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6年第6卷第4期

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现状及其研究进展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副溶血性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是沿海国家或地区的重要食物中毒病原菌,从世界各国食物中毒的流行情况来看,日本是本菌中毒发病最多的国家,由本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日本占细菌性食物中毒的40%~60%,居首位[1]。据我国在我国的部分沿海地区,在细菌性食物中毒中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占首位[2]。1990~19......

点击显示 收起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沿海国家或地区的重要食物中毒病原菌,从世界各国食物中毒的流行情况来看,日本是本菌中毒发病最多的国家,由本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日本占细菌性食物中毒的40%~60%,居首位[1]。据我国在我国的部分沿海地区,在细菌性食物中毒中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占首位[2]。1990~1996年,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我国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中位居第三。近几年来,由于空运的发展,食用新鲜海产品的人群和地域在不断扩增,由此菌引发的卫生问题也越来越显得重要。现就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现状

  1.1  季节分布  国外对此菌在水中的季节分布研究认为,一般在4~10月能在水中查到,冬天则难发现,但冬天在水下沉积物、贝壳类、鱼类仍能分离到[3]。我国江阴市经过10年监测认为,副溶血性弧菌均于每年6~10月份检出,9月份检出率最高[4]。

  1.2  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  副溶血性弧菌常存在于近海岸的海水、海底沉积物、海产品(鱼类、贝类)及盐渍菜、肉、蛋品中。据调查,我国海产品中,以墨鱼带菌率最高,为93%,梭子蟹为79.8%,带鱼、大黄鱼分别为41.2%、27.3%。
华东地区沿海水域本菌检出率为57.4%~66.5%。海产鱼虾的平均带菌率为45.6%~48.7%,夏季可达90%以上,秋季为55%,冬、春季较低约为0%~30%。在沿海附近的河塘和井水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平均为30%~40%。腌制的鱼、贝类带菌率可达42.4%,其他食品如肉类、禽类、淡水鱼均有本菌存在。

  1.3  带菌人群  沿海地区饮食从业人员、健康人群及渔民副溶血性弧菌带菌率为0%~11.7%,有肠道病史者带菌可达31.6%~88.8%。

  2  致病因子与致病机理

  2.1  致病因子  许多学者认为,神萘川现象是鉴别致病性的关键。Suzuki等[7]比较研究了1319株副溶血性弧菌的神奈川试验与检测TDH和TRH的结果,发现神奈川试验与TDH的相关性大于其与TRH的相关性。

  近年来经过深入研究,发现无论是神萘川现象阳性或阴性菌株的肉汤培养物滤液,浓缩10倍后,均能引起家兔结肠袢的积液增加。用耐热性溶血素的高价抗体中和耐热性溶血素后,该菌仍然具有致病力。这说明了水样便腹泻的原因与耐热性溶血素没有直接关系,还应考虑本菌有引起腹泻的其他毒素存在。

  1983年,周桂莲等用神萘川现象阴性菌株作新生兔经口试验,结果证明离心后的肉汤培养物上清无毒性,而下层的菌体沉淀物具有毒性,且100℃ 30min不被破坏。从菌株内提取出的脂多糖内毒素,可使新生兔经口致死。从中毒者体内分离的神萘川现象阳性和阴性菌株,提取的菌体脂多糖及该菌的肉汤培养物,进行肠袢试验和灌胃试验,结果表明不论小鼠结肠袢试验还是乳鼠灌胃试验,均获得了与肠毒素相似的能促进肠液分泌的结果。

  除耐热直接溶血毒素以外的其他致病因子,目前研究最多的主要有耐热溶血毒素相关毒素、尿素酶以及侵袭力等。尿素酶阳性的副溶血弧菌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大量研究发现,尿素酶与细菌的致病性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尿素酶能引起鼠回肠段的肠液积聚[6]。

