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年第5卷第10期

活血化瘀药的临床应用及其药理作用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活血化瘀是中医治疗血瘀证的一个主要法则,目前应用活血化瘀药治疗的疾病涉及到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甚为广泛。如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常见妇科疾病、不孕不育症、外科跌打损伤、恶性肿瘤以及一些其他疑难病的治疗都离不开活血化瘀药。临床应用较为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临床应用1。...

点击显示 收起

    活血化瘀是中医治疗血瘀证的一个主要法则,目前应用活血化瘀药治疗的疾病涉及到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甚为广泛。如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常见妇科疾病、不孕不育症、外科跌打损伤、恶性肿瘤以及一些其他疑难病的治疗都离不开活血化瘀药。临床应用较为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应用

  1.1  治疗脑出血  急性期脑出血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探讨最大限度降低患者病死率和病残率的各种治疗方法,仍是目前神经病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的关键在于尽快清除颅内血肿。近年来应用活血化瘀方药治疗脑出血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活血化瘀药的应用,对颅内压升高的重症患者同时应用脱水剂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4.9%。活血化瘀药在出血性中风的治疗中也有良好效果。实验研究表明,丹参和多种活血化瘀药物对凝血机制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某些活血化瘀药具有加速和促进血肿溶化与吸收以解除脑受压的作用,有利于脑神经功能的恢复。

  1.2  治疗癫痫病   颅内血瘀形成癫痫,所以占有“瘀痫”之称。癫痫反复发作,迁延数日,病久痰留气滞,容易导致血瘀;颅脑外伤引起的癫痫,因脑髓气血失调,窍络易生瘀阻,所以痰浊内生。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活血化瘀中药可改善全身微循环,使局部供血得到改善,并可改变血液流变性质,从而有利于癫痫的控制。

  1.3  治疗心血管疾病  我国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方面的研究与治疗已领先国际水平,国家重点支持的“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又获得重大突破。在临床方面,研究首创了以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首创以活血化瘀防治介入治疗冠脉再狭窄及心绞痛复发。目前,活血化瘀已成为全国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主流方法,活血化瘀药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成为不可缺少的药物。

  1.4  治疗眼科疾病  近年来,活血化瘀药也应用于眼科疾病的治疗。活血化瘀药具有行血、祛瘀、消肿、定痛等作用。适用于血滞或血瘀所致的眼部出血久不吸收,胞睑肿块、结节,眼底渗出、变性,眼部固定性疼痛等。

  1.5  用于治疗不孕不育症、妇科及其他疾病  近年来用于治疗梗阻性无精症引起的不育症、气滞血瘀引起的不孕症,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妇科方面具有活血调经功能的活血化瘀药具有加强子宫收缩的作用,如益母草、红花、蒲黄等。益母草能加强子宫收缩,其流浸膏作为产后调理药,可加速子宫复归,治疗产后子宫出血和复旧不全。红花常用于痛经、闭经、难产、产后恶露不净等妇产科疾患,故有红花“主治胎产百病”之说。研究证明,红花对子宫呈明显收缩作用,对妊娠子宫尤为明显。蒲黄也是重要的调经药,配伍五灵脂即失笑散历来用于治疗产后血瘀,止胀痛,清除恶露。近代证明其煎剂、酚剂或醇提取物均有加强子宫收缩的作用。另外,病毒性肝炎、恶性肿瘤的治疗也离不开活血化瘀药。

  2  药理作用

  活血化瘀药具有行血、散瘀、通经、利痹、消肿、定痛等功效,近年来随着对活血化瘀药的不断深入研究,逐渐揭开了活血化瘀药基本药理作用的奥秘,活血化瘀药最基本的药理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

  2.1  改善血流动力学  活血化瘀药一般都有扩张外周血管、增加器官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的作用。各种活血化瘀药,扩血管作用的主要部位不同,有22种活血化瘀药对股动脉有扩张作用,以穿山甲、水蛭、益母草、莪术、桃仁的作用较突出,其中除益母草外,其他均属破血散结药,说明在活血化瘀药中,对于股动脉,以破血散结药的扩血管作用最强。但研究也说明,延胡索、丹参、川芎等则对冠状动脉的扩张作用更为突出。活血化瘀药治疗冠心病具有良好疗效。已证明许多活血化瘀药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供血供氧的作用,如川芎、丹参、毛冬青、红花、益母草、当归、赤芍、延胡索等,由活血化瘀药赤芍、丹参、川芎、红花、降香为主组成的复方,由丹参、郁金、鸡血藤、乳香、没药、血竭组成的通脉灵,由蒲黄配伍五灵脂组成的失笑散等,都具有类似或更强的作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往往具有血瘀的见证,如肝区刺痛,痛处固定、皮肤黝黑、腹内痞块以及蜘蛛痣、肝掌等。肝区高频阻抗图证明,这类血瘀患者肝区搏动性血流量常低于健康人,流出阻力则高于健康人。经活血化瘀治疗,随着肝功能的好转,肝区搏动性血流量增加,流出阻力减小。脑血管疾病的血瘀患者,脑血流量降低,经活血化瘀治疗,常见脑循环改善。此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血瘀患者,经活血化瘀治疗后,也见病变器官血流量增加。

