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6年第6卷第4期

弹力绷带压迫浅静脉法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应用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弹力绷带压迫浅静脉的方法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溶栓治疗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来收治70例DVT的患者溶栓方法,所有的患者均应用弹力绷带压迫浅静脉的方法,从患肢的浅静脉给予尿激酶,并用弹力绷带压迫膝关节。结论采取弹力绷带压迫浅静脉的方法溶栓符合血管局部解剖和生理的实际情况,......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弹力绷带压迫浅静脉的方法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溶栓治疗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来收治70例DVT的患者溶栓方法,所有的患者均应用弹力绷带压迫浅静脉的方法,从患肢的浅静脉给予尿激酶,并用弹力绷带压迫膝关节。定期监测血常规、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出现并发症时停药或对症处理。结果  65例临床症状消失,占92.85%,溶栓期间出现出血并发症共4例,无肺动脉栓塞发生。无恶化及死亡。结论  采取弹力绷带压迫浅静脉的方法溶栓符合血管局部解剖和生理的实际情况,出血发生率小,而且容易实施,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  弹力绷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elastic bandages compressing superficial vein’s method in thrombolysis treatment of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Methods  The reviewing was analyzed the 70 patients who accepts DVT for medical treatment has thrombolysis in the past 5 years of our academy, all patients applied elastic bandages to superficial vein’s method. Regularly monitor coagulation factors. Results  65 clinical symptoms disappear, accounts for 92.85%, it amounts to 4 to dissolve and bleeding complication during the thrombolysis , there is no pulmonary artery embolism to take place. There is no worsening and death. Conclusions  Using elastic bandages to superficial vein’s method in thrombolysis treatment of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s effective obviously. It is safe, convenient and economical to use.

  【Key words】   elastic bandages;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thrombolysis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溶栓治疗,往往采用经上肢手背静脉网建立静脉通道,使溶栓和抗凝药物进入血液循环,但由于药物经过体内血管的途径较长,又通过周围毛细血管,使得药物不能充分的发挥作用。我科从2001年1月起,在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溶栓时,采用在患侧肢的浅静脉建立静脉通道,并运用弹力绷带压迫患肢浅静脉的方法,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0年1月起,我科共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70例,男25例,女45例,年龄45~70岁,平均58.26岁。其中:左下肢发病50例,右下肢发病15例,双下肢发病5例,共75例肢体发病。病史中有可能致病原因30例(42.88%),以长期卧床、妊娠、手术、骨折、静脉损伤、肿瘤、免疫系统疾病为主,无明显原因40例(57.14%)。

  1.2  临床表现与分类  全组病人均有患肢明显肿胀,胀痛,浅静脉扩张症状,部分病人有腹股沟区疼痛及压痛表现。结合临床表现和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将75条患肢分为三种临床类型:周围型35例,中心型26例,混合型14例。全组病例从发病至就诊时间为1~15天不等。

  1.3  诊断  54例经血管多普勒证实为血栓形成,16例经临床诊断。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非手术治疗,按常规给予抗凝、溶栓、祛聚治疗。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在患者发病的肢体上建立静脉通道,因患侧肢体常常伴有明显的肿胀,静脉通道不容易建立,可以让有丰富静脉穿刺经验的护士帮助完成,穿刺时最好应用留置针,静脉输液完毕后可以用肝素封闭好,以便第2天输液时继续应用,这样可以避免反复静脉穿刺,减轻护理工作的压力,也可以减少局部感染的发生。对于肿胀特别严重的患者,可以进行患肢的大隐静脉切开。同时应用弹力绷带压迫患肢浅静脉。在下肢的膝关节以上的部位用弹力绷带捆绑,压迫膝关节至腹股沟韧带之间的大腿上的浅静脉,使从肢体远端浅静脉来的药物不能通过浅静脉回流,而是在膝关节以下特别是足靴区的交通静脉进入深静脉,这样就可以使较高浓度的溶栓和抗凝药物在没有经过任何机体组织的前提下,首先经过发生血栓的部位,在第一时间发挥最大的效果。定期监测血常规、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出现并发症时停药或对症处理。