  很多试验都证实副溶血性弧菌具有侵袭性,并且证实侵袭性是其毒力的一部分。Akeda等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发现细胞松弛素D、诺考达唑(抗肿瘤药)能阻断副溶血性弧菌对Caco-2细胞的侵袭力。同时发现,酪氨酸蛋白激酶、鞭毛和细胞骨架在侵袭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2.2  致病机理  副溶血性弧菌可引起食物中毒,病人主要的临床症状有水样腹泻和腹部痉挛性疼痛,其发病机制主要为大量副溶血性弧菌的活菌侵入肠道所致。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另一发病机制为细菌毒素型食物中毒。副溶血弧菌产生的致病因子和侵袭力,即菌株的毒力。

  3  生物型

  3.1  血清型  该菌有12种不同的“O”抗原群和约60种不同的“K”抗原型。1995年以前在日本分布最广、最有优势的血清型是O4:K8[5],1996年以后由产生耐热的直接溶血毒素(TDH)的O3:K6取而代之。国内对引起食物中毒的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分型的报道较少,据傅小红等检出25株的副溶血性弧菌中,O3:K6,12株,占检出总数的48.0%;其次为O1:K6,4株;O13:K6,2株;未定型7株[8]。程苏云等在50株副溶血性弧菌中毒菌株中检出O3:K6,15株,占33.3%;在环境样品中分离到的菌株中O3:K6型只占0.25%[9]。1996年以来东南亚、北美等地也从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患者粪便中分离到了O3:K6株,O3:K6型在世界范围的广泛流行应引起注意。

  3.2  基因型  对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进行流行病学研究时,运用基因分型方法进行传染源的追溯、传播途径的分析可以解决传统分型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其中主要的研究方法有如下2种。

  3.2.1  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  Suthienkul等用RFLP分析了137株副溶血性弧菌的TDH和TRH,用Hind酶切后,TDH能分为5个型,而TRH分为4个型。

  3.2.2  脉冲场凝胶电泳  Wong等对1993~1994年收集到的130株副溶血性弧菌性食物中毒爆发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脉。根据1~6种不同的电泳图谱可将它们分为14个电泳型,主要的电泳型为A、B、C、G。爆发株与其他区域株的同源性很低,并且与环境株的同源性也很低。

  4  快速检验方法

  副溶血性弧菌广泛存在于贝类等海产品中,常常引起食物中毒,因而快速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对控制疾病显得尤其重要。主要方法有。

  4.1  反向被动乳胶凝集试验  Obata等于1989~1995年间从旅游者腹泻中分离到478株副溶血性弧菌,用反向被动乳胶凝集试验检测其溶血性,其中370株神奈川试验阳性,108株弱阳性或阴性。

  4.2  免疫荧光显微镜检查  以亲和层析法纯化副溶血性弧菌的外膜蛋白免疫兔获得的抗体(第一抗体)和异硫氰酸盐荧光素标记的鼠抗兔的IgG(第二抗体)进行间接法检测副溶血性弧菌85株,在显微镜下都产生强荧光,而63株非副溶血性弧菌中只有6株产生弱或中等荧光。

  4.3  聚合酶链反应(PCR)  目前,运用PCR技术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引物大多选择编码TDH或TRH基因的保守序列,也有选择编码促旋酶(gyrase B)的基因序列。

  【参考文献】

  1  宫本秀树.静冈县における食中毒.感染症の统计学分析与微生物学解析的应用.厚生省科学研究费补助金@新舆@.再感染症研究事业综合研究报告,152-153.

  2  张宏伟,付建荣,苏东,等.弧菌科细菌致急性腹泻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华医学检验,1996,19:45.

  3  郁庆福.卫生微生物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6.

  4  孙旦,徐瑞良.副溶血性弧菌、志贺氏菌属10年监测分析.江苏预防医学,1998,1:44-45.

  5  Ueda Y.Kansenshogaku Zasshi,1994:38(9):687-690.

  6  乔华林.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性及其检验和测定.水产科学,1999,18(4):28-30.

  7  Sarker Riet aL.J Bacteriol,1997,170(5):1805-1808.

  8  傅小红,徐景野,金小霞,等.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和嗜水气单胞菌混合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中国卫生检验,2001,11(3):382.

  9  程苏云,翁景清,林香娟,等.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菌株的血清型、耐药性及基因检测.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2,12(2):141-142.

  作者单位:071000 河北保定,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编辑:宋  冰)

 

作者: 张淑红申志新王英豪 2006-8-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