  2.2  改善血液流变学和抗血栓形成  (1)改善血液流变学。活血化瘀药及其复方一般均能改善血瘀患者血液的浓、粘、凝、聚状态,其中以养血活血和活血祛瘀类作用更为明显。各种不同原因的血瘀证,经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后,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好转。 (2)抗血栓形成。血瘀证常表现为血栓闭塞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视网膜血管阻塞等。实验证明,许多活血化瘀药都有抗血栓形成作用,因而对上述疾病有良好疗效。活血化瘀药抗血栓形成主要作用于以下几个环节:(1) 抑制血小板聚集。血瘀患者血液的浓、粘状态,引起血流缓慢,血小板易于在血管内膜损伤处粘着,活血化瘀药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减少了血小板的粘着和聚集。(2)活血化瘀药可降低血小板的表面活性,从另一方面抑制血小板聚集,如赤芍、鸡血藤、当归,都能非常显著地抑制由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且与浓度呈正相关。其他如川芎、红花、益母草、水蛭、三棱、莪术、虻虫、土鳖虫、延胡索、五灵脂等都有这种作用。以活血化瘀药为主组成的复方也有类似作用。有的药物且能使已聚集的血小板发生解聚,如川芎的有效成分川芎嗪。活血化瘀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近年来的研究证明,血小板内的cAMP是调节血小板聚集功能的一个重要物质,血小板内cAMP含量增高能抑制花生四烯酸合成血栓烷A2(TXA2),后者是个强烈的血小板聚集促进物。已发现川芎嗪等能提高血小板内cAMP的含量。赤芍则可能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转化为TXA2所必需的环加氧酶而使TXA2的合成减少。

  增加纤溶酶活性。某些活血化瘀药还可通过增加纤溶酶活性,促进已形成的纤维蛋白 溶解而发挥其抗血栓形成作用,如益母草、红花有效成分红花黄素和活血化瘀宫外孕方(I号方由赤芍、丹参、桃仁组成,2号方再加三棱、莪术)等都有这种作用。

  2.3  改善微循环  血瘀患者常表现有微循环障碍,如冠心病、脉管炎、子官内膜异位症、慢性肝炎、肝硬化、硬皮病等,都普遍存在微循环障碍,临床表现瘀证明显的微循环障碍的程度也较严重。实验证明,许多活血化瘀的方、药都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如川芎、丹参、蒲黄、姜黄、红花、当归、益母草以及以活血化瘀药为主组成的川红(川芎、红花)注射液、通脉灵等都有类似作用。活血化瘀治疗前后冠心病患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微循环障碍改善的情况。冠心病患者经活血化瘀治疗后,不仅冠脉流量增加,而且心肌营养性血流量也增加,这是从另一角度反映心脏微循环改善。

  活血化瘀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常用治法之一,对各种炎症的早期及不同类型的炎症浸润均有明显疗效。根据活血化瘀药治疗实验性炎症的结果推测,其抗炎作用的原理可能是由于它降低炎症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了炎性渗出;同时由于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促进了炎性渗出物的吸收所致。此外,有些活血化瘀药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抗菌抗感染作用,如丹参、赤芍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赤芍、川芎能抑制肠道致病菌的生长。此外,在活血化瘀治疗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硬皮病、红斑狼疮等研究中,发现治疗这类疾病的方药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活血化瘀治疗皮肤赘疣、烧伤瘢痕、组织粘连等良性组织增生的疗效研究中,发现有关方药(如通脉灵)具有抑制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的作用。

  以上是活血化瘀药的基本药理作用,活血化瘀药通过不同机制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这些作用,有些药物如延胡索、丹参、乳香、没药等本身还具有较强的镇痛或消炎作用。

  作者单位: 255100 山东淄博,淄博市淄川医院

  (编辑:李  弋)

作者: 王笃英 2006-8-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