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6年第6卷第4期

儿童游戏理论的发展综述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摘要】本文综述了自1882年以后比较有影响的儿童游戏理论。并且讨论研究了儿童游戏发展过程中游戏的种类,提出了个人游戏、假集体游戏、集体游戏三种类型。【关键词】儿童游戏。个人游戏。...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本文综述了自1882年以后比较有影响的儿童游戏理论。并且讨论研究了儿童游戏发展过程中游戏的种类,提出了个人游戏、假集体游戏、集体游戏三种类型。

  【关键词】  儿童游戏;个人游戏;假集体游戏;集体游戏

  【Abstract】  This aritical summarize children’s game theroies that is comparatively influential ever since 1882.And it debated the sorts of games in children’s developing process and raised several kinds,such as individual game,group game,etc.

  【Key words】  children’s game;individual game;false group game;group game

  自1882年普莱尔的《儿童心理》的出版,心理学家开始了对儿童心理的研究,于是关于儿童游戏的研究有了不少的成果。游戏是一种具有多种心理成分组成的综合活动,具有虚构性、兴趣性、愉悦性和具体性。就儿童方面而言,游戏就是儿童活动的本身,对儿童身心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它影响着儿童的身体运动能力,情绪的发展,社会适应性的发展,以及智能和创造力的发展[1]。许多研究证明[2],儿童游戏是作为儿童获得和表达社会交往能力的情境,可以帮助儿童摆脱自我中心倾向,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这是解决冲突、合作及其他社会能力发展的基础。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儿童不但练习各种基本动作,使运动器官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且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游戏还帮助儿童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对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3]。
19世纪发展出了许多有影响的儿童游戏理论。霍尔提出了“复演说”,他认为儿童的游戏是在重复着人类远古时代祖先们的生活,不同年龄的儿童以不同的形式重复着人类祖先的本能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他认为儿童通过游戏引起快感的大小,往往和遗传的时代远近及力量强弱成正比,我们对某一种游戏感兴趣是因为它能接触、复活人类深切的、根本的情绪[4]。席勒-斯宾塞则把游戏看作是儿童借以发泄体内过剩精力的一种方式,以使身心达到平衡。彪勒则强调是儿童通过游戏获得机体的满足。格罗斯认为儿童的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本能的准备,即“预演说”。博伊千介克则正好与格罗斯相反,认为游戏则是获得自由、发展个体主动性、适应环境三种欲望所引发的。拉扎鲁斯-帕特端克认为儿童游戏是源于机体的放松需要。19世纪形成的诸多的理论都有一个明显倾向,即坚持从先天的、本能的、生物的标准去看待游戏,而很少有提到游戏的社会本质。

  1  当代儿童游戏理论

  1.1  精神分析论  弗洛伊德对心理学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贡献在于他重视无意识的研究和进行心理治疗两个方面。弗洛伊德的儿童心理学思想也与这两个方面有着直接的联系。弗洛伊德认为,在儿童游戏中也有潜意识的成分,并且儿童在游戏中是本着唯乐原则,即一切以得到机体的快感为主。儿童在游戏中是把游戏的愉快考虑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5]。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游戏使儿童能够逃脱现实的强制和约束,发泄现实中不被接受的危险冲动,缓和心理紧张、发展自我力量以应付现实的环境。儿童游戏目的是为了在游戏中取利一个主动地位。弗洛伊德认为“这是由于某种要求控制他人的某种本能引起的,而这种本能不以记忆本身是否愉快为转移的”[5]同时,所有的游戏都受到一种愿望的影响,这种愿望始终支配着他们,那就是快快长成大人,以使能做大人所做的事情。作为弗洛伊德的弟子,艾里克森则与弗洛伊德有所不同,他认为儿童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在游戏的过程中,儿童可以修复他们的精神创伤。“复活”他们的快乐经验。但是其本身未能脱离唯乐原则。

  1.2  认知论  皮亚杰作为其代表人物。他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的客体和事件的方法,巩固和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皮亚杰对格罗斯的理论提出了异议,认为他的解释只从机能上加以简单描述,更不能解释象征性游戏和想象性游戏这种高级的游戏。他指出“游戏乃是把现实同化于活动本身”[6]。儿童在游戏时并不发展新的认知结构,而是努力使自己的经验适合先前存在的结构,即同化。他还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儿童特定时期的游戏方式。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通过身体动作和摆弄、操作具体物体来进行游戏,称为练习游戏。在前运算阶段,儿童发展了象征性功能就可以进行象征性游戏,他能把眼前不存在的东西假想为存在的。以后可以进行简单的有规则的游戏,真正的有规则游戏出现在具体运算阶段。在他的理论中始终有一个思想,他认为“认知活动发动了游戏,而游戏反过来加强认知活动[7]”。

  1.3  学习论  桑代克是学习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游戏是学习行为,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各种文化和亚文化对不同类型行为的重视和奖励;其差别都会反映在不同文化社会的儿童游戏中。人类儿童的游戏与动物的游戏有显著的不同,人类儿童的游戏是用其自身特有的方式进行归纳的演绎[8]。班杜拉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人类不断的进行模仿,在儿童的游戏过程中,他们模仿成人的社会活动,在游戏中他们学会既坚持自己的权利同时又服从游戏团体中的要求。儿童的许多行为都是通过对现实的或象征的榜样行为的模仿而获得的[9]。

  1.4  其他理论  中国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首先,儿童游戏具有社会性,它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模拟形式,反映了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其次,儿童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结合,它不是社会生活简单的翻版。此外,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它既不像劳动那样要求创造财富,又不像学习那样具有强制的义务性,因而深受儿童喜爱。

