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6年第6卷第3期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受血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表达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者血液中输入正常红细胞后G-6-PD活性的变化,G-6-PD酶活性升高后患者红细胞抗氧化能力的改善情况。方法(1)G-6-PD酶活性用酶动力学法检测。(2)红细胞与氧化性药物在体外共同孵育,以出现溶血时间顺序判断抗氧化能力改善。结果(1)红细胞体外实验G-6-PD缺乏组孵......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者血液中输入正常红细胞后G-6-PD活性的变化,G-6-PD酶活性升高后患者红细胞抗氧化能力的改善情况。方法  (1)G-6-PD酶活性用酶动力学法检测;(2)红细胞与氧化性药物在体外共同孵育,以出现溶血时间顺序判断抗氧化能力改善。结果  (1)红细胞体外实验G-6-PD缺乏组孵育2h后出现溶血,而加入正常红细胞的混合组与G-6-PD缺乏对照、正常红细胞对照组一样孵育3天均未见溶血;(2)2例疟疾患者输血前红细胞G-6-PD酶活性分别为0.51IU/gHb和0.49IU/gHb输血后G-6-PD活性分别为2.69IU/gHb和2.81IU/gHb,输血后服用氯喹临床上未出现溶血症状和体征,血清胆红素未见明显变化(P>0.05);另1例溶血患者输血后溶血未见持续,血清胆红素下降(P<0.05)。结论  加入正常的红细胞,可提高G-6-PD缺乏者血液中G-6-PD酶活性,从而能避免或减轻因血液中氧化性物质引起的溶血。

    【关键词】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输血

    遗传性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我国华南及西南各省最常见的遗传病之一,它是蚕豆病、伯氨喹啉类溶血、新生儿黄疸、某些感染性溶血及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的遗传基础。对已确诊为G-6-PD缺乏的患者临床上禁用氧化性药物及蚕豆食品,以预防溶血[1];而发生溶血时,输血仍然是最有效的抢救方法,但应特别注意供血者有无G-6-PD缺乏,否则输血后溶血持续[2]。有人将对蚕豆敏感者的红细胞用21铬标志输入G-6-PD缺乏的患者的血液中,可见破坏加速,但将正常人红细胞输给发作期患者,则红细胞生存期正常[3]。G-6-PD缺陷与溶血的关系除与种族性别有关外,还与新老红细胞酶活性的比例及外源性的影响(如服用氧化性药物、蚕豆、感染、酸中毒等亦常为发生溶血的诱因)有关[1]。笔者研究G-6-PD缺乏者受血后G-6-PD酶活性的变化,发现加入正常的红细胞,可提高G-6-PD缺乏者血液中G-6-PD酶活性,从而能避免或减轻因血液中氧化性物质引起的溶血。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临床病例来自我院内科门诊和住院3例。

    1.2  G-6-PD缺乏的全血标本  来自我院产科和保健院产科脐血G-6-PD筛查标本。

    1.3  试剂与方法

    1.3.1  试剂  氯喹片:由上海中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G-6-PD定量试剂由元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3.2  方法  G-6-PD酶活性定量检测在半自动生化分析仪上完成,参照说明书操作。(1)红细胞体外实验分四组:①G-6-PD缺乏红细胞;②正常和G-6-PD缺乏混合红细胞;③G-6-PD缺乏红细胞对照;④正常红细胞对照。G-6-PD缺乏红细胞和正常红细胞各用生理盐水洗涤4次,浓缩的红细胞备用。配制10倍于血液药物浓度(0.08~0.56mg/ml)的氯喹溶液(3.5mg/ml)备用。体外实验操作见表1。

    表1  红细胞体外实验

    37℃孵育,开始每1h观察一次,8h以后每8h观察1次溶血情况观察72h,记录出现溶血的时间。(2)分别测定缺乏、正常、混合红细胞G-6-PD酶活性。(3)2例内科门诊确诊为疟疾的G-6-PD缺乏患者服用氯喹前输入4U正常RBC,输血前后定量检测G-6-PD活性,并观察临床溶血情况;氯喹服用方法为:第一天服4片,第二、三天每天2片,服用3天。1例G-6-PD缺乏者因食物引起溶血收住院,入院后输入4U正常RBC,观察继续溶血情况。