  2  治疗结果
   
  本组70例中,最短住院7天,最长住院21天,平均14天,65例临床症状消失,占92.85%,溶栓期间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共4例,无肺动脉栓塞发生。无恶化。

  3  讨论
  
  当前公认,Virchow关于血栓形成的3大因素: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我们发现,下肢DVT的患者中,病史中有明确致病诱因的如:手术、创伤、妊娠、肿瘤等,总体比例约40%,而60%左右患者无诱因发病。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该问题进行大量研究[1],认为,DVT主要病因是由于基因缺陷的“原发性高凝状态”所造成的,而创伤、手术、妊娠、长期卧床等“二级高凝状态”不完全促使正常人发生DVT,而是对有遗传倾向的“原发性高凝状态”的患者是极危险的触动点。下肢静脉,特别左侧是DVT发病的高发部位。血流相对滞缓,重力的对抗作用是其重要原因。左髂静脉位于腹股沟韧带与盆骨之间的狭窄地带,而且左髂总动脉横过左髂总静脉之上,都易使髂静脉受压迫。这一解剖特点使左下肢DVT发病率明显高于右下肢。本组70例中有50例是左侧,是右侧的3倍余。
  
  DVT基本治疗方法分为手术取栓和药物溶栓。孰优孰劣,国内外学者有着很大的争论。手术取栓优点在于一次手术可去除大量血栓,为主干深静脉的通畅和深静脉瓣膜保留提供更大的可能性。同时快速降低深静脉压力,DVT后遗症的发生率较小[2]。药物溶栓由于溶栓药物和抗凝药物的发展,其疗效和安全性有了很大发展,而且药物溶栓无时间限制。我们临床发现,药物溶栓同样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溶栓治疗包括全身和局部给药,常用尿激酶作为溶栓剂。尿激酶可直接激活纤溶酶原,一部分进入血栓内部,使血栓从内部溶解。一部分则激活循环中的纤溶酶原,使血栓从表面溶解。一方面,尿激酶对富含水分的“ 凝胶状态”的纤溶酶原亲和力较强。血栓机化后,水分流失带走了纤维蛋白酶原,从而使尿激酶疗效降低[3]。因此,DVT发生时间越短,溶栓越早,效果越好。另一方面溶栓的条件是血栓部位要有足够的尿激酶浓度。由于尿激酶在体内半衰期只有16 min,并经肝脏代谢,所以常规采用全身浅静脉滴入尿激酶后,尿激酶至深静脉血栓部位的有效浓度明显降低,很难达到好的治疗效果。
  
  我们采用弹力绷带压迫浅静脉的方法应用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溶栓治疗。人为造成浅静脉回流受阻,使液体从深静脉回流,尿激酶就可以充分作用于深静脉血栓,溶栓效果明显。而经普通输液到达病变部位的药量非常有限,致溶栓效果不明显。缠绕弹力绷带的力度属人为掌握,我们以一次性弹力绷带不丧失弹性为限度。我们在患侧肢体建立静脉通道,再在膝关节附近用弹力绷带阻断患侧肢体的浅静脉回流,使药物通过交通静脉进入深静脉,这样能保证药物在不受任何影响的前提下,以最大的血药浓度经过血栓形成部位,达到最好的溶栓治疗效果。本组70例患者中,共有65例临床症状消失,出现出血的患者只有4例。
  
  总之,我们认为采取弹力绷带压迫浅静脉的方法溶栓符合血管局部解剖和生理的实际情况,出血发生率小,而且容易实施,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Schafer AI. Hypercoagulable state : molecular genes to clinical practice. Lancet,1994,344:1739-1742.

  2  Plate G, Eklof B,Norgren L, et al .Venous thrombectomy for iliofemoral vein thrombosis—10-years results of a prospectice randomized study.Eur J Vasc Enndovasc Surg,1997,14(5):367-374.

  3  QIGY , D A I Y , LIU X , et al.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ascending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with urokinases for deep vein thrombosis. Shanxi J Med, 2004, 33(4): 341-342.

  作者单位:1 157300 黑龙江绥芬河,绥芬河市妇幼保健院外科

       2 157000 黑龙江牡丹江,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普外科


   (编辑:李  木)


 

作者: 徐立明 宋国权 2006-8-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