  2  儿童游戏的种类

  儿童游戏是多种多样的,分类的方法也有不同。

  2.1  帕腾(M.B.Parten)  从社会这一观点把游戏分成了六大类。(1)无目的活动—什么也不做,光在房子里走动张望。(2)单独游戏—多见于1~2岁幼儿,和别的儿童不发生关系,单独游戏。(3)旁观行为—光看别的儿童游戏,自己不参加,有时开口教别人怎样做,但自己不参加。(4)平行游戏—使用别的儿童所用的同样玩具,作同样的游戏;但不和别的儿童一起游戏。(5)联合游戏—和别的儿童一起游戏,有时还互相借用玩具,但尚未组织化。(6)协同游戏—集团意识明显,出现领袖,有规则的组织化游戏。
这六个类型中,儿童从4岁左右开始和别的儿童一起游戏的现象日益增加。在平行游戏、联合游戏阶段儿童已经开始意识到别的儿童的存在,似乎有共存感。

  2.2  林崇德  按照游戏的目的性分类,将儿童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教学性游戏和活动性游戏三类。创造性游戏是由儿童自己想出来的游戏,目的是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中角色游戏是儿童通过扮演角色,以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的生活。教学游戏是结合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编制的游戏。利用这类游戏,可以有计划地增长儿童知识,发展儿童的言语能力,提高儿童的观察、记忆、注意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儿童的优良的个性品质。活动性游戏是发展儿童体力的一种游戏。这类游戏要使儿童掌握各种基本动作。

  2.3  皮亚杰  根据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把游戏分为:练习游戏、象征游戏、有规则游戏三类。

  2.4  笔者  现在笔者按照儿童在游戏中参与人数将游戏分为个人游戏、假集体游戏、集体游戏三类。

  2.4.1  个人游戏  是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单独游戏,不与其他儿童共同游戏。个体从出生到3岁左右都是处于这个阶段。有研究材料显示[10]:约有70%的3岁以下的儿童都喜欢做个人游戏。在这个阶段幼儿的游戏内容主要是重复模仿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碎的片段,如在屋子中走来走去,他们重复这些经历是为了加深这个过程在其心中的印象,而且重复这些经历本身就是一种愉快的源泉。这时候的游戏没有什么目的性,但与幼儿的注意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此时儿童的有意注意尚未形成,很多无关的刺激都能引起幼儿的注意,所以他们在一项游戏上所花的时间是非常短的。

  2.4.2  假集体游戏  是指2~3个儿童聚集在一起游戏,但是游戏中并没有合作,没有角色分化,没有规则。这个时期的儿童年龄为4~5岁。皮亚杰指出:这个时期儿童的社会化行为和专心于个人活动这两者之间全然是混同起来的,还缺乏分化,因而在游戏活动中,还不存在真正的合作[6]。这个时期儿童的游戏目的是有集体性的,但是他们仍然是单独游戏。这是一个由个人游戏过渡到集体游戏的阶段。这个时期,儿童在游戏过程中,不会有明确的角色划分,也没有明确的游戏规则。因为此时的儿童对于成人世界的各种社会关系、社会分工的了解是表面的,是不完全的。他们只能模仿学习其中的一些部分。

  2.4.3  集体游戏  儿童绝大部分时间同其他人共同完成某项游戏,游戏中有明确的角色划分,有明确的游戏规则。“6~7岁的儿童能够计划他们将做什么游戏,并且能够为共同游戏分配角色,挑选本人的角色以使他们更感兴趣。”[10]儿童通过学前教育已经能够初步了解成人世界中的各种社会关系、社会分工,能够分清楚各种分工所肩负的责任。因此在集体游戏中,其复杂程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儿童在游戏中通过扮演各种角色来共同完成一个游戏。游戏当中有了明确的规则,如果某一个儿童违反了规则,那么他将会得到这个集体的惩罚。这就促进了儿童对成人世界的了解。这个时期游戏充当了儿童最近发展区的梯子,促进他们的发展,帮助他们获得更高水平的能力,并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儿童发展的新的趋势。

  3  小结

  从以上的综述可以看出,儿童游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模仿学习。模仿在儿童行为习得中是一种重要的途径和机制。因为人类社会的一些行为是无法直接学习的。而必须依靠模仿。便如: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必须学会怎样既坚持自己的权利同时又服从社会的要求。如果仅依靠直接学习,那可以想象儿童在最终掌握这些社会规范之前不知要受多少惩罚。因此,儿童在游戏中不断地模仿学习,通过对现实的或象征性的榜样行为的模仿而获得自己的行为。同时,游戏还可以提高儿童的创造性。游戏为儿童提供了自由探索,大胆想象的机会,可以养成儿童乐于探索与想象,勇于创造的态度与精神。所以,对待儿童游戏,我们应当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认真的对待。

  【参考文献】

  1  (日)堀内敏著.谢艾群译.儿童心理学,1980,150-151.

  2  井卫英,陈会昌,孙铃.“幼儿的游戏行为及其与社会技能、学习行为的典型相关分析”.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2):12-15.

  3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02-203.

  4  朱智贤,林崇德.儿童心理学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55.

  5  弗洛伊德著.林尘,张唤民,陈伟奇译.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5):38.

  6  [瑞士]皮亚杰,英海尔德著.吴福元译.儿童心理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80,90,144.

  7  [瑞士]皮亚杰著,傅统先译.儿童的心理发展.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42.

  8  [美]爱德华.L.桑代克著.李月甫译.人类的学习.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29,100.

  9  张立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6-8.

  10  列维托夫.儿童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58-72.

  作者单位: 646000 四川泸州,泸州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心理学教研室

  (编辑:秋  实)

 

作者: 张介平 2006-8-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