅血肿清除的手术方法已经不作为首选 [2] 。采用CT定向锥颅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良好。笔者体会:(1)CT定位靶点准确。(2)与水平面呈30°~45°角锥颅置管安全,避免引流管垂直进入直接插入脑组织内。(3)引流管低位引流彻底。(4)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5)术中CT动态观察引流管位置及血肿变化。(6)有血凝块时,可用尿激酶液溶解引流。并可反复应用。适当延长引流时间,本组最长引流8天。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362.2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4,293.

  作者单位:255120山东省淄矿集团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编辑:文 静)

作者: 吴铁军 2006-8-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