    2  结果

    (1)缺乏、正常、混合红细胞G-6-PD酶活性分别为0.29IU/gHb、7.91IU/gHb、4.03IU/gHb。(2)红细胞体外实验结果(溶血出现时间)见表2。(3)2例疟疾患者输血前红细胞G-6-PD酶活性分别为0.51IU/gHb和0.49IU/gHb输血后G-6-PD活性分别为2.69IU/gHb和2.81IU/gHb,输血后服用氯喹临床上未出现溶血症状和体征,血清胆红素未见明显变化(P>0.05);另1例溶血患者输血后溶血未见持续,血清胆红素下降(P<0.05)。

    表2  红细胞体外实验结果

    3  讨论

    G-6-PD缺乏症是一组溶血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蚕豆病、新生儿黄疸、药物及感染诱导溶血性贫血,其发病基础是G-6-PD基因点突变或缺失导致红细胞中该酶活性的不同程度降低,在外界氧化压力下使红细胞发生一系列病理改变,从而导致溶血。WTO早就根据酶活性和临床表现将G-6-PD缺陷变异型分为五大类[3];(1)酶活性严重缺陷伴CNSHA(先天性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酶活性可达0~5%。(2)酶活性严重缺陷,其活性<10%。(3)酶活性轻~中度缺陷,其活性为10%~60%。(4)酶活性轻度降低或正常,其活性为60%~100%。(5)酶活性增加高于正常4~5倍。一般酶活性达30%以上即可维持红细胞寿命不致溶血[1]。陈福雄等[4]认为G-6-PD正常和缺乏的红细胞对过氧化刺激有着不同的反应,G-6-PD缺乏的红细胞由于先天性的还原型辅酶Ⅱ生成能力不足对过氧化损伤缺乏正常红细胞所具备的抵抗能力。陈茂余等[5]观察献血者进食蚕豆后不同时间(2~4h,12~24h,2~3天)采血对蚕豆病儿输血的影响,各观察组临床症状与外周血Hb的恢复、G-6-PD活性的改变和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各组均未发现再溶血病例,提示蚕豆病儿在急性溶血后“不应期”内输入进食了蚕豆的献血者的血液无明显不良影响。由于新产生的红细胞其G-6-PD活性旺盛,随着红细胞的衰老其酶活性亦渐降低,所以G-6-PD缺陷与溶血的关系除与种族性别有关外,还与新老红细胞酶活性的比例及外源性的影响(如服用氧化性药物、蚕豆、感染、酸中毒等亦常为发生溶血的诱因)有关笔者研究G-6-PD缺乏者受血后G-6-PD酶活性的变化,应用于临床溶血的预防和治疗,结果:(1)红细胞体外实验G-6-PD缺乏组孵育2h后出现溶血,而加入正常红细胞的混合组与G-6-PD缺乏对照、正常红细胞对照组一样孵育3天均未见溶血;(2)2例疟疾患者输血前红细胞G-6-PD酶活性分别为0.51IU/gHb和0.49IU/gHb输血后G-6-PD活性分别为2.69IU/gHb和2.81IU/gHb,输血后服用氯喹临床上未出现溶血症状和体征,血清胆红素未见明显变化(P>0.05);另1例溶血患者输血后溶血未见持续,血清胆红素下降(P<0.05)。结果表明,由于正常红细胞的加入,提高了混合红细胞G-6-PD酶的活性,较高的G-6-PD酶活性能产生足量的NADPH(还原型辅酶Ⅱ),NADPH将GSSG(氧化型谷胱甘肽)还原成GSH(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可降解氧化物质,从而保护红细胞膜蛋白及其它细胞内酶的硫氢基免于氧化变性,红细胞免于破坏[1]。结果提示,加入正常的红细胞,可提高G-6-PD缺乏者血液中G-6-PD酶活性,从而能避免或减轻因血液中氧化性物质引起的溶血。

    【参考文献】

    1  陈觉凝.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的研究现状.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2):113-114.

    2  杜传书.遗传性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中山医科大学学报,1992,13(2):1-7.

    3  陈灏珠.内科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552-555.

    4  陈福雄,张瑶苹,吴梓梁,等.还原型辅酶Ⅱ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新生儿黄疸中的作用.中华医学杂志,1997,77(4):278-281.

    5  陈茂余,刘仲魁,刘超,等.四川遂宁地区献血者G-6-PD调查及进食蚕豆对蚕豆病儿输血的影响.中国输血杂志,1994,7(2):58-60.

    (编辑:海  涛)

    基金项目:惠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惠州市科委Y79)
    作者单位: 516300  广东惠州,惠州市惠东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内科)

作者: 马美红,余进胜,张建军 汤惠君,陈惠文,徐洁玲 2006-8-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